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校长 马会丽
农民田间学校贴近农村、贴近农民、贴近实践,产教融合、校企结合,是农业技术普及、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农民田间学校的教育培训模式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无缝对接,充分发挥了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实现在产业中培养人、在培养人中发展产业。根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要求,洛阳市农广校结合产业布局、农民需求,于2013年开始优选特色农业产业龙头,在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中建设农民田间学校,目前全市共挂牌106所。2017年在河南省农广校的指导下组建洛阳市农民田间学校联盟,并优选积极参与农广校教育培训工作的田间学校参加省农民田间学校联盟。2014年以来,全市共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17028人,中职教育2105人,实现产教融合、以教促产。我们主要采取三点做法。
一、“建”字为领,强化培育体系
洛阳市校一直把农民田间学校建设做为工作重点,纳入全市农业年度工作考核目标,从“统一要求、全面铺开”到“提升完善、巩固扩大”,再到“稳定规模、打造样板”,每年都明确建设思路和目标。加强资金投入,2018年列出专项资金60万元,高标准提升示范性农民田间学校。洛阳市农民田间学校覆盖了全市农业主要产业和区域,均达到“五有五统一”的标准,有的田间学校还建起农广书屋。今年,试点在农民田间学校中建设“空中课堂”,有效提高了农民田间学校的信息化网络培训能力。目前,有5所农民田间学校被省校认定为省示范性农民田间学校,3所被省厅命名为省级实训基地,2所被授予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综合类基地。
二、“管”字当头,促进优势互补
充分发挥农民田间学校的场地、资源、技术、管理等优势,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中职教育的理论教学、实践实习有机结合,根据田间学校的产业特点和周边农民需求,安排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任务和中职教学班。制定农民田间学校管理制度,明确农广校和田间学校的职责,实行“五统一、五上墙”,根据不同的类别分类制定管理和培训模式,使农民田间学校对职责任务有认识、有行动、有落实。建立田间学校校长和技术骨干培训机制,纳入全市师资培训计划,进入师资库,积极推荐他们参加中央校和省厅科教处、省农广校举办的师资培训班,提升他们的讲授水平,实现会做也会讲。把培训基础好、合作好的优秀农民田间学校利用空中课堂连接起来,打破地域、时空限制,克服田间学校档次规模不高、各有特长不全面等不足,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培训互动。
三、“用”字为要,彰显支撑作用
1.服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高培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和规范性。
利用农民田间学校的产业优势,摸清全市农业产业从业人员情况,掌握产业发展现状和产业大户信息,广泛遴选学员,纳入培育对象库。每个田间学校确定一个产业,1-2个特色专业,一班一案,分类设置培训模块和课程体系,科学规划符合农业转型升级需要的培训内容。大力推广“专门机构+田间学校”“田间学校+创业训练”和“一点两线、全程分段”“参与式互动式”培育方式,田间学校的技术骨干为学员进行理论培训、技术讲解,随时到实训基地进行手把手、面对面的技术指导,田间学校的负责人以自身创业经历,分享创新理念和成功案例,总结经验体会和挫折教训,探寻成功者所需的素质和能力,激发学员的创业创新热情。田间学校的企业营销手段和市场对接能力,培养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市场意识、营销观念。“小班额制”“双班主任制”“第一节课”,不断优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细则,严格培育过程监管和标准化建设,加强学员的管理和服务,吸引学员主动学习、互相交流、提升能力。
2.服务农民中职教育,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综合素质
农民中职教育是全面系统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农民田间学校为方便农民学习、就近就地开展中职教育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有力的支撑。各田间学校发挥自身的产业集聚和纽带作用,宣传、组织、动员周边相同产业、爱学习的年轻职业农民建立中职教学班。2014年、2016年在省农广校的支持下,在田间学校农民开办2个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中职教育试点班。田间学校根据产业生产实际和学生现实状况,合理安排教学活动,集中学习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农闲时间集中上课,农忙时间兼顾学习和工作,学员边学习边生产、边工作边实践,学员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例如,偃师在健稷产业园农民田间学校开办葡萄生产中职教学班,经过2年系统的理论实践教学,培养了葡萄产业生产经营骨干,改变了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加快了葡萄的升级换代,促进了当地葡萄主导产业的快速发展。
3.服务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荣誉感
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壮大离不开持续的跟踪服务和政策扶持。农民田间学校围绕新型职业农民生产需求开展全周期跟踪指导和服务,在项目选择、生产经营、产品营销、品牌创建等环节进行创业辅导。组织职业农民跨区域考察交流,成立农民田间学校联合会,开展产销对接服务,实现抱团发展。各县结合本地主导产业发展现状出台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加大认定管理,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目前,全市认定新型职业农民1039人,占生产经营型的31%。2017年,出台《洛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意见》(洛市政办[2017]80号),进一步明确了对新型职业农民在项目报批、土地流转、资金补助、金融信贷等方面的政策扶持。
经过近年来的实践探索,洛阳市农民田间学校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是培养的新型职业农民为洛阳农业发展注入活力。106所农民田间学校的负责人活跃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前沿,引领更多的新农民用新理念或改进生产经营方式,或扩大经营规模,或将产业向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拓展延伸,涌现了一批批新型职业农民的典型,孟津的草莓西施吕妙霞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伊川的新大农业80后大学生吴迪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标兵,今年进入市县人大政协的新型职业农民近30人。农广校中职学员张文颇被评为洛阳市十佳职业农民。洛阳市校先后出版《洛阳市新型职业农民风采》和《田园耕耘曲》,收录了近百名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典型。每年在全市农业工作会上专题表彰优秀新型职业农民,今年在首届农民丰收节表彰“十佳新型职业农民”,营造爱农、助农浓厚氛围。。
二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民田间学校建设中发展壮大。设立农民田间学校的新型经营主体也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中职教育中扩大了规模、增强了实力、改善了条件,产业的规模效应和带动能力更加凸显。洛阳明拓农业公司农民田间学校,扩大培训中心,设立孵化基地,研发农业物联网,做示范、搞推广,在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大赛中获创新组一等奖,被授予全省绿色双创先进企业。
三是一批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得到转型升级,助力脱贫攻坚。农民田间学校的教育培训有力促进了孟津蔬菜林果、新安休闲观光、汝阳嵩县中药材、伊川农机、栾川食用菌冷水鱼、山区特色经济等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带动了全市特别是贫困群众依靠农业产业脱贫致富。农民田间学校和新型职业农民积极参与扶贫工作,开展贫困户农业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地区的“造血”能力。
近几年,我们在建设农民田间学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中职教育中做了一些工作,但与农民的需要还有很大差距,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田间学校动态管理力度和支持力度,创新模式、突出实效,使农民田间学校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