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委讲师团百姓宣讲工作专家 张长征
百姓宣讲是以人民为中心,把群众由接受主体转变为传播主体,已经成为实现群众自我教育、自我净化、自我提升的生动实践。百姓宣讲作为最接地气、最受欢迎的一个宣传工作的抓手,它所发挥的作用和收到的效果是平凡、伟大的。这个新颖的形式,把老百姓从坐在台下听,改变到站在台上讲,为我们所有的百姓宣讲员赢得了一个锻炼自我、展示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的宝贵机会。
那么,怎么写好宣讲稿呢?2015年我们北京市委讲师团编写了一本“百姓宣讲工作指南”接下来我就跟大家交流交流。
一个主题:比如今年的主题是“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两个化:一个是通俗化、一个是口语化。令人费解的专业语言、公文化语言、华丽的书面语言是百姓宣讲的大忌。
三个性:真实性、典型性、导向性。从多个故事中选出具有典型性、能反映主题的故事,而不是记流水账,面面俱到。
宣讲员的主责是讲故事,而不是讲政策、理论、不是讲学习心得、工作总结,也不是讲工作成绩和获得多少荣誉。所有这些方面的表达,不是用文字叙述,而是用故事填充。故事要突出真实性、细节性,让听者能坐得住、听得进、记得牢。能学习、可借鉴、易传播。 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总书记还有个金句叫:天边不如身边,道理不如故事。
下面,我解析几篇宣讲稿的故事编写和精炼修改,跟大家共同探讨。这是一篇歌颂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巨变的部分内容,“从起火做饭看农村生活的改变”
人这一生中,会有很多事儿让你忘不了。我也有,那就是我小时候挨的一顿揍。
我从小生长在农村,家里三个孩子,我是老幺。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从地里刨食,看老天的眼色。那应该是我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那天家里的大人,连带着哥哥姐姐都去地里收割麦子去了,我也作为送水的主力,奔波在田间地头。突然天变了脸,要下雨了,我妈让我赶紧回家备东西。
我着急忙慌的往家赶,路上豆大的雨点就密密麻麻的下起来了。到家以后,收衣服,备东西。擦黑了,家里人都回来了,我妈要准备做晚饭。刚到锅台就大声嚷嚷起来“三儿,让你备的引柴呢?”“呦,光顾收衣服了,把备引柴的事儿给忘了,真忘了。”我妈当时就急了“就知道玩,什么事都能忘,这怎么做饭。”说着,抬手给了我两巴掌。委屈,当时就觉得委屈,不就是忘了备引柴吗,至于吗?还动手打我。因为这件事,心里憋屈了好长时间。慢慢长大以后知道了...后来安上了烧煤的火炉、土暖气、燃气灶,甚至还通了天然气....这样的题材,讲述了党的政策给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可喜变化,展现新时代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自豪感。
还有一篇写粮票退出历史舞台的宣讲稿也会让人浮想联翩:那时候,不光有粮票,买布要布票、买米要米票、买油要油票,买肉要肉票...,一年到头才能凭副食本一人买半斤花生和三两瓜子,就连粉丝和芝麻酱都得拿副食本限量买。
1993年,粮票取消了。人们担心持续了几十年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没了,市场失去了计划供应,还不乱了套?没想到一切平静如常。到是取消了粮票以后有人还不适应,省吃俭用存下的粮票没用了,心疼的不知道怎么好。我父亲拿出了偷偷攒下来的100多斤全国通用粮票,郑重其事的交给了我:“好好留着吧,过些年,这会是个故事讲给后人听。”
有时候我会拿出父亲留给我的粮票和那个珍藏的红皮粮本,想想过去,再看看现在,真是心潮起伏,百感交集。与其说是怀旧,倒不如说是感恩。在这里,我只想发自内心地说一句:没有当初的改革开放,哪有现在的好生活! 一篇宣讲稿要求讲7分钟左右,讲一、两个故事烘托出主题就够了,角度要新,不落俗套。不能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你没说完听众就知道你下面要说什么。比如说描述爱岗敬业总是出现亲人生病不能陪伴身边呀、老人去世没能看上最后一眼呀、带病坚持工作顾不上吃饭呀,几天几夜没合眼、五加二白加黑呀等等这些听惯了的套话。这些话应该是完全用故事来描述。
起一个恰当的好题目也很重要,要简洁明快追求唯一性。不要把大的主题当做题目,那样不吸引人。宣讲稿中最好有矛盾冲突、有人物对话、有画面感。
从武汉返村的李大爷一听要居家观察14天可急坏了:“这菜地没人管,收成可咋办呀?”村支书承诺他:“别说大棚菜,您家里家外所有事儿,村里都帮您管了!”一句话,给李大爷吃下了定心丸。全村党员轮流帮他看护蔬菜、管理大棚、对接收购商,绝不让村民们的劳动成果打了水漂。
这小段儿是发生在去年疫情以后......
