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
收藏
|
背景颜色:淡绿色淡黄色白色

学用贯通综合试点工作简报第4期

发布时间:2025-03-17 14:28来源:
编者按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综合试点市县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2025年3月3-5日,中央农广校调研组赴陕西宝鸡市岐山县和眉县开展调研,深入了解地方试点工作好的做法。本期简报主要围绕岐山县和眉县试点进展、主要举措、取得成效和下一步打算进行介绍,供各地参考。


岐山县2024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综合试点工作进展情况

 

陕西宝鸡市岐山县位于关中平原西部,辖9镇106个行政村,总面积856平方公里,人口46万,其中农业人口38.3万人,耕地51.1万亩。全县常年种植粮食作物62万亩,产量24万吨以上。以“岐山臊子面、擀面皮”两轮驱动为核心,一二三产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的“一碗面”经济产值达到160亿元,被评为国家全产业链典型县。近年来,岐山县以“培育高素质农民,振兴乡村人才”为目标,以农民知识技能需求为核心,以提升培育质量效能为关键,全力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截至目前,累计持证高素质农民2849人,其中,初级2389人、中级409人、高级51人。全县有实训基地21个,田间学校3个,其中省级田间学校1个。2024年以来,岐山县以做大“一碗面”经济为引领,以农民知识技能需求为核心,坚持“学用结合、以用为主、重在实效”的培育理念,创新培育路径,探索培育模式,提升培育质效,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综合试点工作扎实推进。

工作进展

依据方案目标要求,目前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学员平均教学236学时,超额完成2024年教学任务。完成项目报帐85.7万元,占总资金53.56%。探索“产业+新业态、学用+定向、培育+带动”三大培育模式。通过培育,面食工匠班粮食种植85%以上学员亩均增产8.5%,果业班学员70%学员优果率提高5%,商品率达到95%以上,新创办合作社等企业8户。

一是围绕“产业+新业态”,做到全产业链培育。改以往单一的种植技术培训为以新业态、新模式为主的全产业链培育。紧扣“一碗面”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突出主导产业优势,学员杨晓飞、白乐等在做好优质小麦种植的基础,围绕优质小麦产业发展,成立农事服务中心,开展以农机作业服务、粮食烘干贮存为主的农业托管服务,年托管服务面积3万余亩,助力全县粮食托管服务新发展;“果业工匠”班半数以上的学员通过短视频制作开展抖音宣传,学员纪存太等在种好猕猴桃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电商销售,注册“纪鲜森”品牌,今年电商销售突破2000吨,带动当地果农200余人发展猕猴桃电商销售,成为当地猕猴桃产业增收的助推器。

二是开通“学用+定向”培育,提高创业就业成效。改过去盲目参加培训为根据需求开展定向培育。围绕农业生产和社会化服务需求以及农民个人意愿,根据农业公司、专业合作社等涉农企业的需求,签订培训就业协议,量身定制培训专业人才,使农民愿意学,企业愿意用,实现学用闭环培育,实现创业就业。学员张文豪、高军超等成立家庭农场合作社8个。天缘、永红等5家企业派12人委托定向培训。百年美阳汤龙飞从一名普通员工晋升为企业职业经理人。9名学员拟与保丰源合作社、绿粮合作社、陈氏顺发等经营实体达成就业意向。

三是采取“培育+带动”,建强乡土人才团队。改过去单打独斗为抱团取暖共同发展壮大。通过集中学习,导师帮扶,学员观摩、考察研学,师傅带徒弟等方式,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学员王宝红,通过学习总结出仓颉庙“透心红”胡萝卜“包衣、编绳、高垄、滴灌”标准化种植技术,带动全村规模化种植560亩,亩产达3500公斤,产值8500元以上,仓颉庙透心红胡萝卜今年成功入选全国十大优异种质资源。全县学用贯通培育学员中,80%以上建立了示范基地,成为本地种植能手和“领头雁”。

主要举措

(一)突出一个“谋”字,确保项目顺利推进。一是高度重视,县委县政府把学用贯通综合试点作为重要改革事项,由县级领导定期查询进度、检查督导。二是优化调整组织体系,县委编办把中央农广校岐山分校牌子和职能由县农技中心调整到县农培中心,夯实培训组织力量。三是成立组织,成立由农业农村局局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县农培中心主任及相关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夯实工作责任。四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学员创办实体,被认定为县、市、省级农业产业园区,或创建为各级示范社分别予以奖补并优先作为科技示范基地进行补贴,优秀学员也优先推选为特聘农技员。

