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备肥用肥关键时节,为全面提升粮油作物单产水平,日前,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会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业农村部科学施肥专家指导组,制定发布了2025年春夏季主要农作物提单产科学施肥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针对水稻、玉米、小麦、大豆等主要粮油作物以及棉花、甘蔗、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围绕“分区施策、单产提升、技术集成、绿色高效”四大核心方向,指导农民“按方施肥”,推动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落地见效。
突出重点作物,分区施策精准发力。聚集水稻、玉米、小麦、大豆等主要作物,针对不同区域气候条件、种植模式,制定差异化施肥方案。例如,东北黑土区大豆种植推荐根瘤菌菌剂接种与氮肥减量技术,黄淮海平原小麦产区强调“看苗、测墒”适时追肥,南方水稻产区针对酸性土壤推荐使用钙镁磷肥,鼓励增施有机肥或种植绿肥。专家指出,科学分区管理,可有效解决传统施肥“一刀切”导致的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问题。
聚焦单产提升,优化养分结构平衡。围绕粮油作物单产提升目标,意见提出,调整传统施肥养分比例,强调“减氮、控磷、增钾、补微”。例如,在东北寒地单季稻区推荐根据测土结果,适当减少氮磷肥用量,优化钾肥用量,减少基蘖肥施氮量,适当补充中微量元素,建议施用含锌返青肥,促分蘖早发,提高低温抗性。针对北方马铃薯种植区,强调在旺盛生长期叶面喷施中微量元素肥料,促进干物质积累,提高抗逆性。专家强调,养分结构合理是挖掘作物增产潜力、提高养分利用效率的关键。
集成关键技术,推广轻简施肥方案。为简化施肥田间作业程序,意见整合多项实用技术,形成可复制的轻简化施肥方案。例如,针对小农户,推荐使用专用缓释肥,减少施肥次数。在规模化种植区推荐使用无人机施肥,实现精准快速施肥;此外,还强调水肥一体化、秸秆还田与机械深施等技术的协同应用,促进“节本增效”双赢。
锚定绿色高效,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意见将绿色理念贯穿全程,倡导化肥控量增效。按照不同产量水平精准推荐合理用量,提倡通过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推荐使用增效肥料、缓控释肥等高效肥料产品,提升肥料利用效率,减少面源污染,为“绿色优质农产品”发展奠定基础,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杜森表示,此次意见的发布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支撑粮油作物大面积提单产的重要举措。下一步,将组织专家下沉田间,开展“百县千乡万户”科学施肥指导服务,确保技术到户、措施到田,为全年粮油丰收提供坚实保障。
附:春夏季主要农作物提单产科学施肥指导意见
2025年大豆提单产科学施肥指导意见
一、东北大豆
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等。
(一)施肥原则
1.施足基肥,包括有机肥和磷肥,根据地力情况适当添加氮肥和钾肥。米豆轮作栽培方式,有机肥施用于前茬作物,大豆利用其后效。
2.采用拌种、包衣、喷施等方式接种大豆根瘤菌,促进生物固氮,减少氮肥用量。
3.秸秆还田条件下,适当减少钾肥用量;玉米改种大豆区域和米豆轮作区域可大幅减少化肥用量;大豆连作区域应科学增施硼、钼、锌、镁等中微量元素肥料。
4.种肥以磷肥为主,配施氮肥,推荐采取侧深施肥或分层施肥技术。优选大豆专用肥,在偏酸土壤上,选择生理碱性肥料或生理中性肥料,磷肥可选择钙镁磷肥。有条件的地方推荐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
5.适当增施硼肥和钼肥,在缺素症状较轻地区,钼肥可与根瘤菌剂混合拌种,提高结瘤效率。
(二)施肥建议
1.依据大豆养分需求,高肥力土壤氮磷钾(N-P2O5-K2O)施用比例为1:1.2:0.5—0.8;中肥力土壤氮磷钾施用比例为1:1:0.6—0.9;低肥力土壤可适当增加氮钾用量,氮磷钾施用比例为1.2:1:0.7—1.0。
2.产量水平140—160公斤/亩,施用氮肥(N)3—4公斤/亩、磷肥(P2O5)2.5—3.5公斤/亩、钾肥(K2O)2—3公斤/亩。
3.产量水平160—180公斤/亩,施用氮肥(N)3.5—4.5公斤/亩、磷肥(P2O5)3.5—4.5公斤/亩、钾肥(K2O)2.5—3.5公斤/亩。
4.产量水平180公斤/亩以上,施用氮肥(N)3.5—4.5公斤/亩、磷肥(P2O5)4.5—5.5公斤/亩、钾肥(K2O)3—4公斤/亩。
5.根据长势,可在开花期或结荚期追肥,氮占总施氮量的40%,磷钾肥占施用总量的30%;不追肥田块,基肥中40%以上的氮肥选用缓控释型。如果后期脱肥可喷施0.5%—2%尿素溶液1—2次。土壤肥力较高,基肥、种肥充足,大豆生长健壮的地块,可以不用追肥,但应防止徒长倒伏。
6.根据长势,推荐在初花期或结荚期喷施0.01%—0.05%钼酸盐溶液30—40公斤/亩1—2次;在鼓粒初期,可喷施0.3%—0.5%尿素溶液或0.2%—0.3%磷酸二氢钾溶液40—50公斤/亩,也可在花荚期喷施0.1%的镁、硼、锰、铜、锌等中微量元素溶液30—40公斤/亩1—2次。
7.推荐采用侧深施肥技术,施肥位置在种子侧方6—8厘米,种子下方5—8厘米;也可采用分层施肥,肥料在种子下方3—4厘米占1/3,6—8厘米占2/3。
二、黄淮海大豆
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山东省、河北省、河南省、江苏省和安徽省等。
(一)施肥原则
1.充分利用测土配方施肥成果,科学控制氮肥用量,合理施用有机肥和磷钾肥,推荐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统筹基肥、种肥和追肥。
2.采用拌种、包衣、喷施等方式接种根瘤菌,促进生物固氮,减少氮肥用量。
3.种肥以磷肥为主,配施氮肥,一次性施用,采用种肥侧深施或分层施肥技术。
4.根据土壤养分状况,科学施用硼、钼、锰和锌等微量元素肥料。
(二)施肥建议
1.依据大豆养分需求,高肥力土壤氮磷钾(N-P2O5-K2O)施用比例为1:2:1.5,中肥力土壤氮磷钾施用比例为1:1.8:1.3,低肥力土壤氮磷钾施用比例为1:1.5:1.2。
2.基肥推荐每亩施用1000—2000公斤腐熟有机肥或150—250公斤商品有机肥。
