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立潮头看华西

发布时间:2018-12-13来源:农民日报 本文总阅读量
字号:【

 

 

第一台拖拉机进村,老书记吴仁宝(左二)与村民商量新的农业规划。

  

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左二)走访农家。

  

解放思想需要“四个不惑”

  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一个地方可以体现一个国家的风貌。改革开放40年,中央大胆放权,地方大胆尝试,民间大胆创新,改革推动了开放,开放也倒逼着改革。作为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一个历史缩影,华西40年来不断创新实践,不断铸就辉煌。

  为什么华西总能准确地踩着国家改革的步点,完成新旧产业的科学布局,实现发展路径的顺利转轨,在各个阶段都交出了闪闪发光的成绩单?梳理华西经验不难发现,其中首要的一条就是解放思想。

  华西改革开放的40年,就是思想不断解放的40年。把握“统”与“分”的辩证,化解“公”与“私”的矛盾,推动“量”到“质”的转型,明确“好”与“久”的目标……从华西经历的四次思想大解放来看,每一次思想大解放,都带来了老百姓能力水平、生活追求、文化素质的一次大提升。

  解放思想,需要参考过去的发展经验,更要跳出僵化的惯性思维。“变的是方式和方法,不变的是道路和信仰;变的是能力和创新,不变的是根基和底线;变的是体制和机制,不变的是责任和使命。”华西转型发展中的“变与不变”,为解放思想作出了最生动的注脚。

  改革开放进入第40个年头,古语说:“四十不惑”,什么是解放思想?怎样解放思想?在吴协恩看来,关键要“四个不惑”:不惑于固有观念,不惑于已有成绩,不惑于外界喧哗,不惑于道路曲折。

  思想决定行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希望有更多的乡村能够做到“四个不惑”,大胆试、大胆闯、主动改、扎实干,早日将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变为现实。

  

 

  这个村,40年来与时俱进、勇立潮头,成为中国农村改革旗帜;

  这个村,40年来大胆尝试、长盛不衰,赢得全国乃至全球瞩目;

  40年前,当距这里300多公里外的小岗村毅然决然地实行“大包干”时,这个村却坚持走集体经济之路,此后屡创中国农村发展奇迹。

  这里就是“天下第一村”——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一个为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所称道的“希望之地”“共富之地”“幸福之地”和“不简单之地”。

  华西的变化太大了。

  从地下小五金厂到总市值45.5亿元的“华西股份”,从泥垛墙、茅草棚到独栋欧式别墅,从全村一年交税28.18万元到13.56亿元,从人均年收入220元到9.05万元……

  华西的内核从未变。

  “听中央的不走样,听国外的不走神,听老百姓的不走偏。”“艰苦奋斗,团结奋进,服从分配,实绩到位。”……“华西精神”已经融入每一个华西人的血脉里,成为华西村永续发展的健康基因。

把握“统”与“分”的辩证

  华西是一个有点“神秘”,也极具吸引力的地方。每天,在标志性的塔群和别墅群间、328米高的龙希国际大酒店里、金塔上、万米长廊下、博物馆中、农业园里、报告厅内,前来“取经”的人们熙来攘往,络绎不绝。

  华西发展的秘诀是什么?“就是始终把‘社会主义富华西’信念作为发展的灵魂,把接续推动改革开放作为发展的关键,把加强党的领导作为发展的根本,把创造人民群众美好生活作为发展的目标。”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感慨地说。在回顾华西40年发展历程时,他的思绪跃回到改革的起始点……

  在小岗人托孤求生、立誓为盟,按上18枚鲜红手印的那个冬夜,华西人“偷偷摸摸”地在村庄最边远、林木环抱的小五金厂里已经奋战了3000多个日日夜夜。在当时,他们从事的是一份冒着坐牢、杀头风险的事业。

  冒险带来的收益让村民做梦都会笑醒。1978年12月,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时,华西村的家底已有固定资产100万元、银行存款100万元,另外还存有三年的口粮。在一包烟两毛钱的年代,华西成为富甲一方的“百万元村”。

