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绍印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由周绍印创办于2009年,集盐碱地土壤改良,大田农作物种植、中药材种植及植物病虫害防治、农机服务等业务于一体。2015年合作社依托静海区农广校成立农民田间学校,开始从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在不断地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2022年天津市绍印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民田间学校被认定为天津市唯一一家全国共享农民田间学校。
一颗诚心的坚守
2009年,周绍印看到村里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在乐器厂、钢铁厂打工,村里的老弱妇孺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农忙季节缺乏人手,甚至有的农户因为种地劳作繁重、打工收入较高等原因,直接将自家土地空闲起来,庄稼种后没有人管理,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粮食生产。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农业的基础。他当即决定成立天津市绍印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承包土地500余亩,带领大家一起种粮。科学的管理,合理的施肥,让合作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好政策让他看到了科学种粮的曙光,更加坚定了种粮的信心和决心。在种植过程中,他坚持农业产业标准化,注重农业科技的运用,努力降低种田成本。在重视粮食产量的同时,周绍印更珍惜土地的利用率,不让土地闲置,想尽办法提高复种指数,找老农户学经验、找科技员学技术,联合周边种植户一起摸索着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有效方式,与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周边农户、种植大户连续2年种植增产创收,为当地群众吃下“定心丸”。2012—2013年连续两年周绍印被原农业部评为“全国种粮大户”。
种好自己土地的同时,他将学到的先进技术无私地传授给周边村民,帮助更多的农民朋友科学种田。村民中有思想固化不愿意接受新技术的,他帮忙做动员工作;没领会技术要点的,他亲自示范帮助村民理解应用;在作物病虫害高发期,他通过村广播指导农户进行科学防治……在通讯手段多样化的时代,他紧跟时代创新农技推广方式,建立种植技术交流群,种田大户好友人数达500余人。
2015年天津市绍印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民田间学校成立,至今已累计培训学员6000余人次,他用更专业的方式传授农业新技术,从理论到实践,实现了培训质效双突破。静海区学员闫居蕴在农广校学习新技术、了解惠农政策后,主动抓住机遇,种植杏鲍菇及瓜果蔬菜,利用先进技术延长采摘周期,仅种植8个大棚就实现了年收入50余万元,“现在国家的政策对农民太好了,我不仅实现了盈利还得到了国家补贴,非常感谢农民田间学校给我的启发,以后每年的培训我都要参加,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理念。”闫居蕴笑得合不拢嘴。
带领农民增收致富
2022年天津市绍印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民田间学校被认定为天津市唯一一家全国共享农民田间学校,目前重点开展五类人员培训:一是生产经营型,主要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的骨干等。二是专业技能型,主要包括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从事劳动作业的农业劳动力。三是专业服务型,主要包括长期从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农机服务人员、统防统治植保员、测土配方施肥员、水产品检验等社会化服务人员。涉及农机农艺技术融合、农机安全生产与安全作业技能培训、电商、水产品养殖等技术培训。四是市广校的农民中专培训。五是静海区周边的中小学、高校学生农耕文化体验。周围的小学生们走进设施大棚,拔草、采摘、认蔬菜、掐瓜蔓……各种有趣的农活和农艺知识都在动手体验中融学于趣,化教于心。田间学校已成为四党口小学的农业实践基地。学校全年可承担高素质农民、技能相关培训500人,实用技术普及型培训500人次,农民中专200人,中小学生劳动实践培训500人。
在近几年的办学过程中,周绍印摸索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培训体系。在培训内容上,变“系统型”为“实用型”;在培训方式上,变“灌输式”为“互动式”,边演示边答疑,学员们边听讲、边训练,增加互动的同时教学相长;在培训地点上,变“课本学习”为“实地演练”,将课堂转移到相关基地,结合本地资源,提供师资、设备、机具等,将培训实操地点搬到田间地头,方便学员就近演练培训;在培训时间上,先安排集中培训,然后通过自主学习、实地操作提出问题后集中答疑,最终统一考核;在培训力量上,变“单一式”为“多元化”,老师有从事农业一线的土专家,也有高校课堂的优秀讲师,师资力量雄厚。
集策创新 聚力服务
