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农业科技大培训枣阳、麻城行
四月,荆楚大地春意盎然,桃花漫山遍野竞相开放,麦苗在微风吹拂下拔节生长,油菜花滚滚如潮,给大地披上锦绣春装,丛丛梨花中,已经掺杂了些许的嫩绿树叶。由湖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组织的“冬春科技大培训记者行”来到枣阳和麻城等地,一路平畴如画,沿途随处可见春耕的繁忙场面。疾速奔驰的车窗外,农人挖山整地、修枝剪叶、培土育苗,他们洒下辛勤的汗水,也播下秋天的希望。
枣阳:桃红麦绿春潮涌 田间垄上培训忙
春日暖阳,桃花烂漫。走进枣阳市新市镇邓棚村,迎面扑来的灼灼桃花春潮涌动,激情迸发。邓棚村是枣阳有名的‘桃之乡’,耕地面积3917亩,其中桃园面积就有3200亩左右。近年来,邓鹏村把发展林果业作为一项富民工程来抓,经过多年发展,优质桃产业已成规模发展,村民80%的收入依靠种桃,但由于缺乏科技支撑,果农收入总是‘靠天收’。
“桃花期和幼果期间最怕渍水和干旱,果园积水会影响根系的吸收能力,还会影响新根坏死,造成落花落果。”4月7日上午,邓棚村委会培训室座无虚席,市农广校农艺师周华武主讲优质桃春管技术,共有50余名果农参加了培训。这是枣阳市农广校针对全村果农栽培管理等方面知识及实用技术的需求,开办的“阳光工程”果树专业培训班。2011年以来,市农广校组织林果专家和技术员深入村组,面对面、手把手对果农进行技术培训,培养出了一大批‘土专家’。
“桃树要高产,疏花疏果是关键。别舍不得疏花,疏花是为了提高大桃的品质,让它们有更好的生长条件。”田间课堂上,新市镇特产站站长吴祥洲站在一株正值盛花期的桃树下,边讲解授课的内容,边用手在开满花的枝桠上比划着,“大家不要怕剪,你们看,这些花苞太弱小,这些枝条已经枯了,必需剪除,如果不剪,将来的果小产量低,不仅浪费了养份,还容易感染病虫害。”
果农们认真听课,不时向老吴咨询问题,从桃树高标准建园、土肥水管理到整修修剪、病虫害防治等,老吴讲得兴致勃勃,不时给果农做现场示范,现场一片丰收在望的气氛。邓棚村支部书记李永祥感慨地说:“过去管理果园靠经验,现在是科技引路,通过培训让大家在桃树管理方面得到了更好的技术,让受过培训的农户带好相邻共同发展致富。大家都说,经验没有科技靠谱,要不是农广校这些专家手把手教我们,我们的荷包哪能暖和起来?”
新市镇镇委书记王炜峰向记者介绍:“定期的技术交流总结会议,大大增强了桃树栽培信息的流通与汇总,不仅使技术相关部门及时有效地了解广大果农生产栽培中存在的问题,更有效地控制和防止因信息不流通而造成的各种损失,促进了我镇桃产业的科学发展,提高了桃农的栽培技术,增加了经济收益。”
闫本财是邓棚村种桃最早的果农,说起学科技的好处,他合不拢嘴:“去年俺家的15亩桃园,除去成本收入8万多元。这要感谢农广校的专家们,他们经常来村子里讲课,面对面指导俺解决桃树管理中的难题,让俺学到了很多管理技术。遇到有什么问题,打个电话,他们立刻就到。要我说啊,这些专家还真是‘中’!”
枣阳市副市长孙襄林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枣阳是一个农业大市,也是粮食生产大市。随着枣阳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工作进入快车道,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将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的策略及重点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我市农技部门和农广校充分发挥了长期面向“三农”、服务“三农”的优势,围绕全市农业、农村工作重心,组织专家进村入户,在进一步普及科学养殖、种植知识,更新观念,促农增收致富方面做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省农广校常务副校长杨盛灿向记者表示:“近年来,我们组织全省农广校以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开办农民田间学校为依托,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科技培训,加强技术指导,切实解决好‘农业科技进村最后一公里问题’,通过科技入户、绿色证书、阳光工程培训等形式培训出来的新型农民在农业科技应用和带动辐射周边群众方面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麻城:送书送肥送技术 人勤春早话桑麻
4月8日上午,铁门岗乡铁门岗村,整齐的楼房前摆放着一袋袋配方肥料,麻城市农业局和市农广校的技术人员正在现场发放早稻施肥“明白纸”和农业科技书籍,现场农民望着堆积如山的肥料和科技图书,深有感慨地说:“为农服务、支持农业的口号听了不少,但真正为我们农民办实事的不多。空头口号喊得再漂亮,也不如送我们几袋肥料,告诉我们怎么增产。我们希望都像省农广校这样为我们农民办点实事,办些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事。”
省农广校调研员付建业告诉记者:“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农民对知识的渴望是现实的、急切的。本次省农广校开展‘农民读书月’送书下乡活动,送书送肥送技术,利用冬春农闲时机,组织农民多读书,读好书,旨在实实在在为乡村多送点好书,这是很多渴望知识的新型农民发自内心的愿望,也是一心想为新农村建设作贡献的许多同志的愿望。”
“科技图书能解决实际问题,我们非常欢迎,是科技图书、科技培训、科学技术把我村带上了致富路。”铁门岗村党支部书记陈荣喜提起省农广校的送书送肥送科技活动,翘起了大拇指,“近年来,我村大量农民出外打工,在家种田都是一些老年人和妇女。为了减轻他们的劳动强度,让大家乘上科技快车,农广校科技人员进村入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使最新的农技知识和服务直接到田头地边。”
据介绍,铁门岗乡铁门岗村总耕地面积2550亩,农民收入来源主要为种植业,以种植水稻、小麦、棉花、油菜为主。麻城市农业局局长王章平告诉记者:“为方便农民群众就地就近接受培训,我们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示范教学、现场培训和实践指导,进行现场咨询解答和技术指导,把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办到村头,办到田间。通过‘走出去、请进来、进村点、下田间’等活动,拉开了农业科技大培训的序幕,扎实推进了农业春耕生产。”
在该村水稻种植高产配方施肥技术培训现场,麻城市农业局农技专家胡红卫正在精心讲授如何应用水稻施肥技术获得高产:“早稻的产量主要是依靠一定的有效穗数,所以早稻移栽后采用‘一轰头’施肥法或者分期施肥法往往能得到高产!”据介绍,此次培训抓住早稻种植前农闲时机,为农民种足种好早稻、实现增产增效提供技术保障。培训现场会上,农民还针对水稻高产栽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踊跃提出问题,老胡深入浅出地进行了讲解。
该村种植大户唐学刚听得入神,频频点头。他说:“以前我对科技种田不以为然,老说种田种田,混个肚儿圆。后来我参加了市农广校组织的阳光工程水稻高新技术培训班,去年春季选购了湖北省中稻主推优良品种‘丰两优四号’,使用了配方肥两项技术试种。结果收割下来,每亩单产达1230斤,跟往年相比,每亩增产300多斤,亩增收400多元,而且比往年少打一遍药,当时我就乐开了花。”