3.产量水平160—210公斤/亩,施用氮肥(N)2—3公斤/亩、磷肥(P2O5)3—4.5公斤/亩、钾肥(K2O)2.5—3.5公斤/亩。
4.产量水平210—260公斤/亩,施用氮肥(N)2.5—3.5公斤/亩、磷肥(P2O5)4—5.5公斤/亩、钾肥(K2O)3—4.5公斤/亩。
5.产量水平260公斤/亩以上,施用氮肥(N)3—4公斤/亩、磷肥(P2O5)5.5—7.5公斤/亩、钾肥(K2O)4—5.5公斤/亩。
6.根据长势,可在开花期、结荚期或鼓粒期追施氮肥;不追肥田块基肥中40%以上的氮肥选用缓控释型。后期脱肥可喷施0.5%—2%尿素溶液1—2次。土壤肥力较高,基肥、种肥充足,大豆生长健壮的地块,可不追肥,但应防止徒长倒伏。
7.根据长势,初花期或结荚期喷施0.01%—0.05%钼酸盐溶液30—40公斤/亩1—2次;鼓粒初期,喷施0.2%—0.5%尿素溶液或0.2%—0.3%磷酸二氢钾溶液30—40公斤/亩,也可在花荚期喷施0.1%的硼、锰、铜、锌等微量元素溶液30—40公斤/亩1—2次。
8.推荐采取侧深施肥技术,施肥位置在种子侧方6—8厘米,种子下方5—8厘米;也可采用分层施肥技术,肥料在种子下方3—4厘米占1/3,6—8厘米占2/3。
三、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一)施肥原则
1.充分利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成果,科学确定施肥量,确保玉米养分需求,兼顾大豆需肥。坚持协同高效原则,统筹基肥、种肥和追肥。玉米注重氮肥施用,保证单株施氮量与当地单作相同,若使用带状复合种植播种机适当增加下肥量;大豆注重磷钾肥施用。
2.大豆推荐根瘤菌剂拌种,促进生物固氮,减少氮肥用量。
3.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基肥增施有机肥料,玉米适当施用锌肥等微量元素肥料,大豆科学施用硼肥、钼肥等微量元素肥料。
4.间作时可选用缓控释配方肥,玉米选择高氮型,大豆选择低氮型,采用一次性施肥技术。玉米灌浆和大豆结荚期可适当喷施叶面肥,提高粒重。
5.推荐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大豆、玉米分别灌溉。
(二)施肥建议
1.西南地区
包括云南、贵州两省大部,湖南和广西的西部,四川的西南部。该区域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方式为套作和间作。
(1)玉米推荐30-9-6(N-P2O5-K2O)或相近配方,大豆推荐10-20-15(N-P2O5-K2O)或相近配方。
(2)基肥推荐每亩施用1000—1500公斤腐熟有机肥或150—200公斤商品有机肥。
(3)玉米产量水平500—600公斤/亩,间作时,玉米种肥施配方肥20—25公斤/亩,大喇叭口期在行间追施尿素13—15公斤/亩,大豆种肥施配方肥15—20公斤/亩;套作时,玉米种肥施配方肥20—25公斤/亩,大喇叭口期距离玉米带外侧20—25厘米处追施配方肥(10-20-15)45—50公斤/亩。
(4)玉米产量水平600—700公斤/亩,间作时,玉米种肥施配方肥25—30公斤/亩,大喇叭口期在行间追施尿素15—18公斤/亩,大豆种肥施配方肥20—25公斤/亩;套作时,玉米种肥施配方肥25—30公斤/亩,大喇叭口期距离玉米带外侧20—25厘米处追施配方肥(10-20-15)50—60公斤/亩。
(5)玉米产量水平700公斤/亩以上,间作时,玉米种肥施配方肥30—35公斤/亩,大喇叭口期在行间追施尿素18—20公斤/亩,大豆种肥施配方肥25—30公斤/亩;套作时,玉米种肥施配方肥30—35公斤/亩,大喇叭口期距离玉米带外侧20—25厘米处追施配方肥(10-20-5)60—65公斤/亩。
(6)根据大豆长势,初花期和结荚期喷施0.01%—0.05%钼酸盐溶液30—40公斤/亩2—3次。大豆鼓粒初期,喷施0.2%—0.5%尿素溶液或0.2%—0.3%磷酸二氢钾溶液40—50公斤/亩,也可在花荚期喷施0.1%的硼、锰、铜、锌等微量元素溶液30—50公斤/亩1—2次。
2.西北地区
包括河北、山西、陕西三省北部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该区域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方式主要为间作。
(1)玉米推荐30-8-7(N-P2O5-K2O)或相近配方,大豆推荐10-20-15(N-P2O5-K2O)或相近配方。
(2)基肥推荐每亩施用1000—1500公斤腐熟有机肥或150—200公斤商品有机肥。
(3)玉米产量水平500—600公斤/亩,玉米种肥施配方肥30—35公斤/亩,大喇叭口期在行间追施尿素15—18公斤/亩;大豆种肥施配方肥15—20公斤/亩。
(4)玉米产量水平600—700公斤/亩,玉米种肥施配方肥35—40公斤/亩,大喇叭口期在行间追施尿素18—20公斤/亩;大豆种肥施配方肥20—25公斤/亩。
(5)玉米产量水平700公斤/亩以上,玉米种肥施配方肥40—45公斤/亩,大喇叭口期在行间追施尿素20—22公斤/亩;大豆种肥施配方肥25—30公斤/亩。
(6)根据大豆长势,初花期和结荚期喷施0.01%—0.05%钼酸盐溶液30—40公斤/亩2—3次。大豆鼓粒初期,可喷施0.2%—0.5%尿素溶液或0.2%—0.3%磷酸二氢钾溶液40—50公斤/亩,也可在花荚期喷施0.1%的硼、锰、铜、锌等微量元素溶液30—50公斤/亩1—2次。
3.黄淮海地区
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山东省、河北省、河南省、江苏省和安徽省。该区域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方式主要为间作。
(1)玉米推荐30-7-8(N-P2O5-K2O)或相近配方,大豆推荐10-20-15(N-P2O5-K2O)或相近配方。
(2)基肥推荐每亩施用1000—2000公斤腐熟有机肥或150—250公斤商品有机肥。
(3)玉米产量水平500—600公斤/亩,玉米种肥施配方肥20—25公斤/亩,大喇叭口期在行间追施尿素13—15公斤/亩;大豆种肥施配方肥15—20公斤/亩。
(4)玉米产量水平600—700公斤/亩,玉米种肥施配方肥25—30公斤/亩,大喇叭口期在行间追施尿素15—18公斤/亩;大豆种肥施配方肥20—25公斤/亩。
(5)玉米产量水平700公斤/亩以上,玉米种肥施配方肥30—35公斤/亩,大喇叭口期在行间追施尿素18—20公斤/亩;大豆种肥施配方肥25—30公斤/亩。
(6)根据大豆长势,初花期和结荚期喷施0.01%—0.05%钼酸盐溶液30—40公斤/亩2—3次。大豆鼓粒初期,可喷施0.3%—0.5%尿素溶液或0.2%—0.3%磷酸二氢钾溶液40—50公斤/亩,也可在花荚期喷施0.1%的硼、锰、铜、锌等微量元素溶液30—40公斤/亩1—2次。
2025年水稻提单产科学施肥指导意见
