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黔江的田间地头,总能看到一位皮肤黝黑、身材敦实的中年男子,或是驾着农机忙碌着,或是在检修擦拭着他的农机,亦或是坐在小板凳上向村民们讲述他和农机的故事,分享操作经验……
他就是黔江区普顺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也是当地极负盛名的农机带头人——李仁国。重庆市黔江区普顺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7月,现有成员11人。经过多年的开拓发展,合作社拥有各类农业机械28台(套),价值90余万元。合作社建有标准化农机库棚400平方米、维修车间50平方米,承包130余亩土地,注册“沃龙谷”“奢乡米”粮油产品品牌2个,实现了从耕整地、育秧、机插,到植保、运输、烘干、储存的全程机械化生产和服务,年社会化服务面积达10万余亩,经营收入达1000万元。
弃工务农,做机械强农路上的开拓者
1992年,高中未毕业的李仁国前往福建打工,进入一家塑料厂,成为一名普普通通的机械操作工。工作中,李仁国慢慢地对机械传动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天下班时间到了,同事们都走了,他还在车间捣鼓设备,拆了又装,装了又试,试了又拆……还自费订阅了大量的专业报刊,晚上回来就看书钻研理论知识。有理论又有实践,不到3个月时间,李仁国就把厂里的机器设备琢磨透了。靠着这种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他从零基础到精通,掌握了过硬的机电技术。在工友们的眼中,他是个无所不能的多面手:“技术设备方面有问题,找李仁国就对了。”踏实肯干加上好学的他,得到厂里领导的赏识,进厂两年后,他便从一般工人成长为车间负责人,实现从技术工到管理者的转变。在他的努力下,工厂从当初向外购买整机设备到后来由其负责购买配件组装设备,为工厂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李仁国养成了学习、创新、协作、务实的工匠精神。
2001年春节,在外小有成就的他回乡探亲,然而眼前的境况却让他备感痛心:村里的很多土地因缺少劳力而撂荒,田间杂草丛生,乡村凋敝之景随处可见。“这么多良田变成荒地,怪可惜的。如果实现了机械化种地,就不会出现这种状况。”李仁国说。李仁国长期关注机械行业,对农业机械的应用也深有了解。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的国家,不仅劳动力的投入少,而且生产效率也很高。“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李仁国觉得丘陵山区农业机械推广市场前景广阔,大有可为,于是不顾家人的反对决定回乡创业,希望凭借自己掌握的机电实用技术改变家乡农业的落后面貌。
经过慎重考察选址,2004年8月,他携妻儿来到黔江区城东街道开办了一家农机服务门店,前期因资金有限,投资了2万多元进购了一批联龙牌二冲程汽油机带动的稻麦脱粒机,有偿帮助周边农户收割水稻、小麦、油菜等农作物,当年纯收入1.6万余元。“收割1亩水稻需要1个人干1天,而使用机械收割,1亩地只需1个小时,农户觉得很划得来,省时省力省钱。”李仁国介绍,很多农民都来找他收割水稻。
2005年,尝到“甜头”的李仁国又投资3000多元购买了一套旋耕机,扩大了服务项目和经营范围,收入也增加了。有了积蓄的李仁国不断地购买农机,农机品类不断丰富,也引进微耕机等小型农机产品,推广售卖农机,农机服务店初具规模,1年入行、3年懂行,5年后他踏上了成为黔江“机王”的道路。
创新服务机制,让农业机械惠及更多农户
2005年左右,黔江的农业机械化率还非常低,基本处于人畜联合耕作的状态,当地已有的农机商家还是传统的商业思维,如此一来,李仁国觉得给他留下的发展空间更大。
为了推广农机,李仁国主动出击,骑着摩托车跑遍了黔江区的各个乡镇。“他早上出门我们都还没醒,回来常常已是深夜。”在妻子的记忆里,李仁国把全部心血都扑在农机销售上面。多年来,李仁国拉着农机下乡搞实地演示宣传,埋头田地间,几乎与田地“形影不离”,让山区老百姓逐渐对各类农业机械的应用有了客观的认识。
每年的春季和秋季,李仁国都要出去参加全国性大型农机展会,一旦发现有适合黔江丘陵山区的新型实用农机具便第一时间引进,通过试用、示范后才向农户推广,相当于对每一款农机具的性能及可靠性做了二次鉴定,这也体现了他对老百姓高度负责的态度。
“只要村民有需求,农机就可开到地头,替农民下地干活。”这是李仁国的追求,也是他对农户的承诺。李仁国的农机销售品类在不断增加,从当初只有微型农机、小型农机,到拥有中型农机,再到现在的大型农机,实现从单环节机具到全程机械化装备、从农业机具到农业机电的全覆盖,涵括农业机械、畜牧机械、园林机械、渔业机械、电动工具、植保机械等。
在推进农业机械化过程中,李仁国发现,当下农村其实不乏对农业充满热情的年轻人,但苦于没有相关农业种植经验和积累,想种田却种不好田。这让李仁国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就是要建立一套有序高效的机制,让所有想种田的人都能通过这套机制把田种好。2010年7月,李仁国注册成立了重庆市黔江区普顺农机专业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和产学研融合的科技推广模式,开展种植、防治、销售一体化服务。