麻城市副市长陈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前正值春耕春播的大好时节,省农广校、市农技人员及时送科技下乡,普及农业科技,受到了广大农民朋友们一致好评。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农业科技放在突出位置,其中,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业技术到位率是重要内容之一。我市农广校和农技推广中心为此制定了详细的培训实施计划,把农村基层农技人才作为培育重点,通过培训会、现场会等多种方式,着力提高技术普及水平,取得了扎实成效。”
省农广校常务副校长杨盛灿在赠送图书现场致辞:“学习改变命运,知识创造财富。近年来,在党和政府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支持下,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良好发展局面,新农村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农村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我们广大农民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人翁,只有不断加强学习,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才能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劳动者,才能加快发展生产、增收致富、实现小康生活的远景目标。希望我省各级农广分校将‘农民读书月’活动和冬春大培训有机结合起来,紧扣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进行大规模产业技术培训,提高广大农民读书的热情,增强农民创业致富能力,促进和谐农村建设。”
据了解,这次省农广校向铁门岗村农民免费发放的农业技术书籍有农村政策法规、农村经纪人读本、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管理、玉米、水稻及保护地蔬菜的栽培技术、蔬菜植保员培训教材、农民科技培训等。在活动现场,大量农民围绕农广校的专家老师领取农业实用技术书籍和实用技术光盘。仅10分钟的时间,农广校带去的100多袋配方肥,200多片光盘,500多册农业书籍,1000份技术明白纸发放一空。
省农广校:破题谁来种地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51.27%,这是具有转折性、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性事件,必将给农业农村发展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以及新生代农民工对土地的“陌生”,在农业一线从事耕作的农民几乎由老人承担。据农业研究部门对部分省份的抽样调查,农业劳动力的平均年龄达到57岁,从事农业的主要是“386199部队”(妇女、小孩和老人)。许多村民说,村里能跑会跳的都出去打工了。现在,我国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的越来越少;新生代农民工,总体上不太可能返乡务农;农村后备劳动力,大多也不想务农、不爱务农、不愿务农。当今的中国农村,谁来种地?
一个事实是,自2003年以来,我国的粮食总产连续8年增长,粮食单产和人均占有量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蔬菜水果、肉禽蛋奶、水产品等其他农产品供给充足,在大批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老弱化、空心化日益严重的形势下,这种成就是如何取得的?
农业专家表示,首先从政策层面解读,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新世纪以来,中央已出台九个关注“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中之重”,党中央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体系已经初步形成,扶持“三农”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得到贯彻落实。农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越来越完善,尤其是农业的物质技术装备得到加强,农业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也相应提高。
杨校长认为:“2011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经达到了52.3%。从这个意义上说,建设现代农业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创造一个好的政策环境,使一部分年富力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能成长为新型职业农民,成长为从事现代农业的主体和主力军。”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目的就是要为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合格的生产经营主体和后继者。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将伴随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全过程,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基础性战略任务。
与传统农民相比,新型职业农民具有规模经营和专业技能相结合的优势,以及由此带来的较好经营效益,新型职业农民将以从事农业作为固定乃至终身职业,能有效缓解并最终解决“明天谁来种地”的难题。更为重要的是,新型职业农民“懂科技,会经营”的特点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也更利于耕地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一句话,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仅解决了“谁来种地”的现实难题,更能解决“怎样种地”的深层问题。
记者一行跟随杨校长穿行在麦子和油菜交织的的田野,在那油绿与金黄之间,不时闪现一群群正在忙碌的人们,杨校长展望满眼春色,满怀信心地说:“湖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作为农民教育培训的专业机构,将积极发挥农业科技广谱性培训主渠道和农民中等职业教育主阵地的作用。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承接者和使用主体,是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力量源泉。接下来,我们将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联合举办专门针对农民的培训班,加快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让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农民成为农业经营管理的主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