建设农民田间学校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敢于创新,丰富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质量。要真正转变农民的思维方式,改变农民的种植观念和习惯,需要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进行长期的探索、研究、推广,更需要农民广泛、积极参与。周绍印在办学过程中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
一是制定科学合理、统筹协调、层次分明、与时俱进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规划。在认真做好农民培训需求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农村实用人才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服务于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宗旨,以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本领和能力为目标制定实施细则,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二是加大整合教育培训资源的力度。在农村教育资源整合的大背景下,加大农广校品牌的资源整合力度,强化农民教育培训中心的龙头作用,加快农科教有效结合的进度,充分发挥农民教育培训的职能。三是最大限度地发挥远程教育手段的作用。充分利用现有的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开展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的教育培训活动,广泛宣传,扩大影响,取得优势,有为有位。四是加强村级科技书屋等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教育培训覆盖面。在资金、设施、手段建设等方面,向村级倾斜,占领最基础、最基层、需求最大的教育市场,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五是强化专兼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提高管理和教育技术水平,满足教育培训需求。六是严格执行中央农广校和市农广校的档案制度,规范程序,高标准落实教育培训的各个环节。
农民田间学校要突出自身资源抓整合培训,充分利用教育、科技、文化等各行业、各部门的现有资源,形成农民教育培训合力,通过参观学习全国各地优秀田间学校,借鉴经验、开阔视野、升级理念,周绍印创新了农民田间学校的课程体系,优化了农民培训服务组织体系。积极探索农业发展新模式,辐射带动更多的农户和年轻人一起投身农业事业。培训依托田间学校平台,实现农业信息与资源共享。串联区内农业企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等,交流探讨新技术、新品种,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实现和谐发展,互利共赢。
静海区多名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报名参加培训班后,在一起互通信息,探讨各自遇到的瓶颈,他们表示,一次不经意的交流也许就解决了困扰许久的技术难题,大家畅谈经验与发展方向,互利互惠,共同进步,并纷纷表示有信心依托田间学校这一平台做大做强农业产业。2021年周绍印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2022年5月被评为静海区“科普大使”,同年10月被天津市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服务中心聘为“农民就业创业导师”。
村社联合 共赢先行
党的好政策来了,合作社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用足用好镇党委、政府出台的资金扶持办法,采取村社联合的形式,2021年11月,与蔡公庄镇四党口后村合作推进百亩设施农业项目建设,种植西瓜、甜瓜及黄瓜、菜花等蔬果,并进一步研究“种植大户增收带动集体增收”的新模式,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探索集体增收、村民致富的新途径。2022年瓜菜上市期间,在推广观光采摘的基础上,周绍印带领田间学校采摘新鲜蔬菜免费慰问抗疫一线教师代表、志愿者和村里孤寡老人,赢得群众的一致好评。通过校社搭建,田间学校深化同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引进培育推广多品种、效益好、受欢迎的瓜果蔬菜品种,同时通过以基地代训、交流轮训、实地指导等方式,培养更多懂蔬菜经营、会蔬菜管理、有种植技术的高素质农民,为蔬菜种植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目前农民田间学校和种植大户、各村集体对接的“送岗位下乡”活动也正在有序的进行中。
周绍印通过创办合作社、农民田间学校,不仅自己跃入种粮大户之列,而且带动附近的种粮户走上了致富之路,全镇涌现出了年播种2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50余户。农户们高兴地说,“在我们村镇,告别了以往传统耕作模式,通过培训了解到买农机装备有补贴,种粮从播种到收获全过程都有社会化服务。”在绍印谷物合作社农民田间学校的引领下,各种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村民的“钱袋子”鼓了,村集体的致富路宽了。
这样一个普普通通地地道道的农民为很多农户带来了新的农业模式,不仅自己创收,还带动了周边农民增收致富,真正做起了推动乡村振兴的“领头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