突出“五个真”:真人、真事、真心话、真感情、真感受。在平凡的生活中找能触动人的亮点,语音要通俗,人物有个性。注意典型性、故事性、细节性。简洁干净,少用形容词,能一句话说清楚的不用两句,还要符号逻辑,禁得住推敲。
比如有这么一篇宣讲稿说的是......山里的一户人家盖房子,让我给送20吨沙子,说送到了就把钱给我。沙子送到了,那家人说:“这几天手里实在是不方便,等过几天我给你送去行吗。”我说:“那行吧。”可都过好几个月了,他也没有把钱给我送来,我就去了他家。到那儿一看,有两个孩子要上学,父母身体又不好,我跟他说:“运费我就不要了,你给我本钱就行,什么时候有了什么时候给。”当时有人说我傻,说这钱肯定打水漂了。可我坚信,人心换人心,谁都有犯难的时候。3年以后,那家人果真把钱送来了。
这篇宣讲稿呢,刚才我说了,要经得住推敲......稍微修改一下,这样描述:到那一看,房子是盖好了,可窗户没安就上住人了,床上的被子都露棉花了。你看到的是一种状态......看到这个情景,我跟他说:“你家的运费我不要了,什么时候有了,把本钱给我就行了”。当时有人说我,说这钱准打水漂了。可我不怕别人说,因为我坚信,人心换人心,谁都有犯难的时候。3年后那家人把运费和本钱都给我送来了。加上一点点我认为不影响宣讲稿的真实性......
不要因为想说一个人好,就用另外一个人的不好来比较。
还有一个是讲延庆区的一个‘环保奶奶’在他的家乡妫水河边捡垃圾的故事......看捡破烂的又来了,什么他都捡真没脸”。“嘿!你不就是个捡破烂的吗,瞎管什么闲事,去一边去”
这样的宣讲词,最好都不要用在宣讲稿上,生活中可能会有说话比这还难听的,我们不要把这些话用在宣讲稿上。“您以后喝完水别把瓶子扔河里,这是俺们延庆的母亲河,不能有垃圾。”遇见明白的人:“好嘞好嘞。”遇见不通情理的,说啥的都有。用这句‘遇见不通情理的,说啥的都有。’代替之前不文明的语言。
我们传递和弘扬的是公共文明。人人独善其身那是私德,人人相善其群那是公德。只有人人相善其群,才能形塑真正的公共文明。
好的宣讲稿要能达到:一分钟抓住人,三分钟感染人,五分钟征服人,七分种启迪人效果。
大家好,我叫XXX,是绿谷塔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今天我宣讲的题目是《云端上的牧羊人》
我1988年出生,生长在一个养羊世家,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爷爷父亲和我三代养羊,三代人都养羊却养出了不同的模式。下面就跟您讲讲我们祖孙三代养羊的故事。
大家好,我叫XXX,是绿谷塔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今天我宣讲的题目是《把羊放到“云”上》
您可能纳闷了,自古以来这羊都是在草原、牧场和山上放养的,还没听说过有谁能把羊放到“云”上。是,您没听错,就是我要把羊放到“云”上,而且还真就放上去了。
注意故事细节:
看着同龄人都在父母的帮助下盖起了新房,我跟丈夫商量,咱也要攒钱盖新房。于是,我们两口子除了种地之外,也干起了副业,那会听说孵小鸡能挣钱,就做暖箱,开始孵小鸡,第一次买来鸡蛋,放进去十几天电阻丝断了,几百个鸡蛋都烤熟了,我躲在屋里大哭一场,擦干眼泪,心里憋着劲,我非得把小鸡孵出来,就买来书认真学习技术,之后又进行第二次孵化,没想到还真的孵出小鸡来,在春天卖出了好价钱。