一方面,合作社可以以服务主体的身份,通过跨区、跨村镇作业等方式,带动落后区域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同时增加服务收入。另一方面,合作社作为经营主体,可以更充分地发挥在农机具、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
在合作社的辐射带动下,2022年黔江区规模粮油种植大户新增10余户,流转耕地近万余亩。此外,普顺农机专业合作社充分利用和发挥加工、仓储与销售优势,发展订单农业,每年与区内10个以上规模种稻大户开展订单服务;年农机销售和服务产值超500余万元,实现从“简单初级农机销售者”向“复合经营新型主体”转型升级。
经过多年的开拓发展,合作社目前拥有各类农业机械28余台(套),价值90万余元。其中,耕整机械5台,大中型拖拉机6台、配套农机具8套,大型联合收割机3台,育苗自动化播种线1条,排灌机械3套,病虫害防治(植保)机械2台。合作社建有标准化农机库棚400平方米、维修车间50平方米。
从“以机适地”到“改地适机”的先行者
李仁国干一行专一行,把热爱融入到农机推广事业当中,从业19年从未曾想过改行,不光把农业机械玩得转,维修、保养农机也很在行,无论何时来到该合作社,你都能看到排得整齐有序的农机装备,且都能立即投入使用。更重要的是,他对农业的浓厚情怀激发了作为职业农民的创新潜力,多年下来,改进了许多适合丘陵山区使用的新型农机具。
“从手扶式、乘坐式,再到智能遥控式,农机具的更新迭代很快,我虽然从事农机销售、推广这么多年了,但在技术方面永远是学徒。”李仁国说。多年来,李仁国积极参加黔江区农业农村委、重庆市农广校组织的农业经理人等高素质农民培训,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农机推广事业之中。除了爱学习,李仁国也爱钻研农机,了解到哪种农机适合黔江丘陵地区使用,李仁国就会买回来尝试,并针对使用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改装。
2022年底,李仁国通过积极改革创新,改进创制了“桑园深耕机”,通过重新将刀具科学排序和改变间距,最终使该机在土块相当板结的情况下也能够使耕作深度超过20厘米,在数家合作社及社会化服务组织中脱颖而出,得到黔江区林业部门和桑农的认可,堪称业界“一流”。2023年,李仁国又创新了一款妇女、老人皆可单手操作的“锄草机”,已申报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两项,在生产实践中大幅度提高劳动效率和服务质量,降低劳动强度和作业成本,多次为市、区两级农机和春耕现场会提供示范演示,受到市、区农业农机部门领导的高度赞赏,并在全区推广应用。合作社还每年组织市内外农机生产厂、经销代理商、农机合作组织、农机大户等参加市、区新型农机展示30余场次,推广农业新机具500余台套,为用户维修农机具300余台次,为区内培训农机操作技术人员1000余人次。“李仁国对新型农业机械的研发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是黔江区名副其实的农机技术土专家和操作能手,促进了黔江农机化事业普及与快速发展!”说起李仁国,黔江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刘国成敬佩有加。同为农技人,刘国成知道,这些成绩背后都藏着鲜为人知的艰辛与汗水。
作为山地丘陵地区的典型代表,黔江区的地形地貌复杂多样,耕地广泛存在小、碎、散、短、弯、陡等先天不足,阻碍了农机下田作业,进而带来生产效率低、成本高、收益少等一系列问题。为扭转这一局面,李仁国跳出传统的“改机适地”固有思维,运用“改地适机”的逆向思维,2022年在黔江区城东街道高涧村承包土地130亩,大力实施农田宜机化改造试点示范建设,尽最大可能让农机下田作业无障碍。这片土地立地条件恶劣,单块面积小,交通不便,他不等不靠,当年自购大型挖掘机1台,自筹资金20余万元对承包的田地进行高标准改造。在项目实施期间,李仁国坚持在改造前沿,察看现场、指导施工、协调问题,优化施工方案,确保农田宜机化改造顺利竣工。改造后,基地基本实现耕、种、收农机具顺利下地作业,如今全部种上了水稻。李仁国决定利用基地地处海拔1000多米高山、水源土壤无污染的条件,打造高山绿色优质大米生产基地。
下一步,李仁国计划动员合作社全体成员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训、掌握新技术,依托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农机一条龙服务,扩大机耕、机收作业面积,带动周边农户规模化种植粮油作物,筹建农机标准化库棚及粮油仓储加工基地,引进更多的新型农业机械,成为产业致富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