(二)抓住一个“优”字,夯实培育基础。一是严格遴选学员。按照持证农民、复转军人和返乡大学生优先的原则,由村镇推荐、县级审核,优中选优,逐级遴选学员,确定优质粮面食工匠和特色果业工匠培训班两个,培育对象107人,打造一批即学即用的乡村振兴骨干人才。二是优化课程设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授课。线下课邀请西农大、周文化研究会等专家教授以及“田秀才”、“乡土专家”走进课堂,讲授周文化与农耕文化传承、千万工程、“一碗面”经济全产业链、AI科技与新质生产力、粮果栽培管理技术等内容;线上课结合农时季节,利用班级微信群发布化学除草、视频剪辑等讲座,全面提高学员栽培技术水平。

(三)紧扣一个“用”字,保障试点成效。根据学员专业分类,成立粮油、三产融合、电子商务等技术服务小分队6个,按农时季节在市县内实训基地和企业开展顶岗实训技术服务,目前,果业技术服务小分队顶岗实训正如火如荼开展,先后在岐山县猕猴桃试验站、小科家庭农场开展猕猴桃冬季修剪大比武,达到所学即所用,学用贯通有成效。

下一步打算

2025年,岐山县将重点开展以下工作一是在“学”上再发力。严把课程质量,开展线上和线下教学,线下课聘请专精尖老师,确保培训内容实用性针对性强,培训精准高效化。二是在“用”上再贯通。采取导师帮带指导、师傅带徒弟、小分队技术服务、顶岗实训等,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学用贯通。三是在“带”上再突破。加强典型培育,利用媒体及时宣传报道学用贯通试点新动态、好做法和典型案例,让受训学员带领更多农民提升技能,以人才振兴赋能乡村振兴。

眉县2024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综合试点工作进展情况

 

眉县隶属于陕西省宝鸡市,位于关中平原西部、秦岭北麓,渭河穿境而过。县域总面积863平方公里,辖7镇1街、86个行政村,33万人,是关学创始人张载故里,中国猕猴桃之乡和秦岭主峰太白山所在地。主导产业猕猴桃种植面积30.2万亩,年产量53.9万吨,品牌价值达161.37亿元。近年来,眉县县委和县政府始终将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视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采取了包括“加强政策支持、完善培育体系、规范培训流程、创新培训模式”在内的一系列有效措施,持续推动高素质农民培育综合试点工作向前发展。

工作进展

(一)坚持高位统筹谋划,推进培育目标再升级。一是精心制定方案。严格依照农业农村部《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综合试点实施方案(试行)》及省级评审意见,经过多次深入论证与精心打磨,系统地制定了贴合眉县实际的培育方案,旨在确保培育工作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实效性。二是开展“双线调研”。一方面,通过深入访谈具有代表性的高素质农民,全面梳理了学员在培训时间、内容、地点、师资等方面的具体期望与迫切需求;另一方面,深入田间地头及企业,精准把握生产经营中的实际困难和用人需求,以此反向优化培训框架,实现学用的精准对接,提高培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拓展培育目标。从产业发展、创业就业,带动发展需求入手,重点围绕猕猴桃冷藏保鲜、加工销售、农村电商、现代休闲农业等二三产业新业态,实施全产业链培训,借助协议帮带和辐射带动机制,着力打造一支素质过硬、高度契合产业新业态发展需求、拥有强大新质生产力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二)探索精准教学模式,推进培育方式再升级。坚持“学用结合、以用为主、重在实效”培育理念,采取理论授课、现场实操、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开展培训教学。一是量身定制课程体系。按照不同培育方向分别设计贴合培育需求的课程体系,联合西农大专家教授及行业龙头企业高管,精心打造强大师资阵容,并特邀国内权威专家学者、杰出乡村企业家和中央农广校智库专家,共同参与授课与经验交流。二是线上线下双向发力。依托云上智农平台,开展三农相关政策、农业金融保险等专业技术培训。特邀农民日报资深记者、浙江省乡村建设促进会会长蒋文龙等行业权威专家,开展线下理论教学,现已圆满完成所有理论教学任务。三是跨省开展实践研学。去年8月,组织猕猴桃三产融合培训班学员赴汉中和四川苍溪、都江堰、蒲江等地,实践研学当地猕猴桃产业发展经验和先进做法,为学员开阔视野、提升能力。去年11月,组织乡村职业培训班学员,前往浙江余杭区、杭州等地,学习数智乡村建设等方面先进经验,激发学员创新思维和创业热情。