看着同龄人都盖起了新房,我跟丈夫商量,“她爹,咱也想想招儿,多赚点钱也盖新房。”“除了种地还有啥招儿?”“我听说孵小鸡能挣钱,要不咱也试试?”“孵小鸡儿?咱连鸡蛋都没有,拿啥孵小鸡啊?”不管咋说,丈夫同意了我的想法。他开始做暖箱,我去邻居家借新下的鸡蛋,街坊们一听我家要孵小鸡了,都愿意把鸡蛋借给我们:“不用还了啊,到时候给我们几只小鸡就行。”电暖箱做好了,鸡蛋也准备齐了,从孵化那天开始,我就想着小鸡孵出来的模样,想着我家盖好了新房的模样。那天早上,我闻见了一种烧烤的味儿,顺着味儿我到了电暖箱跟前一看:“妈呀,几百个鸡蛋咋都烤熟了?”我坐在地上哇哇大哭。不光是心疼这些鸡蛋,更恨我们两口子咋就这么笨呢,连个小鸡都孵不出来。擦干了眼泪,心里憋着劲,买来书学技术。等再孵小鸡的时候,那毛茸茸的小鸡从蛋壳里出来,像是给我们送钱来一样。这段儿就比刚才那段儿更有细节,把整个孵小鸡的过程描述了一遍,有画面感。
增加对话追求画面感
我在给大家举个例子:我是1984年到的广电局。来了以后,对电视节目是怎么制作的特别好奇。那天我请新闻部的小王带我去看看,路上想:今儿可得好好开开眼,这新闻演播室不定得多富丽堂皇呢?“哎,小王,进演播室用换鞋吗?”“不用,不用。到哪儿您就知道了。”又拐了一个弯儿,小王说:“王师父,到了,就这儿。”我稍微楞了一下睁了睁眼睛跟着小王进去了。屋里有4个人,一个人坐在窗台上,一个人坐在桌子上,两个人坐在凳子上。他们几个用的是同一张办公桌。怎么还有坐在窗台上办公的呀?噢,就两个凳子。我抬头看了看,屋顶的水管子还嘀嗒着水,一块塑料布把滴答下来的水引到地上墙犄角的一个盆里。看得出来,这大间房像是用两小间改建的,要不然屋顶哪儿有露着的水管儿啊!这演播室跟我想象的可差太远了。我正纳闷的时候小王说话了:“王师傅,这间演播室是用原来的厕所改建的。”前面的描述是把王师傅没来之前对演播室的想象...现实和想象是个大反差。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代又一代广播电视人,艰苦努力,勇于探索,让改革的春风随着广播电视传入了千家万户,让一部又一部优秀作品陶冶着人们的情操。不用过分的去拔高,故事讲完了让听者自己去反思、回想...
经典好词儿让人听了不忘,“只要乡亲们满意,我们这些村干部就是骑驴也不丢人。”
下面这段话不符合编写宣讲稿的要求:
在日常工作中,我坚持从严律己,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勤勤恳恳,顾全大局,认真参加党内政治民主生活,自觉执行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规定,服务好群众,履职尽责,兼顾全面,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努力当好实践教育活动的推动者。
上面的描述多用在写总结、汇报。编写宣讲稿,每句话都要用讲故事的生活语言写出来。
家长里短的故事反映出时代精神,鸡毛蒜皮的小事折射出百姓情怀。故事要和群众的工作生活贴得近,靠得紧,使听者入耳、入脑、入心。感同身受,产生共鸣。
不盲目提炼、拔高,不改变百姓淳朴的特质。宣讲不同于演讲、朗诵、评书等表演形式,不刻意夸大、煽情、不要有夸张的表情和多余的动作。避免宣传的色彩和教育的感觉,要使听众在故事中感动,在感动中感悟,在感悟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启发。让台下的听众能听的清楚、听的明白、听的好听。 用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的好故事挤压灰色地带。宣讲的最终目的是让大家“听完了以后跟党走”!