一、东北寒地单季稻区
包括黑龙江省全部及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的部分县(区、旗、场)。
(一)栽培管理
1.选用抗寒性强,出穗齐、安全成熟、高产优质的寒地水稻品种,要求品种符合当地种植积温带划分条件,严禁越区种植。
2.当日气温稳定通过5—6℃时开始播种,通常在4月15—25日播种。一般在5月15—25日,水稻秧苗3叶1心时移栽,插秧时避开低温冷害。
3.人工插秧行穴距为30厘米×13.2厘米或33厘米×13.2厘米,每穴3—5株基本苗;机插秧行穴距为30厘米×14厘米或30厘米×12厘米,每穴4—6株基本苗。大穗型品种(穗粒数90—100)适当稀插,每亩株数5万—7万;穗数型品种(穗粒数75—85)适当密植,每亩株数6万—8万,插深不超过2厘米。插秧后及时补苗,确保基本苗数。
4.采用日排夜灌和晴排冷灌措施,插秧后秧苗期遇到5 ℃低温时,可采用深灌护苗的方法,灌水深度以叶尖露出水面为宜。在连续低温危害时,每隔2—3 天更换田水一次,以补充水中氧气,天气转暖后逐渐排除田水。减数分裂期遇到低温天气可采用深灌的方法,深灌水层15—20 厘米。
(二)施肥原则
1.根据测土结果,适当减少氮磷肥用量,优化钾肥用量。减少基蘖肥施氮量,拔节期穗肥施氮比例增加到30%左右。
2.秸秆还田与化肥科学配施,连续秸秆还田可减少穗肥氮用量10%,钾肥减少30%—50%。
3.根据土壤养分状况适当补充中微量元素。建议施用含锌返青肥,促分蘖早发,提高低温抗性。
4.偏酸性地块应施用钙镁磷肥,偏碱性地块基肥选用普钙,追肥宜采用硫酸铵,少用或不用尿素。
5.有条件的地区推荐采用机插秧侧深施肥,实现施肥插秧一体化。插秧一次侧深施含缓控释肥料的掺混肥,减少施肥次数并保证施肥效果。没有插秧同步施肥机的农户,基肥施用后旱旋耕,实现全层施肥;追肥前田面落干约3天,实现以水带肥。
6.根据长势调整追肥施用,实现精准施肥。
(三)施肥建议
1.机插秧侧深施肥推荐以配方肥或控失型复合肥料为主,纯N量8—9公斤/亩,N:P:K为2:1:1.2—1.5。施肥要求深度4—6厘米,肥料距稻根侧向距离3—5厘米。非侧深施肥推荐14-16-15(N-P2O5-K2O)或相近配方。
2.按产量水平科学施肥
(1)产量水平600公斤/亩以下,机插秧一次侧深施肥地块施用配方肥23—28公斤/亩;基蘖同施地块施用配方肥20—25公斤/亩;非侧深施肥田块施用配方肥18—23公斤/亩,施肥后旋耕土壤实现全层施肥,分蘖肥硫酸铵3—5公斤/亩,配施尿素2—3公斤/亩。
(2)产量水平600公斤/亩以上,机插秧一次侧深施肥地块施用配方肥25—30公斤/亩;基蘖同施地块施用配方肥24—28公斤/亩;非侧深施肥田块施用配方肥23—29公斤/亩,施肥后旋耕土壤实现全层施肥,分蘖肥施用含锌硫酸铵3—5公斤/亩,配施尿素2—4公斤/亩。
3.诊断施用蘖肥和穗肥
(1)蘖肥:如遇长时间15℃以下低温,生长受抑制,分蘖不足,蘖肥可在6月15日左右补施含锌硫酸铵5—7公斤/亩或者施用含锌的返青肥,总氮用量不超过1.3公斤/亩,过多容易造成基部节间长,增加倒伏风险。
(2)穗肥:机插秧一次侧深施肥田块,在剑叶露尖时(幼穗长度3—5厘米),如果田间出现点块发黄,并且叶片直立,叶片窄小的情况,可以补施尿素2公斤/亩和氯化钾2—3公斤/亩。非一次施肥地块,主茎幼穗长度0.5—1.0厘米,产量水平600公斤/亩以下:叶片黄绿色,叶片直立上举,穗肥施用尿素3—4公斤/亩和氯化钾3—4公斤/亩;叶片绿色且挺立、不批垂,可施用尿素2—3公斤/亩和氯化钾3—4公斤/亩;叶片批垂,则晒田7—10天后,施用尿素2—3公斤/亩和氯化钾3—4公斤/亩。产量600公斤/亩以上:叶片直立上举,穗肥施用尿素4—5公斤/亩和氯化钾3—4公斤/亩;叶片绿色且挺立、不批垂,可施用尿素2—3公斤/亩和氯化钾3—4公斤/亩;叶片批垂,则晒田7—10天后,施用尿素2—3公斤/亩和氯化钾3—4公斤/亩。
二、东北吉辽蒙单季稻区
包括吉林、辽宁两省全部以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通辽和兴安盟三市(盟)的部分县(区、旗、场)。
(一)栽培管理
1.选用通过审定的耐低温、优质、高产的品种。
2.当日气温稳定通过5—6℃时播种,通常4月10—20日播种。一般在5月10—20日,秧苗3叶1心时移栽。
3.移栽时保证每亩4万—5万基本苗,人工插秧行穴距为30厘米×13.2厘米或30厘米×16.5厘米,每穴3—4株基本苗;机插秧行穴距为30厘米×14厘米,每穴3—5株基本苗,插深不超过2厘米。插秧后及时补苗,确保基本苗数。
4.遵循浅水灌溉原则,提高地温,促进分蘖。分蘖末期根据稻苗长势合理控制水层来控制无效分蘖。拔节孕穗期以“浅—湿—干”交替原则进行水分管理。
(二)施肥原则
1.根据测土结果和品种需肥特性确定合理肥料用量。
2.控制氮肥总量,合理分配氮肥施用时期,适当增加穗肥比例。
3.合理施用磷肥和钾肥,复配硅肥及多种中微量元素的全营养复合型肥料。
4.提倡秸秆还田与化肥配施,以及有机肥施用。在提高有机肥用量的基础上,适当减少后期氮肥用量。秸秆还田后可以减少钾肥用量。
5.有条件地区推荐采用机插秧侧深机施底肥和蘖肥,实现施肥插秧一体化。穗肥诊断施用。
(三)施肥建议
1.机插秧一次侧深施肥推荐22-14-12(N-P2O5-K2O)或相近配方。非侧深施肥推荐15-16-14(N-P2O5-K2O)或相近配方。
2.按照产量水平施肥
(1)产量水平500公斤/亩以下,机插秧一次侧深施肥条件下,施用配方肥28—32公斤/亩;非侧深施肥条件下,施用配方肥19—24公斤/亩,分蘖肥追施尿素6—8公斤/亩。
(2)产量水平500—600公斤/亩,补充硅肥10—15公斤/亩。机插秧一次侧深施肥条件下,施用配方肥30—35公斤/亩;非侧深施肥条件下,施配方肥24—28公斤/亩,硫酸锌1—2公斤/亩,分蘖肥追施尿素8—9公斤/亩。
(3)产量水平600公斤/亩以上,补充硅肥15—20公斤/亩。机插秧一次侧深施肥条件下,施用配方肥35—40公斤/亩;非侧深施肥条件下,施配方肥28—33公斤/亩,硫酸锌1—2公斤/亩,分蘖肥追施尿素9—11公斤/亩。
3.诊断施用穗肥
主茎幼穗长度0.5—1.0厘米时诊断。
(1)产量水平600公斤/亩以下:叶片黄绿色,叶片直立上举,穗肥施用尿素3—4公斤/亩和氯化钾2—3公斤/亩;叶片绿色且挺立、不批垂,施用尿素2—3公斤/亩和氯化钾2—3公斤/亩;叶片批垂,则晒田7—10天后,施用尿素2—3公斤/亩和氯化钾2—3公斤/亩。
(2)产量600公斤/亩以上:叶片直立上举,穗肥施用尿素4—5公斤/亩和氯化钾2—3公斤/亩;叶片绿色,但是挺立、不批垂,施用尿素2—3公斤/亩和氯化钾2—3公斤/亩;叶片批垂,晒田7—10天后,施用尿素2—3公斤/亩和氯化钾2—3公斤/亩。
三、长江上游单季稻区
包括四川省东部,重庆市全部,陕西省南部,贵州省北部部分县,湖北省西部。
(一)栽培管理
1.选用适合当地生态环境条件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好、抗病虫能力强的高产品种。