  当全国大多数农村都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老书记吴仁宝提出“集体重工抓粮,个体修补种养经商”的发展思路,并根据党中央“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精神,结合华西人多地少、不宜分田到户的实际,提出了发展集体经济、调整产业结构的方案:全村600多亩粮田集体承包给村里30名种田高手,把绝大多数劳动力转移到乡镇企业中去。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大家各司其职,共同发力。小五金厂在1979年元旦,正式登记注册,终于有了自己的“户口”。从80年代开始,华西粮食三季年亩产达到2700多斤;举办的数百期纺织、冶金、电脑、管理等专业培训班,覆盖全体村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累计培训1万多人次,将“农民”培养成了“工人”。

  “高的像斗笠顶帽,低的像浴锅塘,半月不雨苗枯黄,一场大雨白茫茫”的田块上立起了织布厂、钢板厂等十多个企业。村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日均只有半斤粮,有女不嫁华西郎”的苦日子一去不复返。

  1984年底,老书记又一家一户地谈心,动员村民把年终分配的钱作为投资建厂,入股分红,从此逐步形成了具有华西特色的“集体控股、个人入股”的新型股份制集体经济制度,村民不仅可以上班挣工资,而且可以按股分红。华西通过这一做法,不仅将“村民”变成了“股民”,也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5年8月19日,天上下着大雨,老书记带着100多人到雨花台去宣誓,誓词是“生命不息,冲锋不止,3年目标1个亿”。3年时间里,华西人奋力拼搏,不仅形成了以第二产业为龙头,一、三产业为两翼的多元化产业格局,而且在市场大潮中闯出了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1988年,华西在全省率先实现“亿元村”。到1991年底,已创办大小企业20多家,年产值5亿元。

化解“公”与“私”的矛盾

  1992年,给中国人留下了太深的印象,以至于在后来很多人的记忆中,这一年整个儿都是春天。“思想再解放一点,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成为风靡一时的流行语。

  邓小平南巡讲话播出后,吴仁宝当天夜里两三点钟紧急召开党委班子会议,下达了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借钱吃足”,动员一切资金,囤积原材料。为此,村干部们整日奔波,一方面四处借贷,另一方面到处要指标。

  等到“讲话”精神正式传达到基层后,全国掀起经济建设的高潮,原材料价格也开始迅速成倍上扬。低价购买到的原料,为村里节省了近亿元的生产成本,而产品良好的销售情况,又让村里赚得盆满钵盈。

  “开了一个会,赚了一个亿!”外界很喜欢用这句话称赞华西当时的“快、准、狠”。

  首战告捷,让华西更加坚定了走改革开放道路不变的决心。1993年12月,在引进一批大型中外合资项目的基础上,华西集团公司正式成立。

  上世纪90年代,尤其是党的十五大以后,全国很多地方掀起了乡镇企业改制的浪潮。面对有关部门提出的“抓大放小”,吴仁宝则根据本村情况,推出狠抓企业效益目标的“抓大扶小”举措,使华西工业呈现出“大向强走、小向优去”的发展态势。特别是“一村两制”(村民既可以搞集体,也可以搞个体,但为了防止公私不分和损公肥私,村民不能“一家两制”,更不能“一人两制”)的重点推行,使华西村走出了一条以集体经济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多元化、混合型经济发展新路子,有效化解了“公”与“私”的矛盾。

  1999年,是华西创业史上具有节点意义的一年。“中国农村第一股”华西村A股在深圳上市,开创了“村庄上市”的先例。同年,华西村销售收入35亿元,人均收入远远超过全国城乡平均水准,成为中国第一个“电视村”“电话村”“空调村”“汽车村”“别墅村”。

  “有福民先享,有难官先当。”“当官没有终身制,为人民服务可以终身制。”“家有黄金数吨,一天也只能吃三顿;豪华房子独占鳌头,一人也只占一个床位。”……村内一个个大红标语牌标识着这里的独特气质。

  “富了三不忘:不忘国家、不忘集体、不忘左邻右舍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在这些理念的指引下,从上世纪90年代起,华西通过派干部、带资金、带技术、带项目,远赴宁夏、黑龙江援建了两个“省外华西村”。2001年,又将周边20个经济薄弱村纳入“大华西”谋求共同发展,并创造性提出“一分五统”(村企分开,村归村,企业归企业;经济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劳动力在同等条件下统一安排,福利统一发放,村建统一规划)管理模式,使过去松散式援助,变为紧密型帮扶。为了进一步缩小并入村与华西中心村的发展差距,华西每年投入9600万元发放粮食补贴、各项福利、养老金等,还通过吸纳就业促进“大华西”村民增收。