北京市委讲师团百姓宣讲工作专家 张长征
百姓宣讲是以人民为中心,把群众由接受主体转变为传播主体,已经成为实现群众自我教育、自我净化、自我提升的生动实践。百姓宣讲作为最接地气、最受欢迎的一个宣传工作的抓手,它所发挥的作用和收到的效果是平凡、伟大的。这个新颖的形式,把老百姓从坐在台下听,改变到站在台上讲,为我们所有的百姓宣讲员赢得了一个锻炼自我、展示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的宝贵机会。
那么,怎么写好宣讲稿呢?2015年我们北京市委讲师团编写了一本“百姓宣讲工作指南”接下来我就跟大家交流交流。
一个主题:比如今年的主题是“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两个化:一个是通俗化、一个是口语化。令人费解的专业语言、公文化语言、华丽的书面语言是百姓宣讲的大忌。
三个性:真实性、典型性、导向性。从多个故事中选出具有典型性、能反映主题的故事,而不是记流水账,面面俱到。
宣讲员的主责是讲故事,而不是讲政策、理论、不是讲学习心得、工作总结,也不是讲工作成绩和获得多少荣誉。所有这些方面的表达,不是用文字叙述,而是用故事填充。故事要突出真实性、细节性,让听者能坐得住、听得进、记得牢。能学习、可借鉴、易传播。 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总书记还有个金句叫:天边不如身边,道理不如故事。
下面,我解析几篇宣讲稿的故事编写和精炼修改,跟大家共同探讨。这是一篇歌颂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巨变的部分内容,“从起火做饭看农村生活的改变”
人这一生中,会有很多事儿让你忘不了。我也有,那就是我小时候挨的一顿揍。
我从小生长在农村,家里三个孩子,我是老幺。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从地里刨食,看老天的眼色。那应该是我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那天家里的大人,连带着哥哥姐姐都去地里收割麦子去了,我也作为送水的主力,奔波在田间地头。突然天变了脸,要下雨了,我妈让我赶紧回家备东西。
我着急忙慌的往家赶,路上豆大的雨点就密密麻麻的下起来了。到家以后,收衣服,备东西。擦黑了,家里人都回来了,我妈要准备做晚饭。刚到锅台就大声嚷嚷起来“三儿,让你备的引柴呢?”“呦,光顾收衣服了,把备引柴的事儿给忘了,真忘了。”我妈当时就急了“就知道玩,什么事都能忘,这怎么做饭。”说着,抬手给了我两巴掌。委屈,当时就觉得委屈,不就是忘了备引柴吗,至于吗?还动手打我。因为这件事,心里憋屈了好长时间。慢慢长大以后知道了...后来安上了烧煤的火炉、土暖气、燃气灶,甚至还通了天然气....这样的题材,讲述了党的政策给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可喜变化,展现新时代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自豪感。
还有一篇写粮票退出历史舞台的宣讲稿也会让人浮想联翩:那时候,不光有粮票,买布要布票、买米要米票、买油要油票,买肉要肉票...,一年到头才能凭副食本一人买半斤花生和三两瓜子,就连粉丝和芝麻酱都得拿副食本限量买。
1993年,粮票取消了。人们担心持续了几十年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没了,市场失去了计划供应,还不乱了套?没想到一切平静如常。到是取消了粮票以后有人还不适应,省吃俭用存下的粮票没用了,心疼的不知道怎么好。我父亲拿出了偷偷攒下来的100多斤全国通用粮票,郑重其事的交给了我:“好好留着吧,过些年,这会是个故事讲给后人听。”
有时候我会拿出父亲留给我的粮票和那个珍藏的红皮粮本,想想过去,再看看现在,真是心潮起伏,百感交集。与其说是怀旧,倒不如说是感恩。在这里,我只想发自内心地说一句:没有当初的改革开放,哪有现在的好生活! 一篇宣讲稿要求讲7分钟左右,讲一、两个故事烘托出主题就够了,角度要新,不落俗套。不能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你没说完听众就知道你下面要说什么。比如说描述爱岗敬业总是出现亲人生病不能陪伴身边呀、老人去世没能看上最后一眼呀、带病坚持工作顾不上吃饭呀,几天几夜没合眼、五加二白加黑呀等等这些听惯了的套话。这些话应该是完全用故事来描述。
起一个恰当的好题目也很重要,要简洁明快追求唯一性。不要把大的主题当做题目,那样不吸引人。宣讲稿中最好有矛盾冲突、有人物对话、有画面感。
从武汉返村的李大爷一听要居家观察14天可急坏了:“这菜地没人管,收成可咋办呀?”村支书承诺他:“别说大棚菜,您家里家外所有事儿,村里都帮您管了!”一句话,给李大爷吃下了定心丸。全村党员轮流帮他看护蔬菜、管理大棚、对接收购商,绝不让村民们的劳动成果打了水漂。
这小段儿是发生在去年疫情以后......