2.根据气候条件、海拔高度、不同茬口选择适宜播种期。秧苗在4叶期移栽。
3.人工插秧行穴距为40厘米×20厘米,每亩1.1—1.3万穴,每穴2株基本苗;机插秧行穴距为30厘米×(17—20)厘米,每亩1.1—1.3万穴,每穴2株基本苗,插深1—1.5厘米。插秧后及时补苗,确保基本苗数。
4.浅水栽插,湿润立苗,寸水返青,薄水分蘖,分蘖后期全田总苗数达到每亩17万—19万苗时够苗晒田,控制无效分蘖,促进根系下扎。孕穗抽穗扬花期保持3—5厘米水层,防止高温热害和干旱导致花粉死亡,影响灌浆结实。后期干湿交替促灌浆。
(二)施肥原则
1.增施有机肥,提倡有机无机相结合。
2.根据土壤肥力情况,氮肥后移,减少无效分蘖。
3.基肥深施,追肥“以水带氮”。
4.在油稻轮作田,适当减少水稻磷肥用量。
5.选择中低浓度磷肥,如钙镁磷肥和普钙等;钾肥选择氯化钾。
6.土壤pH5.5以下的田块,适当施用含硅的碱性肥料或基施生石灰。
7.适当补充锌肥和硼肥及硅肥。
8.有条件的地区推荐采用机插秧侧深施底肥和蘖肥,实现施肥插秧一体化。
(三)施肥建议
1.产量水平450公斤/亩以下,氮肥(N)用量6—8公斤/亩;产量水平450—550公斤/亩,氮肥(N)用量8—10公斤/亩;产量水平550—650公斤/亩,氮肥(N)用量10—12公斤/亩;产量水平650公斤/亩以上,氮肥(N)用量12—14公斤/亩。磷肥(P2O5)4—6公斤/亩,钾肥(K2O)5—8公斤/亩(秸秆还田的中上等肥力田块钾肥用量4—7公斤/亩)。
2.氮肥基肥占50%—60%,蘖肥占20%—30%,穗肥占20%—30%;有机肥与磷肥全部基施;钾肥基肥占50%—60%,穗肥占40%—50%。
3.机插秧侧深施肥的氮肥投入量可比常规施肥减少10%—30%,减肥数量根据当地土壤肥力、施肥水平等实际情况确定。其中,一次性施肥要选用含有一定比例缓控释养分的专用肥料。“一基一追”要做好基肥与追肥运筹。
4.缺锌和缺硼地区,适量施用锌肥和硼肥;土壤酸性较强田块每亩基施含硅碱性肥料或生石灰30—50公斤。
四、长江中游单双季稻区
包括湖北省中东部,湖南省东北部,江西省北部,安徽省全部。
(一)栽培管理
1.单季稻选用适合当地环境条件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好、抗病虫能力强的品种。双季稻根据早稻生育期和收获期选配生育期适合的晚稻品种,确保晚稻安全齐穗。
2.双季早稻3月20日至4月5日播种,秧龄30天左右移栽;双季晚稻6月10日至6月25日播种,迟熟品种早播,早熟品种迟播,尽可能在前茬收后及早移栽;一季籼稻4月下旬至五月上旬播种,叶龄在6.5—7.5叶内栽插。
3.早稻亩栽插1.8—2.5万穴,采用宽行窄株(如3寸×8寸或4寸×7寸规格),或者宽窄行按(8+4)寸×4寸规格,小苗每穴2株苗,大苗每穴2—3株苗;晚稻亩栽插1.6—2.0万穴,采用宽行窄株或者宽窄行移栽,每穴4—5株苗;一季籼稻栽插密度为17厘米×24厘米,亩栽1.6万穴,每亩基本苗4.5—5.5万。
4.中稻移栽返青和直播4—5叶期后,浅水-湿润好气灌溉,分蘖末期及时排水烤田,浅水孕穗,寸水扬花。晚稻湿润灌溉,促进分蘖发生和群体生长,后期搁田控水以提高分蘖成穗率和群体质量。
(二)施肥原则
1.适当降低氮肥.磷肥用量,增加氮肥穗肥比例。
2.基肥深施,追肥“以水带氮”。
3.磷肥优先选择钙镁磷肥,钾肥选择氯化钾。
4.增施有机肥料,提倡秸秆还田。
5.配合施用锌肥与硅肥。
6.鼓励采用侧深施肥技术,实现插秧施肥一体化,推荐应用缓释配方肥一次性施肥技术。
(三)施肥建议
1.双季早稻
(1)产量水平350公斤/亩以下,氮肥(N)用量6—7公斤/亩;产量水平350—450公斤/亩,氮肥(N)用量7—9公斤/亩;产量水平450—550公斤/亩,氮肥(N)用量9—11公斤/亩;产量水平550公斤/亩以上,氮肥(N)用量11—14公斤/亩。磷肥(P2O5)4—7公斤/亩,钾肥(K2O)4—8公斤/亩。
(2)氮肥基肥占50%—60%,蘖肥占20%—25%,穗肥占20%—25%;磷肥全部作基肥;钾肥基肥占50%—60%,穗肥占40%—50%;在缺锌地区,适量施用锌肥(硫酸锌)1公斤/亩;适当基施含硅肥料;有机肥全部基施。
(3)采用机插秧侧深施肥的田块,氮肥用量可减少10%—20%,施用缓释配方肥的田块氮肥用量可减少10%。
(4)施用有机肥或种植绿肥翻压的田块,基肥用量可适当减少;常年秸秆还田的地块,钾肥用量可减少30%左右。
2.双季晚稻
(1)产量水平400公斤/亩以下,氮肥(N)用量8—10公斤/亩;产量水平400—500公斤/亩,氮肥(N)10—12公斤/亩,产量水平500—600公斤/亩,氮肥(N)11—13公斤/亩,产量水平600公斤/亩以上:氮肥(N)12—14公斤/亩。磷肥(P2O5)3—5公斤/亩,钾肥(K2O)6—8公斤/亩,硫酸锌1—2公斤/亩。
(2)氮肥总量50%—60%作基肥,20%—30%作分蘖肥,10%—20%作穗肥;磷肥全部作基肥;钾肥60%—70%作为基肥,30%—40%作为穗肥。
(3)采用机插秧侧深施肥的田块,氮肥用量可减少10%—20%,施用缓释配方肥的田块氮肥用量可减少10%。
3.一季籼稻
(1)产量水平500公斤/亩以下,氮肥(N)用量7—9公斤/亩,磷肥(P2O5)4—7公斤/亩,钾肥(K2O)4—8公斤/亩。产量水平500—600公斤/亩,氮肥(N)用量9—11公斤/亩;产量水平600—700公斤/亩,氮肥(N)用量11—13公斤/亩;产量水平700公斤/亩以上,氮肥(N)用量12—14公斤/亩;磷肥(P2O5)4—6公斤/亩,钾肥(K2O)5—7公斤/亩。
(2)氮肥基肥占40%—50%,蘖肥占20%—30%,穗肥占20%—30%;磷肥全部作基肥;钾肥基肥占50%—60%,穗肥占40%—50%;缺锌地区,适量施用锌肥(硫酸锌)1公斤/亩;适当基施含硅肥料;有机肥全部基施。
(3)种植绿肥翻压的田块,氮肥用量可减少20%左右;采用机插秧侧深施肥的田块,氮肥用量可减少10%—20%,施用缓释配方肥的田块氮肥用量可减少10%。
五、长江下游单季稻区
包括江苏省全部,浙江省北部。
(一)栽培管理
1.选用丰产性好、高抗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品种。
2.5月中下旬播种,秧龄控制在20—30天(确保在4叶期内移栽完毕)。
3.采用人工栽秧,株行距20厘米×15厘米,每亩2.14万穴,每穴2株苗。在适期早插的基础上,注意提高移栽质量,栽插深度一般不超过3厘米;采用机插秧,株行距30厘米×11.7厘米,每亩1.6万—1.8万穴,每穴3—4株苗,基本苗7万—8万。
4.机插秧后浅水湿润灌溉,水层不超过5厘米,适时晒田促进秧苗根系生长。前茬作物是小麦且秸秆还田的地块应增加晒田时间和次数,防止秸秆腐熟中产生有毒、有害物质影响秧苗生长。大田分蘖量达到70%—80%时排干搁田,提高土壤的通透性,促进氧气交换。孕穗期到灌浆期保持浅水层3—5厘米,灌浆期逐渐将水排干,收获前10—15天断水。
(二)施肥原则
1.增施有机肥,有机无机相结合。
