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常务副校长 向朝阳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
上午好!
首先我代表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发展论坛主办方,向各位领导、嘉宾和同行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对我们工作的理解、支持和帮助表示由衷的感谢!我们都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亲历者、实践者、推动者,今天聚集一堂,共议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大计,必将为农民教育培训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相信有部里的正确领导,有大家贡献经验、学识和智慧,论坛一定会取得丰硕成果,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必将迈上新台阶。根据论坛安排,我简要报告近年来的实践探索,并就未来发展与大家进行交流探讨。
一、全力以赴,扎实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自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来,按照中央和农业农村部部署要求,农广校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和体系办学优势,在强化支撑保障、拓宽办学渠道、创新培育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发挥专门机构作用,提供基础服务
当好助手,发挥决策参谋作用。配合行政主管部门,承担新型职业农民顶层设计基础工作。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培育途径、扶持政策等重大课题研究,参与制定相关政策文件、编制培育工程实施方案和“十三五”发展规划等,为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工作遵循;研究发布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报告和发展指数,及时反映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动态和水平,为政府决策提供现实参照;总结推广各地培育典型模式,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与研究,为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提供道路借鉴。
做好服务,发挥基础支撑作用。组织开展摸底调查,掌握培育对象及需求,建设培育对象库,入库171万人,推进精准培育;吸引优秀教师、专家和乡土人才参与培育,建设培育师资库,近8万师资入库,实现全国共享共用;强化实践育人,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农民田间学校、实训基地、创业孵化基地等1.3万个培育基地库,实现学用合一。
抓好落实,发挥组织执行作用。积极承接相关组织协调职能,认真组织开展培育工程具体实施、监督管理、绩效考核,以及认定管理事务和跟踪指导服务,推动培育工作有序开展。
(二)履行主体职责,提升办学水平
积极完善办学体系。始终坚持把加强体系建设,保持体系办学特色和优势作为头等大事,形成了从中央到省、地、县四级建制农广校和乡村教学点五级办学体系。中央农广校作为龙头,全国共有省级校36所,地(市)级校299所,县级校2126所,乡村教学点1.2万个。不断拓宽办学渠道。多年来,坚持开展科技普及、职业培训、中等职业教育、合作高等教育,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农民教育格局。培养了一大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和致富带富能力强的农村实用人才。构建完整的教学标准体系。针对职业农民培训,建立“综合课程+专题课程+专修课程”的课程体系;针对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建立“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能力拓展课”的课程体系。并建立了相应的培训规范和教育培养标准。
(三)创新条件手段,丰富资源载体
中央农广校拥有广播、电视、网络和新媒体等全媒体教学手段,报纸、杂志、教材、音视频等教学资源十分丰富。广播教育,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设《致富快车》《三农早报》《乡村讲堂》《小康农家》四档栏目,年播出时间700多小时,并带动各省级电台设立农民教育培训栏目。电视教育,在中央电视台开设《农广天地》栏目,在中组部全国党员远程教育卫星专用频道和共产党员网开设《农业生产经营》栏目,年播出时间近千小时。网络和新媒体教育,拥有卫星主站和1000多个远端小站的卫星直播系统,开设“农科讲堂”专栏,培训人次超过百万。承担开发建设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为农民提供在线教育、移动互联、跟踪指导和互动交流服务,用户数达到200万。
主办有《农业广播电视教育报》和《农民科技培训》杂志,累计制作音视频资源近15000个品种,约7500多个小时,且每年新增新品种500多个。先后出版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4000多个品种,文字教材800多种。建立网络教学资源库,在线学习课程模块达955个,总点击量超过170万次。
二、不负使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取得巨大成效
在各级政府和农业农村部门的统筹领导下,在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全国农广校体系同心协力、开拓创新,携手各方力量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经过6年持续努力,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完善,多元化参与运作机制日趋成熟,人才培养质量效果不断提升。
(一)努力创建务实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面向职业培训,创建了“一点两线、四大课堂、全程跟踪服务”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面向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创建了“送教下乡、农学交替、弹性学制”的农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针对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建立了“村庄是教室、村官是教师、现场是教材”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针对农民学习特点,建立了“田间课堂+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模式及“现场教学+线上学习”的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混合学习模式,为全国农民教育培训起到引领作用。
(二)努力创建多元化共同参与的运行机制。中央农广校是农业农村部直属一类公益型事业单位,组织体系一直延伸到村,既是农民教育培训决策的参与者、执行者,又拥有了解农民、熟悉农村的特点,具有组织协调、提供基础服务的职能和优势。多年来,农广校坚持开放合作的大体系观,上接政府、横联各类机构、下联产业和农民,初步形成了“专门机构+多方资源+市场主体”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大体系、大格局。对接农业大学、农职院校,建立教学基地,联合培养高层次新型职业农民;对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园区等市场主体,建设实训基地和农民田间学校,服务新型职业农民实习实践;对接农技推广机构,开展现场咨询、技术服务和全程跟踪。
