2012年,我国农民工达到2.6亿,大量青壮年进城务工,农村社会结构加速转型,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农民老龄化趋势明显,“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问题日益严峻。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关键时期,未来5到10年,是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时期,我国农业也到了高投入、高成本、高价格的阶段,农业生产缺乏稳定的后继劳动力队伍,已成为威胁国家粮食安全的严重隐患。
产粮大县 谁在种田
重庆开县明月村村民张婆婆今年80多岁了,共有四个子女。张婆婆说子女大多在广东打工,一家人已经有十多年没有真正团聚了,不过张婆婆说即使自己再想念孩子们,也不希望他们回来种田,这个22人的大家庭平时就只有张婆婆一个人在老家种地。考虑到妈妈年龄越来越大,张婆婆的大儿子张兆福辞去了在深圳的工作,回家务农。刘兆福说,种地太苦,他不希望自己的女儿回来务农,他今年55岁,还成了村里务农最年轻的人之一。张婆婆80多岁还在坚持干农活,这种情况在开县并不是特例。
根据在开县的抽样调查,全县的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中超过60%还在务农。开县有着一百多万亩耕地,是重庆的三大种粮县之一,在这样一个农业传统县,青壮年不愿意从事农业,让当地政府格外忧心,开县农委负责人分析: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农业,主要是种粮效益比较低下,种一亩粮食一年只有一千多块钱收入,还抵不了他一个月的打工收入;第二个方面,年轻人不会种田,不懂农事、季节。但是现在在开县会种地的基本上都是50岁以上的人,连40岁的人都不多。老人种地,这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带来两个新现象,开县农业部门管其中一个叫懒庄稼,另一个叫土把式。懒庄稼就是说像张婆婆这样只施一遍化肥直接播种玉米的现象,而没有施有机肥,只用化肥,长此下去,必然造成土壤板结。这些道理,老人们不是不懂,老人们说以前还能挑粪,现在挑不动了。更让当地农业干部头痛的是土把式现象,老人种地让新技术很难推广。老人们都没有参加过村、镇里组织的新技术培训,老人们认为自己学习这些起不了多大作用。
农村劳动力匮乏,农业生产收入太低,使得土地粗放经营,撂荒现象日益严重。留守农村的老年人多只选择生产条件好的、离家近的田地耕种;一年可以种两季作物也只种一季。有学者在四川省、重庆市调查发现,在一些乡镇农村,大春耕地撂荒面积达2%~20%,小春耕地撂荒面积高达20%~80%。13亿人口的粮食供给,如果靠留守在农村的老弱妇孺来供应,那么等“末代农民”耕种不动之后,我们靠谁来养活呢?如今,年轻的“农民”大多没有种过地,对土地没有父辈那样的感情,对农村没有父辈那样的依恋,70后不愿种田,80后不会种田,90后不谈种田。农业后继劳动力来源堪忧!
谁来种地
随着青壮年农民不断进城务工,适应农民数量减少,通过承包、流转等途径,各地诞生越来越多的种田大户、专业合作社,他们把农村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闲置的土地利用起来,低效的土地优化起来。规模经营使农业机械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2012年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7%,创历史新高,而经过5—10年的奋斗,我国实现农业机械化率要达到80%。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推进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种地的高产高效益也越来越离不开科学种田。农业新品种的培育和应用,动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突破,资源高效型和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的推广,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技术应用等,已使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从“一五”时期的19.9%,提高到目前的54%以上。在农业劳动力减少、耕地面积有限的背景下,农业的发展需要在科技创新、推广和应用的引领下,在农业机械化、组织企业化、生产规模化、农业产业化、经营专业化、服务社会化中走向现代化。
现代化的种田方式正在对几千年传统农耕进行着颠覆性的改变。农业走向适度规模经营,农民走向专业化已成必然。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的不是数量更多的农民,而是让种田农民“现代化”。时代呼唤着这样的农民:他们不仅是农业生产者,还是农业先进科技的应用者、农业生产的投资者、农业经营的决策者、农业生产市场与自然风险的承担者,他们的名字叫新型职业农民!
田野走来职业农民
2009年开始,陕西省杨凌启动了在政府主导下的“土地流转”。过去,由于耕地掌握在一家一户手中,难以形成规模效益,现在新技术、新品种有了孵化推广的条件。李海平是杨陵区锦田合作社的理事长,也是当地颇有名气的种植大户,他牵头创办的合作社拥有700亩土地217座果蔬大棚。因为实施了“农超对接”,种出的蔬菜迅速进入了北京、上海等地的各大超市。在种养大户开始成为“大田主角”的同时,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从昔日土坷垃里刨食,到如今将土地租赁给专业公司和合作社,成为“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杨凌农民在摆脱小农经济束缚的同时,成为职业农民,一起推动着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
一则“江西种粮大户给农民发年终奖”的新闻曾在网络上热传,江西种粮大户凌继河承包了1.5万亩稻田,聘请100多个农民来管理,每个农民每月能领到2500元工资,到年底还有年终奖,最多的一位农民竟分得16.3万元奖金。获得16.3万元奖金的农民刘高美做梦都想不到,农民靠种田也能开上轿车。凌继河说:“中央惠农政策一项接一项,国家粮食‘十连增’,咱农民在奔向小康的路上,不能落后。”凌继河并不是第一个靠技术、靠规模种粮赚钱的职业农民,在全国农村,种养大户、加工大户、农机大户正让特色农业大放异彩。我国正在加速培育和凌继河一样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实现农村人力、土地、资金、技术、市场的优化组合。如果全国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个这样的种地领头人,带领两千万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在18亿亩耕地上进行规模化种植,那么每人超过3万元的年收入便可使一个三口之家基本实现“收入倍增”。设想未来,全国农村有2千万种植、1千万养殖的生产经营型的职业农民,进行规模化生产经营;有6千万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从事农产品深加工等生产;有上千万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从事农业机械植保等技术服务,中国将彻底告别传统农业,迈向农业现代化。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在农业,关键在农民。随着现代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新型种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逐步成为农业生产经营的新主体,将对关键生产环节的技术服务和教育培训产生巨大需求。在新的历史阶段,需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以农业生产经营为主业的新型职业农民来支撑现代农业。
2012年农业部在全国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选择100个县分产业探索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制度、认定管理制度和扶持政策相互衔接配套的制度体系。2013年农业部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作为科教系统三大重点工程之一,深入推进试点并力争取得突破;农业部举行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全面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稳定和壮大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为建设现代农业提供人才支撑。2014年,教育部办公厅、农业部办公厅联合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中职教育大规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由此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