2.控制氮肥总量,调整基肥追肥比例,适当减少基肥氮肥用量。
3.基肥深施,追肥“以水带氮”。
4.增施分蘖期或穗期中微量元素肥。
5.油(麦)稻轮作田,适当减少水稻磷肥用量。钾肥选择氯化钾。
6.有条件地区推荐采用机插秧侧深施底肥和蘖肥,实现施肥插秧一体化。
(三)施肥建议
1.产量水平500公斤/亩以下,氮肥(N)用量8—10公斤/亩,磷肥(P2O5)2—3公斤/亩;钾肥(K2O)4—6公斤/亩;产量水平500—600公斤/亩,氮肥(N)用量10—12公斤/亩,磷肥(P2O5)3—4公斤/亩,钾肥(K2O)7—9公斤/亩;产量水平600公斤/亩以上,氮肥(N)用量12—18公斤/亩,磷肥(P2O5)5—6公斤/亩,钾肥(K2O)10—12公斤/亩。根据水稻品种和土壤肥力条件可以适当提高氮肥和钾肥用量。
2.氮肥基肥占40%—50%,蘖肥占20%—30%,穗肥占20%—30%;有机肥与磷肥全部基施;钾肥基肥占50%—60%,穗肥占40%—50%。缺锌土壤每亩施用硫酸锌1—2公斤,适当基施含硅肥料。
3.推荐20-10-15(N-P2O5-K2O)或相近配方作基肥。
4.采用机插秧侧深施肥的田块,氮肥用量可减少10%—20%,施用缓释配方肥的田块氮肥用量可减少10%。
5.施用有机肥或种植绿肥翻压的田块,基肥用量可适当减少。
6.高产水稻齐穗和灌浆期可以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氨基酸钙镁肥等促进灌浆、结实。
六、江南丘陵山地单双季稻区
包括湖南省中南部,江西省东南部,浙江省南部,福建省中北部,广东省北部。
(一)栽培管理
1.双季早稻选用优质高产、抗逆性好、抗病虫能力强、生育期较长,能在7月25日前收割的迟熟品种;双季晚稻根据早稻的成熟期,选择适合配套种植的中迟品种。
2.早稻播种期在3月20日前后,秧龄20天左右移栽;晚稻播种期在6月23日前后,秧龄25—30天移栽。
3.早稻栽插密度不低于2.0万穴每亩,株行距20厘米×16.6厘米或13.3厘米×23.3厘米,每穴2株苗;晚稻栽插密度不低于1.7万穴每亩,采用13.3厘米×30厘米或16.7厘米×23.3厘米的宽行窄株移栽,每穴2株苗。
4.插秧时田间灌薄水1.5—2厘米,返青期田间水层保持2—3厘米,分蘖期浅水促进分蘖,幼穗分化期保持田间水层3—5厘米,如抽穗期遭遇高温,灌5—8厘米水层缓解高温热害;抽穗扬花后应间歇灌溉。
(二)施肥原则
1.根据土壤肥力确定目标产量,控制氮肥总量,氮磷钾平衡施用,有机无机相结合。
2.基肥深施,追肥“以水带氮”。
3.磷肥优先选择钙镁磷肥或普钙。
4.土壤pH≤5.5的酸性水稻土适量施用石灰或其他具有调酸功效的土壤调理剂。
5.镁、锌缺乏地区注意合理施用镁肥和锌肥。
6.有条件的地区推荐采用机插秧侧深施底肥和蘖肥,实现施肥插秧一体化。
(三)施肥建议
1.产量水平500公斤/亩左右,氮肥(N)10—13公斤/亩,磷肥(P2O5)3—5公斤/亩;钾肥(K2O)8—11公斤/亩。
2.早稻氮肥50%—60%作为基肥,20%—25%作为蘖肥,10%—15%作为穗肥;磷肥全部作基肥;钾肥50%—60%作为基肥,40%—50%作为穗肥。晚稻氮肥60%—70%作为基肥,30%—35%作为蘖肥,酌情施穗肥;磷肥全部作基肥,根据土壤有效磷丰缺,减施或不施磷肥;钾肥50%—60%作为基肥,40%—50%作为穗肥。
3.早稻推荐14-9-7(N-P2O5-K2O)或相近配方;晚稻推荐17-5-8(N-P2O5-K2O)或相近配方。
4.推荐秸秆还田或增施有机肥。常年秸秆还田的地块,钾肥用量可减少30%左右;施用有机肥的田块,基肥用量可适当减少。
5.采用机插秧侧深施肥的田块,氮肥用量可减少10%—20%,施用缓释配方肥的田块氮肥用量可减少10%。
6.土壤酸性较强的田块,整地时每亩施含硅碱性肥料或生石灰40—50公斤。
7.在缺镁或锌地区,每亩施用镁肥2—3公斤(以MgO计)或硫酸锌1—2公斤。
七、华南平原丘陵双季早稻
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广东省南部,海南省,福建省东南部。
(一)栽培管理
1.选用株型和群体通透性好、抗倒性和抗病性较强的高产优质品种。
2.早稻2月下旬至3月上旬播种,秧龄30天左右移栽。
3.手插秧的栽插规格20厘米×16.7厘米或20厘米×20厘米,抛秧每亩抛植50盘(434孔秧盘)或40盘(561孔秧盘)。每亩栽插或抛秧1.8万穴左右,杂交稻每穴1—2株苗,每亩基本苗3万,常规稻每穴3—4株苗,每亩基本苗6万。有条件的地方,推荐采用宽行窄株栽插,栽插规格以30厘米×13.3厘米为宜。
4.抛(插)秧后前期保持浅水分蘖,够苗后排水露晒田。孕穗期至破口期保持浅湿交替,以湿为主,幼穗分化始期灌水3—4厘米,抽穗后保持浅水层以利于灌浆结实,黄熟期采取间歇灌溉,干湿交替,保持田间湿润。
(二)施肥原则
1.控制氮肥总量,调整基追比例,减少前期氮肥用量,实行氮肥后移。
2.基肥深施,追肥“以水带氮”。
3.磷肥优先选择钙镁磷肥或普钙。
4.土壤pH≤5.5的田块,适当施用含硅的碱性肥料或基施生石灰。
5.缺镁缺锌田块、潜育化稻田和低温寡照地区补充镁肥、锌肥和硅肥。
6.有机无机配施,提倡秸秆还田。
7.有条件的地区推荐采用机插秧侧深施底肥和蘖肥,实现插秧施肥一体化。
8.优先选用水稻配方肥和缓控释肥。
(三)施肥建议
1.推荐18-12-16(N-P2O5-K2O)或相近配方。
2.产量水平350公斤/亩以下,施用配方肥20—25公斤/亩,分蘖肥和穗粒肥分别追施尿素4—6公斤/亩、3—5公斤/亩。
3.产量水平350—450公斤/亩,施用配方肥25—30公斤/亩,分蘖肥和穗粒肥分别追施尿素5—7公斤/亩、3—5公斤/亩。
4.产量水平450—550公斤/亩,施用配方肥30—35公斤/亩,分蘖肥和穗粒肥分别追施尿素7—10公斤/亩、4—7公斤/亩。
5.产量水平550公斤/亩以上,施用配方肥35—40公斤/亩,分蘖肥和穗粒肥分别追施尿素8—11公斤/亩、5—8公斤/亩。
6.采用机插秧侧深施肥的田块,氮肥用量可减少10%—20%,施用缓释配方肥的田块氮肥用量可减少10%。
7.土壤酸性较强田块,整地时每亩施含硅碱性肥料或生石灰40—50公斤。
8.在缺镁或锌地区,每亩施用镁肥2—3公斤(以MgO计)或硫酸锌1—2公斤。
八、西南高原山地单季稻区
包括云南省全部,四川省西南部,贵州省大部,湖南省西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
(一)栽培管理
1.选用株型和群体通透性好、抗倒性和抗病性较强的高产优质品种。
2.实行分段育秧,早熟的品种迟播,迟熟的品种早播。秧苗在4—5叶期移栽(苗龄40—45天)。
3.栽插行距20厘米,株距12厘米,每亩2.8万穴,每穴3—4株苗,每亩不低于8万基本苗。
4.返青期保持2—3厘米浅水层,分蘖期浅水湿润灌溉;当茎蘖数达预期有效穗数80%左右,开始撤水晒田,使群体高峰苗控制在穗数的1.1—1.3倍左右;幼穗分化开始至成熟期,实行湿润灌溉,干干湿湿;灌浆至成熟期,干湿交替,养根保叶至完全成熟。