突出“五个真”:真人、真事、真心话、真感情、真感受。在平凡的生活中找能触动人的亮点,语音要通俗,人物有个性。注意典型性、故事性、细节性。简洁干净,少用形容词,能一句话说清楚的不用两句,还要符号逻辑,禁得住推敲。
比如有这么一篇宣讲稿说的是......山里的一户人家盖房子,让我给送20吨沙子,说送到了就把钱给我。沙子送到了,那家人说:“这几天手里实在是不方便,等过几天我给你送去行吗。”我说:“那行吧。”可都过好几个月了,他也没有把钱给我送来,我就去了他家。到那儿一看,有两个孩子要上学,父母身体又不好,我跟他说:“运费我就不要了,你给我本钱就行,什么时候有了什么时候给。”当时有人说我傻,说这钱肯定打水漂了。可我坚信,人心换人心,谁都有犯难的时候。3年以后,那家人果真把钱送来了。
这篇宣讲稿呢,刚才我说了,要经得住推敲......稍微修改一下,这样描述:到那一看,房子是盖好了,可窗户没安就上住人了,床上的被子都露棉花了。你看到的是一种状态......看到这个情景,我跟他说:“你家的运费我不要了,什么时候有了,把本钱给我就行了”。当时有人说我,说这钱准打水漂了。可我不怕别人说,因为我坚信,人心换人心,谁都有犯难的时候。3年后那家人把运费和本钱都给我送来了。加上一点点我认为不影响宣讲稿的真实性......
不要因为想说一个人好,就用另外一个人的不好来比较。
还有一个是讲延庆区的一个‘环保奶奶’在他的家乡妫水河边捡垃圾的故事......看捡破烂的又来了,什么他都捡真没脸”。“嘿!你不就是个捡破烂的吗,瞎管什么闲事,去一边去”
这样的宣讲词,最好都不要用在宣讲稿上,生活中可能会有说话比这还难听的,我们不要把这些话用在宣讲稿上。“您以后喝完水别把瓶子扔河里,这是俺们延庆的母亲河,不能有垃圾。”遇见明白的人:“好嘞好嘞。”遇见不通情理的,说啥的都有。用这句‘遇见不通情理的,说啥的都有。’代替之前不文明的语言。
我们传递和弘扬的是公共文明。人人独善其身那是私德,人人相善其群那是公德。只有人人相善其群,才能形塑真正的公共文明。
好的宣讲稿要能达到:一分钟抓住人,三分钟感染人,五分钟征服人,七分种启迪人效果。
大家好,我叫XXX,是绿谷塔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今天我宣讲的题目是《云端上的牧羊人》
我1988年出生,生长在一个养羊世家,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爷爷父亲和我三代养羊,三代人都养羊却养出了不同的模式。下面就跟您讲讲我们祖孙三代养羊的故事。
大家好,我叫XXX,是绿谷塔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今天我宣讲的题目是《把羊放到“云”上》
您可能纳闷了,自古以来这羊都是在草原、牧场和山上放养的,还没听说过有谁能把羊放到“云”上。是,您没听错,就是我要把羊放到“云”上,而且还真就放上去了。
注意故事细节:
看着同龄人都在父母的帮助下盖起了新房,我跟丈夫商量,咱也要攒钱盖新房。于是,我们两口子除了种地之外,也干起了副业,那会听说孵小鸡能挣钱,就做暖箱,开始孵小鸡,第一次买来鸡蛋,放进去十几天电阻丝断了,几百个鸡蛋都烤熟了,我躲在屋里大哭一场,擦干眼泪,心里憋着劲,我非得把小鸡孵出来,就买来书认真学习技术,之后又进行第二次孵化,没想到还真的孵出小鸡来,在春天卖出了好价钱。