(三)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培育路径再升级。一是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依托眉县猕猴桃学院全国唯一的猕猴桃修剪工职业专项技能认定资质,免费为13名学员开展职业技能专项考核,全部取得了认定证书,形成了良性学用闭环。二是创建“眉县桃把式”劳务品牌。首创“眉县桃把式”劳务品牌,评选认定“眉县桃把式”3173名,成功打造市级劳务品牌,受邀代表陕西省参加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展览,同时代表宝鸡市参加陕西省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展示。三是拓展培育路径。去年11月,以眉县作为首发站点,创新举办了“百县千村”首场公益乡村电商培训,采取“讲解+案例+实操”的模式开展培训。借助第十三届中国猕猴桃产业发展大会及全县猕猴桃‘四改五提升’工作推进会等契机,组织学员参观交流,分享工作经验。四是促进学用结合。在今年1月举办的眉县农副产品“消费帮扶”年货大集活动中,乡村职业经理人培训班学员积极参与,参展展位30多个,进行为期三天的农副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展销县域自产农副产品60多种。

(四)强化扶持严管资金,推进保障服务再升级。一是强化政策扶持。不断加大眉县高素质农民“五优先”的政策扶持力度(对取得资格证书的高素质农民实施“五优先”,即:优先保证涉农优惠政策;优先申报安排中、省、市项目;优先办理农机具补贴;优先享受科技推广等各项配套服务;优先参与各项荣誉评选),出台《眉县支持返乡创业推动乡村振兴的若干措施》,对学用贯通学员给予创业孵化、人才培训、科技服务、创业担保贷款、学历教育等扶持。二是强化项目管理。秉持专款专用原则,坚持高素质农民培育公益属性,分培训环节和内容规范资金支出,资金使用实行报账制,高效推动项目开展。三是统筹多方力量。进一步整合各类农业项目资源,统筹协调中国农业电影电视协会、县级各相关部门及金融机构等多方力量,共同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

取得成效

通过系列举措,眉县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成效显著,学员综合素质大幅提升,创业成功率提高,带动了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涌现出一批优秀乡村职业经理人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培育模式,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借鉴。

一是成功建立了14所农民田间学校,其中包括1所全国优秀农民田间学校,以及9个省市职业农民实训基地,共培育了3564名持证高素质农民。二是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和实践,吸引了104名学员参与,开设了猕猴桃三产融合和乡村职业经理人两个专业培训班。项目不仅全面完成了理论授课任务,还组织了3期富有成效的外出实训研学活动。三是通过系统性地培育,学员在技术应用、经营理念和产业实践等方面实现了“学用互促”的良好局面。例如,通过采用包括标准化建园、整形修剪、套种绿肥、避雨设施搭建和高枝牵引栽培方式等高效栽培技术,猕猴桃的产量提升了10%至15%,同时果实品质也得到了显著改善,有效解决了果品前生产水平问题。四是截至目前共建成5100亩高标准示范园、4个1500亩的数字果园,培育发展388户电商经营户,全县三分之一的猕猴桃通过线上渠道进行销售,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力量。

下一步打算

2025年,眉县将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跟踪服务。优选20名产业发展专家,对学员开展1对5“导师制”指导服务,长期跟踪服务并加强创新创业指导,及时解决学员生产经营难题,鼓励学员大胆尝试新的发展模式和经营理念,进一步推动学用转化。

二是开展研学活动。组织学员前往山东寿光、河南西峡等地开展实践研学,学习先进生产模式、设施技术和品牌建设经验。

三是推进顶岗实训。与齐峰果业等县内大型农业企业、合作社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安排学员进行顶岗实训,锻炼专业技能,提升实操能力与职业素养,搭建就业创业桥梁。

四是创建省级品牌。开展猴桃修剪工职业专项技能认定和技能培训,建立健全服务标准化体系,积极创建“眉县桃把式”省级劳务品牌,增强就业保障,促进劳务输出。

五是广泛宣传推广。整理编写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案例集,及时挖掘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借助政府官网、农业新媒体、行业研讨会等多渠道宣传推广,打造示范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