(二)施肥原则
1.增施有机肥,实施秸秆还田,有机无机相结合。
2.调整基追肥比例,减少前期氮肥用量。
3.缺磷土壤,适当增施磷肥,优先选择钙镁磷肥。
4.供钾能力低的稻田,注意水稻生长后期补钾。
5.土壤pH≤5.5的田块,适当施用含硅钙的碱性土壤改良剂或基施生石灰。
6.肥料施用与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相结合。
7.推荐施用水稻配方肥和缓控释肥。
(三)施肥建议
1.推荐17-13-15(N-P2O5-K2O)或相近配方。
2.产量水平400公斤/亩以下,施用配方肥20—26公斤/亩,分蘖肥和穗粒肥分别追施尿素4—6公斤/亩、3—4公斤/亩。
3.产量水平400—500公斤/亩,施用配方肥26—33公斤/亩,分蘖肥和穗粒肥分别追施尿素6—7公斤/亩、4—5公斤/亩。
4.产量水平500—600公斤/亩,施用配方肥33—39公斤/亩,分蘖肥和穗粒肥分别追施尿素7—8公斤/亩、5—6公斤/亩,穗粒肥追施氯化钾1—2公斤/亩。
5.产量水平600公斤/亩以上,施用配方肥39—46公斤/亩,分蘖肥和穗粒肥分别追施尿素8—10公斤/亩、6—7公斤/亩,穗粒肥追施氯化钾2—4公斤/亩。
6.在缺锌地区,每亩施用1—2公斤硫酸锌;在土壤pH较低的田块每亩基施含硅碱性肥料或生石灰30—50公斤。
2025年玉米提单产科学施肥指导意见
一、东北冷凉春玉米区
包括黑龙江省大部和吉林省东部。
(一)施肥原则
1.根据测土配方施肥结果,确定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合理配比。
2.加强农机农艺相结合,基肥和追肥合理分配,基肥调整适宜的铵硝比值。
3.增施有机肥,推荐采用机械深施,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秸秆适量粉碎还田,长期秸秆还田地块适当减少施钾量。
4.种肥适当增施磷酸二铵和增效肥料,提高玉米低温抗性。
5.重视硫、锌等中微量元素施用,酸化严重土壤增施钙镁等碱性肥料。
6.玉米和大豆带状间作、套种或者轮作,大豆种植区减少化肥施用量。
7.推荐生长中期进行植保飞防作业保障地上部群体质量,采取适时晚收技术。
(二)施肥建议
1.推荐14-18-13(N-P2O5-K2O)或相近配方。
2.产量水平500公斤/亩以下,施用配方肥18—23公斤/亩,七叶期追施尿素9—11公斤/亩。
3.产量水平500—600公斤/亩,施用配方肥23—28公斤/亩,七叶期追施尿素11—13公斤/亩。
4.产量水平600—700公斤/亩,施用配方肥28—32公斤/亩,七叶期追施尿素13—16公斤/亩。
5.产量水平700公斤/亩以上,施用配方肥32—37公斤/亩,七叶期追施尿素16—18公斤/亩。
二、东北半湿润春玉米区
包括黑龙江省西南部,吉林省中部和辽宁省北部。
(一)施肥原则
1.根据测土配方施肥结果,稳定氮磷钾肥施用量,重视硫、锌等中微量元素施用;氮肥分次施用,适当降低基肥用量,充分利用磷钾肥后效,基肥氮肥采用适宜铵硝比值。
2.采取种肥同播、机械深施技术,科学施用缓/控释肥料,保障生育中后期养分供应。
3.增加有机肥施用量,推荐采用机械深施;长期秸秆大量还田地块,适当减少钾肥用量;秸秆覆盖或条耕地块,适当增加种肥中水溶性磷肥比例。
4.施肥与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相结合,推荐应用高产耐密适宜机收品种,合理增加种植密度。
5.推荐采取农机导航作业,提高作业精准度,提升播种质量,保障高产群体数量。
6.推荐生长中后期进行植保飞防作业,采取适时晚收技术。
7.玉米和大豆带状间作或者轮作,可选用缓控释配方肥,玉米选择高氮型,大豆选择低氮型,一次性施肥。
(二)施肥建议
1.基追结合施肥建议
(1)推荐15-18-12(N-P2O5-K2O)或相近配方。
(2)产量水平550公斤/亩以下,施用配方肥20—24公斤/亩,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10—13公斤/亩。
(3)产量水平550—700公斤/亩,施用配方肥24—31公斤/亩,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13—16公斤/亩。
(4)产量水平700—800公斤/亩,施用配方肥31—35公斤/亩,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16—18公斤/亩。
(5)产量水平800—900公斤/亩,施用配方肥35—40公斤/亩,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18—21公斤/亩。
(6)产量水平900公斤/亩以上,施用配方肥40—45公斤/亩,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21—24公斤/亩。
2.一次性施肥建议
(1)推荐29-13-10(N-P2O5-K2O)或相近配方。
(2)产量水平550公斤/亩以下,施用配方肥27—33公斤/亩,作为基肥或苗期追肥一次性施用。
(3)产量水平550—700公斤/亩,施用配方肥33—41公斤/亩,作为基肥或苗期追肥一次性施用。
(4)产量水平700—800公斤/亩,施用含30%释放期50—60天缓控释氮素的配方肥41—47公斤/亩,作为基肥或苗期追肥一次性施用。
(5)产量水平800—900公斤/亩,施用含30%释放期50—60天缓控释氮素的配方肥47—53公斤/亩,作为基肥或苗期追肥一次性施用。
(6)产量水平900公斤/亩以上,施用含30%释放期50—60天缓控释氮素的配方肥53—60公斤/亩,作为基肥或苗期追肥一次性施用。
三、东北半干旱春玉米区
包括吉林省西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黑龙江省西南部。
(一)施肥原则
1.根据测土配方施肥结果,平衡施肥,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合理配比。
2.有机无机相结合,风沙土区域可采用秸秆覆盖(少)免耕种肥同播技术,增施有机肥。
3.推荐采取农机导航作业技术,提高作业精准度。
4.氮肥深施,施肥深度8—10厘米;采用适宜铵硝比的氮肥分次施用。
5.根据区域土壤特点,采用生理酸性肥料,种肥宜采用磷酸一铵和增效肥料。
6.采用膜下(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及选用增效液体肥料及水溶肥料,可适当减少底(基)肥数量,少量多次灌水施肥。
7.膜下(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与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相结合,推荐应用高产耐密适宜机收品种,合理增加种植密度。
