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带头人队伍——“甘肃前进村农业农村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培训见闻

发布时间:2018-08-16来源:中国财经报 本文总阅读量
字号:【

 

图为2018年甘肃前进第四期全国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班课堂。张曦文 摄 

  

  自2014年被认定为农业农村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以来,前进村基地扎实推进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作,为农村培养了一批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队伍。  

  夏日的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甘肃前进村农业农村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以下简称“前进村基地”)时,伴随着响亮的“起床号”,来自宁夏、甘肃的100余名学员穿戴整齐,精神抖擞地来到教学楼前集合出操,迎来了为期7天的学习时光。 

  前进村基地位于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长安镇,自2014年被认定为农业农村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以来,前进村基地扎实推进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作,不断完善组织管理,积极提升教学内涵,累计举办全国培训班20期、地方性培训20期,培训村级组织负责人、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家庭农场主和大学生村官4500多人。其在农村人才培训上的独特做法,为农村培养了一批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队伍。近日,记者深入前进村基地,实地考察了基地的培训经验和做法。 

  把基地建在产业链上  

  走进前进村基地,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张掖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这块牌匾。深入基地,准三星级学员公寓、专家公寓、智能温室、高标准报告厅、张掖绿洲现代农业展览馆、农业创新成果展示中心等硬件配套一应俱全,设施精良。 

  “以培训为基础,逐步拓展其他业务。我们的目标是通过科研示范、乡村旅游等,发挥培训基地培训、产业发展、示范、旅游接待的多功能,把基地打造成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综合体。”前进村基地主任石金龙说,把基地建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就如同把课堂建在产业链上。针对学员对产业发展方面的需求,基地分别从家庭农场主、特色种植、合作经济组织、创业带头人等方面认定6个实训基地,承担学员现场教学任务。同时,聘请当地致富带头人为实训基地指导教师,为学员现场讲解,确保每个学员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记者跟随学员来到实训基地之一的前进牧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石岗墩万头牧场,一股现代农业的气息扑面而至,管理有序的饲草料场、标准化的挤奶车间、专业的各类机械设备,让学员们感叹规模化、集约化带来的现代产业形态。来到挤奶车间,只见佩戴耳标的奶牛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到栅栏内,等待工作人员的查验消毒。在感慨牧业高科技的同时,不少学员迫不及待地与老师交流起产业发展壮大的经验。 

  “现场教学要体现活灵活现的特点,我们的现场教学点一定要选择产业已经发展起来的,学员参观后才会有所收获,受到启发,才会觉得这次培训没有白来。”石金龙说,不同于专家教授讲课的内容与形式,现场教学更加接地气,更受到学员的欢迎。 

  讲基地故事 拓学员思路  

  培训的第一堂课,石金龙便以前进村的发展历程作为教材,为学员上了生动的一课。 

  “上个世纪末,前进村与全区大多数村一样,是一个一穷二白的村庄,主要以小麦、玉米、传统蔬菜种植为主,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石金龙在课堂上说,如今全村经济总收入达3.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5万元。村党委先后被中组部、甘肃省委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科普惠农先进单位”“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全国陇原先锋号”等荣誉称号。 

  如今的前进村与过去相比,可谓是“天差地别”。前进村是如何实现发展的?吸引了学员的目光。 

  能人带动是关键。2001年,马志祥当选为村党总支书记,将一批敢闯敢干的青年骨干带进了村“两委”班子。发挥他有思路、有点子、有门道的优势,前进村开始谋划党群共同致富的大事业。同时,依靠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前进村抢抓发展机遇,实施“人才强村、产业富村、抱团发展、共同富裕”战略,形成了以“建好6个合作社,走好5条增收路”的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生产专业化、生活社区化、环境田园化、农民知识化的发展新路子。 

  “从建温室发展圆茄产业,到发展收益更高的红提葡萄产业,再到试水奶牛养殖业,面对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在‘村两委’的带动下,前进村仍在不断寻求产业发展的新突破,寻找一条高产出、高附加值的产业化合作经营之路。”石金龙说,前进村的发展切实把农民从一家一户单独发展的“小舞台”,推向共同致富的“大天地”。 

  “我们就是来找差距、理思路、寻出路的。前进村早先自然禀赋不好,但是通过能人带头干出了骄人成绩。这让我们这些带头人反思自己是否绕了道,是否做到了位。”临夏州和政县富农种苗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朱旭成说。 

  创新环节 促学员抱团发展  

  为了使学员在短短7天的培训中能够学到“真经”,前进村基地创新培训环节,从今年起在培训中安排学员论坛和产业对接暨产品推介会,着力促进学员抱团发展,构建学员协同创业创富共同体。 