看着同龄人都盖起了新房,我跟丈夫商量,“她爹,咱也想想招儿,多赚点钱也盖新房。”“除了种地还有啥招儿?”“我听说孵小鸡能挣钱,要不咱也试试?”“孵小鸡儿?咱连鸡蛋都没有,拿啥孵小鸡啊?”不管咋说,丈夫同意了我的想法。他开始做暖箱,我去邻居家借新下的鸡蛋,街坊们一听我家要孵小鸡了,都愿意把鸡蛋借给我们:“不用还了啊,到时候给我们几只小鸡就行。”电暖箱做好了,鸡蛋也准备齐了,从孵化那天开始,我就想着小鸡孵出来的模样,想着我家盖好了新房的模样。那天早上,我闻见了一种烧烤的味儿,顺着味儿我到了电暖箱跟前一看:“妈呀,几百个鸡蛋咋都烤熟了?”我坐在地上哇哇大哭。不光是心疼这些鸡蛋,更恨我们两口子咋就这么笨呢,连个小鸡都孵不出来。擦干了眼泪,心里憋着劲,买来书学技术。等再孵小鸡的时候,那毛茸茸的小鸡从蛋壳里出来,像是给我们送钱来一样。这段儿就比刚才那段儿更有细节,把整个孵小鸡的过程描述了一遍,有画面感。
增加对话追求画面感
我在给大家举个例子:我是1984年到的广电局。来了以后,对电视节目是怎么制作的特别好奇。那天我请新闻部的小王带我去看看,路上想:今儿可得好好开开眼,这新闻演播室不定得多富丽堂皇呢?“哎,小王,进演播室用换鞋吗?”“不用,不用。到哪儿您就知道了。”又拐了一个弯儿,小王说:“王师父,到了,就这儿。”我稍微楞了一下睁了睁眼睛跟着小王进去了。屋里有4个人,一个人坐在窗台上,一个人坐在桌子上,两个人坐在凳子上。他们几个用的是同一张办公桌。怎么还有坐在窗台上办公的呀?噢,就两个凳子。我抬头看了看,屋顶的水管子还嘀嗒着水,一块塑料布把滴答下来的水引到地上墙犄角的一个盆里。看得出来,这大间房像是用两小间改建的,要不然屋顶哪儿有露着的水管儿啊!这演播室跟我想象的可差太远了。我正纳闷的时候小王说话了:“王师傅,这间演播室是用原来的厕所改建的。”前面的描述是把王师傅没来之前对演播室的想象...现实和想象是个大反差。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代又一代广播电视人,艰苦努力,勇于探索,让改革的春风随着广播电视传入了千家万户,让一部又一部优秀作品陶冶着人们的情操。不用过分的去拔高,故事讲完了让听者自己去反思、回想...
经典好词儿让人听了不忘,“只要乡亲们满意,我们这些村干部就是骑驴也不丢人。”
下面这段话不符合编写宣讲稿的要求:
在日常工作中,我坚持从严律己,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勤勤恳恳,顾全大局,认真参加党内政治民主生活,自觉执行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规定,服务好群众,履职尽责,兼顾全面,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努力当好实践教育活动的推动者。
上面的描述多用在写总结、汇报。编写宣讲稿,每句话都要用讲故事的生活语言写出来。
家长里短的故事反映出时代精神,鸡毛蒜皮的小事折射出百姓情怀。故事要和群众的工作生活贴得近,靠得紧,使听者入耳、入脑、入心。感同身受,产生共鸣。
不盲目提炼、拔高,不改变百姓淳朴的特质。宣讲不同于演讲、朗诵、评书等表演形式,不刻意夸大、煽情、不要有夸张的表情和多余的动作。避免宣传的色彩和教育的感觉,要使听众在故事中感动,在感动中感悟,在感悟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启发。让台下的听众能听的清楚、听的明白、听的好听。 用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的好故事挤压灰色地带。宣讲的最终目的是让大家“听完了以后跟党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