(二)施肥建议
1.推荐13-20-12(N-P2O5-K2O)或相近配方。
2.产量水平450公斤/亩以下,施用配方肥19—25公斤/亩,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8—10公斤/亩。
3.产量水平450—600公斤/亩,施用配方肥25—33公斤/亩,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10—14公斤/亩。
4.产量水平600—700公斤/亩,施用配方肥33—38公斤/亩,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14—16公斤/亩。
5.产量水平700—800公斤/亩,施用配方肥38—45公斤/亩,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18—20公斤/亩。
6.产量水平800公斤/亩以上,施用配方肥45—50公斤/亩,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20—24公斤/亩。
四、东北温暖湿润春玉米区
包括辽宁省大部和河北省东北部。
(一)施肥原则
1.根据测土配方施肥结果,合理确定氮磷钾肥用量。
2.氮肥分次施用,尽量不采用一次性施肥,高产田适当增加钾肥施用比例和次数。
3.加大秸秆还田力度,增施有机肥。
4.重视硫、锌等中微量元素施用。
(二)施肥建议
1.推荐17-17-12(N-P2O5-K2O)或相近配方。
2.产量水平500公斤/亩以下,施用配方肥20—24公斤/亩,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11—14公斤/亩。
3.产量水平500—600公斤/亩,施用配方肥24—29公斤/亩,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14—16公斤/亩。
4.产量水平600—700公斤/亩,施用配方肥29—34公斤/亩,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16—19公斤/亩。
5.产量水平700—800公斤/亩,施用配方肥34—39公斤/亩,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19—22公斤/亩。
6.产量水平800公斤/亩以上,施用配方肥39—43公斤/亩,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22—25公斤/亩。
五、华北及黄淮海夏玉米区
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山东省、河南省等。
(一)施肥原则
1.推荐智能配肥、机械深施、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
2.根据测土配方施肥结果,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合理配比,稳定氮肥用量。
3.根据土壤肥力和种植制度,高效施用磷钾肥,充分利用前茬作物磷钾肥后效。
4.结合种肥同播技术,科学施用缓控释肥料,保持玉米生育中后期养分供应平衡。
5.肥料深施与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相结合,推荐应用高产耐密适宜机收品种,合理增加种植密度。
6.重视硫、锌、硼等中微量元素补充。
(二)施肥建议
1.种肥同播一次性施肥,推荐28-6-9(N-P2O5-K2O)或相近配方。
2.产量水平800公斤/亩以上,施用配方肥50—60公斤/亩,硫酸锌1—2公斤/亩。
3.产量水平600—800公斤/亩,施用配方肥45—50公斤/亩,硫酸锌1—2公斤/亩。
4.产量水平400—600公斤/亩,施用配方肥40—45公斤/亩,硫酸锌1—2公斤/亩。
5.产量水平400公斤/亩以下,施用配方肥30—40公斤/亩,硫酸锌1—2公斤/亩。
2025年春季小麦提单产科学施肥指导意见
去年秋播以来,麦区气温整体偏高,华北、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偏少,早播小麦偏旺、晚播田块较弱。应针对不同苗情加强肥水调控,采取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肥料配合施用、无人机施肥和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措施促弱控旺稳壮,助力小麦单产提升和夏粮丰收。
一、黄淮海灌溉冬小麦区
包括山东省和天津市全部,河北省中南部,北京市中南部,河南省中北部,陕西省关中平原,山西省南部。该区去年秋季多雨,播种迟早不一;秋播以来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尽早强化水肥管理,早播偏旺麦田需注意防范倒春寒。
(一)施肥原则
1.根据苗情长势和土壤墒情适时追肥。弱苗麦田提早田间管理,及时调控肥水,适当增施肥料,促弱转壮;旺长麦田控制施肥量,视墒情肥水适当后移;过旺“脱肥”麦田,可在起身期追肥浇水,防止过旺转弱。
2.根据基肥用量、苗情、气温以及土壤肥力状况科学确定追肥用量,根据土壤墒情和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合理确定灌水量。
3.基肥用量偏少的麦田,返青或拔节期适当开沟追施氮磷钾复合肥并视情况配施尿素。缺磷田块开沟追施氮磷复合肥。
4.遇旱缺墒或已出现旱情的田块应尽早灌水追肥,提倡采用喷灌、滴灌等肥水一体化技术。后期采用无人机或高秆喷雾机械叶面追肥,肥药同施、一喷三防。
(二)施肥建议
1.返青前每亩总茎数小于60万,叶色淡、长势差的三类麦田,春季追肥可结合灌水或降水分两次进行。第1次在返青期,每亩追施尿素8—10公斤;第2次在拔节初期,每亩追施尿素8—10公斤。
2.返青前每亩总茎数60—80万,群体适宜的二类麦田,春季追肥可结合灌水或降水分两次进行。第1次在返青期,每亩追施尿素8—10公斤;第2次在拔节初期,每亩追施尿素10—15公斤。
3.返青前每亩总茎数80—110万,群体适宜的壮苗麦田,视土壤墒情在拔节初期到中期每亩追施尿素15—20公斤。
4.返青前每亩总茎数大于110万,旺长趋势明显的麦田,在返青期中耕镇压和化控,视土壤墒情推迟灌水追肥时间,减少氮肥用量,拔节中期到后期每亩追施尿素10—15公斤,控制旺长,预防后期倒伏和贪青晚熟。
5.春季遇到低温冻害茎蘖受害的田块,在低温结束后视冻害情况及早追肥,每亩结合灌水追施尿素8—10公斤或磷酸二铵6—8公斤,或叶面喷施1%—2%的尿素溶液50—70公斤,促进返青复壮。
6.缺硫地区如基肥未施用过磷酸钙、硫酸钾、硫基复合肥等含硫肥料,可在春季追施硫酸铵,每亩用量20—25公斤。缺锌或缺硼地区,可在返青到拔节期叶面喷施2—3次0.1%—0.2%的硫酸锌或硼砂溶液30—50公斤。