  在第三期学员论坛上,6组学员分别选出一名代表,从自身出发,围绕“构建学员协同创富共同体,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主题,针对自身发展优势与发展瓶颈,分享经验、交流心得,共同探讨农业发展的新思路、新想法。 

  “有人说专家论坛讲概念,我们举办的学员论坛就来讲经验。”谈起举办学员论坛的初衷,石金龙告诉记者,学员讲自己的故事,其中既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经历,学员们很感兴趣。通过别人的发展经历,学员们可以从中受感染、受启发、受教育,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快思路转变。 

  来自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广至藏族乡岷县村的卢喜平,是岷县村委会主任。他在论坛上分享了带领当地村民大力发展枸杞种植产业、推进戈壁农业、带动村民脱贫增收的经历。他艰苦奋斗的精神深深触动了每一位学员,他的经验也得到了学员们的肯定。 

  “学员论坛既丰富了培训内涵,又确保了学员学得精、悟得深,实现了学有所用、用有所成的目标。”甘肃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带班班主任周晓琴说。 

  趁热打铁。借着学员论坛结束的余热,产业对接暨产品推介会也如火如荼地进行起来。 

  “我们合作社采用散养的方式养殖奶牛,产出的牛奶是无污染的,奶质很好。”“我们合作社种植中药材,有党参、黄芪等,有中药材精深加工的企业可以跟我联系。”……产品推介会上,学员们争先恐后地推荐着自家的产品,寻求合作。产业对接暨产品推介会后,针对各自的需求,6家合作社签订了合作协议,实现了抱团发展。 

  “学员的发展才是检验培训成果的‘试金石’,只有他们抱团发展,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才能检验培训效果。”石金龙说,通过创新培训环节,前进村基地为学员产业发展架设了一座“桥梁”,让“供”“需”双方实现无缝对接、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抱团发展。 

  聚焦深度贫困地区 扶贫先扶智  

  随着脱贫攻坚进入后半程,现在到了攻克最后贫困堡垒的关键时期。为此,今年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将目标对象进一步聚焦深度贫困地区,着力为深度贫困地区培养一支产业发展带头人队伍,助力深度贫困乡村人才振兴。 

  据了解,本期培训班有26名来自深度贫困地区——甘肃省临夏州的学员。针对这些学员,前进村基地精准设置课程,并创新交流讨论环节,力促扶贫路上先扶智。 

  为了让课程设置更有实用性,甘肃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校长张保军以《农业产业扶贫与农民自我发展》为题,带领学员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战略思想,指导学员从生产资源分析、产业发展创新、营销策略建立等方面做强做优扶贫产业,从思想引领、典型带动、教育培训等方面提升农民自我发展能力。 

  同时,培训班围绕产业扶贫主题,专门组织临夏州深度贫困地区学员开展“讲当地生产经营情况,说存在问题,谈扶贫想法,请大家帮忙”交流活动。 

  “我所在的木厂村就是深度贫困村,合作社现有30余户贫困户。”来自临夏州永靖县陈井镇木厂村的李永庆,经营着一家百合种植专业合作社。因为当地营销渠道单一,品牌意识薄弱,农民专业合作化组织程度低,所在村还依然背负着“深度贫困村”的帽子。 

  李永庆在交流中坦言,目前合作社发展还存在着很多困难:一方面,自己对于合作社的建立运行和规范管理学习得不够,掌握得不准;另一方面,自己对政府扶持政策不够了解,希望能够寻求政府对合作社的扶持政策。 

  记者通过梳理发现,李永庆提出的这些困难,也是临夏州多数合作社带头人共同面临的发展瓶颈。对此,参训的临夏州农牧局有关负责人在交流中给予了回应。 

  “目前,临夏州正在着力推进‘一社一策’,即一个合作社一个帮扶计划、政策。每一个贫困村至少扶持一家合作社,实现贫困村全覆盖。”临夏州农牧局有关负责人说,临夏的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的数量不少,通过实施“一社一策”,能够有效把合作社盘活起来,产生带动贫困户稳定脱贫的作用。 

  经过课程学习、学员讨论交流,来自临夏州26名学员纷纷表示收获颇丰,增强了他们作为村里产业发展带头人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信心。 

  “实现精准脱贫,关键是要为贫困地区培养一支产业发展带头人队伍。因此,我们把人才扶贫放在产业扶贫的大局中谋划和推动,在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中聚焦深度贫困地区,扶贫先扶智,扶智与扶志相结合,不断夯实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人才基础。”张保军说。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