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小麦看河南,河南小麦看优质,优质小麦看西平’,看咱们这农田基础设施建的好,田间麦子长得稠密又旺盛,今年小麦丰收肯定跑不了。”4月21日,走进河南省西平县二郎镇高标准农田里,看着眼前万倾麦海泛着绿油油的波浪,西平县益万家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四新心潮澎湃。
沃野蓝天无穷碧,田畴麦浪奏欢歌。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优质小麦生产加工基地县,西平是如何把“粮安天下”这篇大文章扎实、生动地落地呢?西平县委书记李全喜坦言,我们乘借“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的春风,进一步加大“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力度,继续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保障,以农业科技为支撑,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切实为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作出新的贡献。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西平县始终把粮食生产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纳入年度考核目标,构建了“党政同责、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责任体系,并成立西平县粮食生产指挥部,由县委书记李全喜任政委、县长侯公涛任指挥长,下设粮食生产综合组等4个专业组,健全联动体系,统筹协调,专班推进,及时研究解决粮食生产工作中的“堵点”问题。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为调动群众种粮积极性,西平县本着“更利于民、更惠于民”的原则,不折不扣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2021年,发放农机深松整地、耕地地力保护等补贴1.7亿元。持续开展种粮大乡、大村、大户和高产典型示范点评比,最高奖励10万元。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发展规模农业、精细农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至目前,全县土地流转已达38万亩,托管13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110万亩的46.4%。
如何推动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让农民的“粮袋子”鼓起来?西平县在做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同时,进一步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效打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累计投入各级财政资金11.3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85万亩,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1亿公斤。西平县县长侯公涛介绍,按照“土地平整肥沃、灌溉设施完备、农机装备齐全、技术集成到位、优质高产高效、绿色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全县狠抓集中连片农业开发,着力打造粮食生产核心主产区,以老王坡1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引领,与河南水投合作采取投资融资、建设、管护、运营一体化模式,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服务农业发展,努力打造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园。
走进位于老王坡区域的西平县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内,一派紧张施工的繁忙景象呈现在眼前,数字农业、智慧农业正在这里加速建设,不远处植保无人机在麦田上空盘旋打药。“当下随着小麦进入抽穗扬花期,小麦迎来病虫害高发期,防治工作十分重要。”西平县农业农村局农技专家杨新志一边查看小麦生长情况,一边对记者说,“为进一步做好麦田管理,4月中旬以来,全县合理调配农用防治设备,指导农民‘主动出击、见花打药’,确保今年夏粮丰产丰收。”
技术人员到户、技术要领到人、技术措施到田,西平县建立了“区域站+技术人员+经营主体+农户”科技服务模式,聘请、组织省市县技术人员75人,驻村蹲点、面对面开展技术指导。同时,坚持良种良法相配套、农机农艺相结合,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活动,大力推广应用高性能、多功能的农业机械,提升了粮食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水平。至目前,已建成区域农技站15个,小麦、玉米等良种覆盖率达100%,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8.6%。
夯实了“粮袋子”,还要鼓起百姓的“钱袋子”。西平县紧抓“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优化布局延伸产业链,转型升级提升价值链,创新模式筑牢利益链,构建“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体系,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依托“西平小麦”“西平红薯”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优势,培育了鲁洲集团、豫坡酒业等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快伊利优然牧场、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走好“产加销”一体路子,直接提升了粮食效益。目前,全县已发展小麦、玉米加工企业126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1家,其中今三麦集团生产的速冻食品远销至欧美等地区。
作者:田春雨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培奇 范亚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