7.灌浆初期到中期,每亩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150—200克(兑水30—50公斤)2—3次,预防干热风,提高灌浆强度,增加粒重。
二、华北雨养冬麦区
包括江苏及安徽两省淮河以北地区,河南省东南部。该区去冬今春降水偏少,播种偏晚麦田,需加强肥水管理。
(一)施肥原则
1.弱苗麦田要及早施肥灌水,关注天气预报,雨前和结合灌水适时施肥,促弱转壮,促蘖增穗。
2.倒春寒受冻麦田,及时补施氮磷肥,促弱转壮,尽快恢复生长。
3.返青拔节期雨后补施化肥,后期用无人机或高秆喷雾机械叶面追肥,肥药同施、一喷三防。
(二)施肥建议
1.返青前每亩总茎数小于45万,叶色淡、长势差的弱苗田块,返青到拔节中期结合灌水或降水追肥2次,每次每亩追施尿素6—8公斤。
2.每亩总茎数45—80万,早春降水或灌水前后及时追施尿素每亩8—10公斤,中后期遇降雨可每亩追施尿素6—8公斤。
3.每亩总茎数大于80万的旺苗田,应减少氮肥用量,推迟到拔节后期每亩追施尿素6—8公斤。冬季养分消耗严重、春季麦苗发黄“脱肥”的田块,可在返青到拔节初期结合灌水或降水追肥2次,每次每亩追施高氮复合肥8—10公斤。
4.缺磷田块每亩施磷酸二铵8—10公斤,缺钾田块每亩追施氮钾复合肥15—20公斤,缺硫田块每亩追施硫酸铵5—20公斤。
5.缺锌或缺硼田块,可在返青到拔节期叶面喷施1—2次0.1%—0.2%的硫酸锌或硼砂溶液30—50公斤。
6.小麦灌浆初期到中期,每亩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150—200克(兑水30—50公斤)1—2次,预防干热风,提高灌浆强度,增加粒重。
三、长江中下游冬麦区
包括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浙江省和上海市,河南省南部,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地区。该区冬季后期至今,降水偏少,应视苗情加强水肥管理。
(一)施肥原则
1.及时清理疏通田间沟系,保证灌排通畅,做到雨止田干,防止积水。
2.迟播弱小、群体偏少、预期穗数不足以及前期施肥不足、脱弱落黄的麦田,起身前后应趁墒追施接力肥,促弱转壮、促蘖增穗。
3.群体过大、叶色未正常褪淡的麦田,应推迟施用拔节肥,做到叶色不褪淡不施肥。
4.起身拔节期雨后无人机补施化肥,后期用无人机或高秆喷雾机械叶面追肥,肥药同施、一喷三防。
(二)施肥建议
1.亩产300公斤以下的田块,起身期到拔节期每亩追施尿素6—8公斤;亩产300—400公斤的田块,拔节初期每亩追施尿素8—10公斤/亩;亩产高于400公斤的田块,拔节中期趁雨或结合灌水每亩追施尿素10—12公斤和硫酸钾4—6公斤/亩。亩产500公斤以上的高产田提倡追加孕穗肥,旗叶露出一半时,每亩追施尿素6—8公斤。
2.缺锌或缺硼地区,可在起身到拔节期叶面喷施1—2次0.1%—0.2%的硫酸锌或硼砂溶液30—50公斤。
3.在小麦灌浆初期到中期,每亩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150—200克(兑水30—50公斤)1—2次,预防干热风,提高灌浆强度,增加粒重。
四、北部雨养旱作冬麦区
包括河北省北部,北京市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南部,山西省大部,陕西省北部,河南省西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甘肃省东部。该区去冬今春降水较少、气温偏高,土壤墒情较差,应紧抓水肥、保墒抗旱。
(一)施肥原则
1.返青前后尽早适墒镇压,弱苗田块返青到拔节初期结合降雨或灌水追肥促进弱苗早发转壮,壮苗田块拔节中后期追肥稳壮。
2.因早春低温受冻田块,在低温结束后及早追肥,促进返青复壮。
3.早春雨后补施化肥,后期用无人机或高秆喷雾机械叶面追肥,肥药同施、一喷三防。
(二)施肥建议
1.适时尽时镇压提墒,小麦封行前每亩用200—300公斤小麦或玉米秸秆在行间覆盖,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2.土壤肥力偏低、养分投入不足或播麦偏晚、亩茎蘖数小于30万的弱苗田块,返青到拔节初期每亩追施尿素6—7公斤,磷酸二铵7—8公斤;亩茎蘖数30—45万的田块,亩追施尿素7—8公斤,磷酸二铵9—10公斤;亩茎蘖数大于45万的田块,亩追施尿素5—6公斤。
3.早春受冻麦田,低温结束后,及早结合降水趁墒追施尿素每亩5—7公斤或磷酸二铵3—5公斤,或叶面喷施1%—2%的尿素溶液50—70公斤。
4.缺锌或缺硼地区,可在返青到拔节期叶面喷施1—2次0.1%—0.2%的硫酸锌或硼砂溶液30—50公斤。
5.在小麦灌浆初期到中期,每亩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150—200克(兑水30—50公斤)1—2次,预防干热风,提高灌浆强度,增加粒重。
五、西北灌溉春麦区
包括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甘肃省中西部,青海省东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该区去冬今春降水少,气温偏高,土壤墒情较差,播后应适时滴灌施肥、保苗齐苗壮。
(一)施肥原则
1.根据气候条件和土壤肥力确定目标产量,优化氮磷钾比例,适量补充中微量元素。
2.提倡秸秆全量还田,增施有机肥,有机无机配合,培肥地力,增产提质。
3.推广种肥同播,早滴出苗水,确保苗齐、苗全。适时追肥,确保壮苗早发、防止过旺倒伏和后期脱肥减产。
4.采用喷灌、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后期采用无人机或高秆喷雾机械叶面追肥,肥药同施、一喷三防。
(二)施肥建议
1.推荐17-18-10(N-P2O5-K2O)或相近配方,有条件的地方每亩增施农家肥2—3方。
2.亩产300公斤以下,每亩基施配方肥25—30公斤,起身到拔节期结合灌水追施尿素6—8公斤。
3.亩产300—400公斤,每亩基施配方肥30—35公斤,起身到拔节期结合灌水追施尿素8—10公斤。
4.亩产400—550公斤,每亩基施配方肥35—40公斤,起身到拔节期结合灌水追施尿素10—12公斤。
5.亩产500—600公斤,每亩基施配方肥40—45公斤,起身到拔节期结合灌水追施尿素12—14公斤。
6.亩产600公斤以上,每亩基施配方肥45—50公斤,起身到拔节期结合灌水追施尿素14—16公斤。
来源: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农业农村部科学施肥专家指导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