  如今,华西村人口从原来的不到2000人增至现在的3.5万人,总面积超过了35平方公里。“大华西”村民人均收入已从2002年的6000多元,增长到现在的三四万元。

  “一人富了不算富,全村富了才算富,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华西以产业扶贫等方式开展对外帮扶。2006年以来,华西以互学交流的方式,培训来自全国各地的村干部,并远到云南、贵州、宁夏、湖北等地举办培训班。13年来,已为全国24个省(区、市)培训基层干部40多万人次。

推动“量”到“质”的转型

  今年9月23日,是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江苏省级庆祝丰收节的主场活动在华西文体活动中心成功举办,受到万众瞩目。没有人会想到,这个3.2万平方米、设施完备的文体活动中心前身,竟是该村主动关闭的年产50万吨热轧带钢厂。而附近鸟语花香的开放公园,原先曾是效益可观的化工厂。

  2003年7月,吴协恩接替老书记成为了华西村和华西集团的新一代带头人,挑起了赓续“华西精神”、再创华西辉煌的重任。彼时的华西,已是一个下辖8大公司、40多亿元固定资产、40多项“全国第一”的大型企业集团。

  上任一个月,吴协恩就带着村党委委员们来到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在炎炎烈日下发出了火热的誓言:“有福民享,有难官当,3年实现可用资金50亿元!”

  一面是必须完成的目标,一面吴协恩又发现长三角地区已经出现用工荒,污染也在加剧,环境容量已成问题,土地成本也在大幅提高。他意识到,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产业转型,不能再一味地扩大再生产。

  当时,正是钢铁、冶金、化纤等行业最红火的时候。“可以说是闭着眼睛赚钱,睁开眼睛数钞票。”曾任华西一家化工公司总经理、现负责“大华西”范围内整体环保工作的吴蕴芳说,“可是万没想到,协恩却要把厂子关掉,当时心疼得我都掉泪了。”

  顶着压力,吴协恩一口气关停了9家能耗高、效率低的企业,其中包括吴蕴芳所说的年产值近两亿元的化工厂,还包括年销售收入7亿多元的线材厂。最初华西内部有人担心,关了这些效益好的厂子,经济走下坡路怎么办,企业职工失业怎么办,甚至有村民私下议论:“协恩上来后,只会关厂啊!”

  在转型发展上,华西坚持关停、技改、开拓“三条腿”走路。

  对于剩下的一批传统产业,华西加大投入,通过技术改造来提升其竞争力。

  从2013年起,华西累计投资18.74亿元用于冶金、化纤、棉纺等传统企业技术改造,推动产品质量提档升级。如今华西生产的高端线材、高端焊管、高端纤维等新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动车、健身器材、服装等多个领域,收益颇丰。

  与此同时,华西还不断拓展新产业:金融投资、旅游服务、仓储物流、海洋工程、激光芯片、人工智能芯片、全球抗肿瘤药物研发、新能源、网络游戏、农产品交易、自动化切割、矿产资源开发……如今企业数量多达280多家,遍布全国各省区市,部分产业走出了国门。

  华西两张“既在国内遍地开花,又在国外稳扎稳打”的发展宏图已经变为现实:一张是西部以重庆为中心,北到西藏、新疆,南到云南、贵州,中部以湖北为中心,辐射全国的产业“布局图”;一张是从香港到日本,从新加坡到美国,从阿联酋到莫桑比克的国际“路线图”,形成了“转型空间开拓在外部,转型成果体现在本部”的发展新格局。

  时代在不断发展进步,华西也在随之不断发展变化。“按照中央精神,有些必须变,有些一定不能变。”吴协恩认为,要变的是方式和方法,不能变的是道路和追求;要变的是能力和创新,不能变的是根基和底线;要变的是体制和机制,不能变的是责任和使命。

  经过在品牌经营、资本运营、产业结构调整上持续创新,华西进入了深化改革的收获期。据主管财务的华西村党委副书记包丽君介绍,2017年,华西村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利润贡献率占65%,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2018年1月到11月,可用资金同比增长5.67%,上交税金同比增长26.73%。