(三)努力承担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任务。截至2017年底,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30万,占培育工程总任务量的60%以上,其中30多万农民通过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衔接一体化培养,达到中等职业教育水平。一大批农民学习后转变观念、提升技能、创新创业,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和骨干力量。据统计,有15名农广校学员评为全国十佳农民,占总数的37.5%;有48名学员当选全国农业劳模,占12.66%。还有一些学员获得各级各类荣誉。有5人当选全国人大代表、27人当选省人大代表,7人被评为全国劳模、40人被评为省级劳模,4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5人获省五一劳动奖章,3人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10人被评为省三八红旗手。
回顾过去的6年,在探索前行中取得的成绩值得肯定,有许多经验也值得总结。一是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突出公益性定位。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而农民素质问题是农业农村发展的短腿短板,这决定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基础性、公共性、社会性和战略性,必须以政府为主导,以坚定的决心、明确的目标、有力的举措,常抓不懈,久久为功。二是必须遵循教育培训规律,突出职业农民成长特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与普通教育培训相比,其对象、需求和目标都更为复杂,实践证明,培养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必须遵循职业农民学习规律、农业产业发展规律和职业教育规律,转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供给方式、内容和途径,将传统教育培训有形课堂和实践育人无形课堂相结合,才能确保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必须丰富手段,突出信息化优势。网络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向农民提供方便、灵活、伴随式学习,满足多元化、个性化、实用化需求,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必须跟上信息化时代的步伐,让农民教育培训插上信息化的翅膀。四是必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突出融合开放。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面广量大、内涵丰富,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共同参与投入,只有坚持开放融合,才能更好更多地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三、开拓创新,共绘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新画卷
“潮起宜踏浪,风正可扬帆”。乡村振兴已扬帆起航,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如何更好地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发展,是我们共同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一)各尽所长共同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职业农民队伍建设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各级政府和农业农村部门责无旁贷,要深入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逐步建立职业农民制度,鼓励、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农业大学、农业职业院校、农业科研机构、农技推广部门承担着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重大使命,要在教育培养、成果转化、实践示范、推广应用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为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与知识供给;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大有可为,要在生产经营、专业技能、组织合作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作用,实现自身成长与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共生共赢。
(二)搭建支持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的多元平台。新型职业农民全面发展任重道远,要坚持开放、合作、共赢的理念,凝聚各方力量,汇集多方智慧,共同推进。搭建培养平台,统筹利用好农广校和涉农院校、农业科研单位、农技推广机构、市场主体等资源,开展各层次教育培训,提升学历水平和职业技能。搭建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手机移动服务等现代化信息手段,满足农民在线学习、在线答疑、跟踪服务需求。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充分利用新型职业农民协会、联盟等,促进互动交流、对话合作和联合联动,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发展能力。搭建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多维平台,继续办好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发展论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共同建好用好农广校。农广校是唯一一个具有从上到下覆盖全国的办学体系,专门针对农民开展教育培训,也是与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教育培训机构。农广校体系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农民教育办学形式,在提高我国农民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希望在座各位都来关心支持、建好用好农广校。根据中央要求和农业农村部安排部署,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进一步健全农广校体系,明确农广校(中心)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统筹协调、组织指导等职能,支持农广校保持体系完整,强化农广校机构职能建设;要加大资金投入,充实教学设施设备,改善办学条件,更好地发挥农广校作用。同时,欢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进一步加强合作,充分利用农广校的基础服务、办学渠道、教学资源、田间学校等,为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全国农广校体系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门机构和农民教育培训主阵地,必须找准发展定位,勇立潮头,敢为人先,奋楫扬帆再谋新篇。各级农广校要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目标,以提升教育培训质量为关键,以加强条件能力建设为支撑,努力开创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新局面。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这是我们美好愿景,也是我们职责使命。我们衷心希望同各方朋友携手同行,扎实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一步一个脚印朝着目标前行,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崇高使命和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而不懈奋斗!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