明确“好”与“久”的目标

  2013年3月18日,把“共同富裕”刻进人生字典的吴仁宝老书记走了。他一生最满意、最看重的是先进共产党员的这个奖励。他曾说过:“一个人要有信仰。我就信仰共产党,信仰马克思主义。我一直没有动摇信仰,如果说我动摇了,也可能就没有今天的华西。”

  老书记离开后的这五年,华西秉持的思想,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华西坚持的方向,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壮大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

  过去,吴协恩想的比较多的是“如何让华西更成功”;近几年,他思考更多的则是“如何让华西更长久”。为此,华西有了一个“双百”梦。“这个梦并不是‘百亿’‘百强’,而是要成为效益优良的‘百年企业’和富裕幸福的‘百年村庄’。”华西村党委副书记孙海燕介绍道。

  改革没有终点,奋斗永无止境。为了激发员工积极性,实现“双百梦”,2017年起,华西启动了用人、股份、制度“三项改革”,在“伤筋动骨”中迎来“脱胎换骨”。

  改革开放初期,华西实行“集体控股、个人参股”的激励机制,调动了村民生产积极性。随着经济的发展,村民每年的分红越滚越大,“大锅饭”现象日趋严重,渐渐成为制约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瓶颈。

  改革的方式,就是打破华西村多年实行的20%以现金形式发给村民、80%入股村集体统一投资的“二八开”分红模式。统筹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保持集体控股的基础上取消原有分配模式,全部以现金形式兑现,不再增加村民持有集体股权比例,村集体得以拿出更多股份用于吸引外来人才,更多优秀人才可以通过合伙人制、股权激励等形式持有股权,外来员工也可以掏钱购买现金股,共享华西发展成果。

  此外,不分本村村民、外来职工,通过规范竞聘,体现“公平公正”。村民享受集体福利和股金分红,对于企业发放的工资奖金部分,一律同工同酬,按劳分配、按贡献分配。现在,华西集体所占股权比例为75.37%,个人所占股权比例为24.63%,吴协恩一家所占的股权比例为0.43%。

  吴协恩提出“三项改革”之初,遭到不少村民激烈反对。但他认定“华西是吃‘改革饭’长大的,能有今天靠的是改革,走向明天,更加离不开改革”。事实证明,改革推动了人才流动市场化,促进了岗位分工精细化,实现了工作效率最大化,为建设新时代富裕幸福的“百年华西”增添了新动力。据统计,华西企业高管中39%、中层干部中59%、员工队伍中超过92%都来自全国各地,有效解决了华西产业升级对人才的需求。

  华西是乡村全面振兴的一个缩影。她是乡村里的繁华都市,也是都市里的美丽乡村。

  在这里,你能看到每月“八个会”雷打不动地进行。华西人在经济分析例会、村民大会、党员联户学习会、联户组长和村民代表会、支部会议、青年智慧论坛、文学沙龙和读书会上热烈讨论、聚精会神。

  在这里,你能看到95名骨干党员联系着970户村民,每周入户了解村民想什么、要什么,听取意见和建议,讨论村里事项,及时解决困难,传达中央政策和各级组织精神。

  在这里,你能看到一批批年轻人被送到美国西点军校参加培训,在贵州、青海等贫困地区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一些中年人和干部群体被送到西藏的培训基地去锻炼,代代不忘艰苦奋斗精神。

  在这里,你能看到“华西艺术团”每年自编自演文艺节目500多场。每年的立夏“诚信节”、立秋“丰收节”、立冬“孔孟节”,以及文化艺术节上,喜庆热闹中融入了“爱、敬、诚、善”的教育。

  在这里,你能看到设施完备、高端现代的文体活动中心、健康体检中心、月子疗养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为各类群体提供着一流的健康服务。

  在这里,你能看到每当夜幕降临,华西就会变成一个色彩斑斓、流光溢彩的世界。广场上大型电子屏幕开启,华西村民和外来职工聚集在一起,欢歌笑语,孩子们在一旁尽情玩耍,一派喜乐祥和……

  2018年,又一个充满了起点感的年份。每一步都踩在改革的节奏上,始终走在时代最前沿的华西,一定还有新的作为。最好的尚未来临,我们已经充满期待。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