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夏天,位于重庆市潼南区龙形镇池坝村的潼周共享农场里水稻长势喜人、荷花竞相绽放、果蔬青翠欲滴,呈现出一片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周末这里人声鼎沸,一批体验乡村野趣的游客在这里玩得不亦乐乎。
“这只公鸡长得很肥,快快快,别让它跑了!”“我来赶,你来堵,别吓跑了!”果林下,游客们使出浑身解数与土鸡斗智斗勇,呐喊声、欢笑声此起彼伏,上演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抓鸡比赛”。随后,到瓜田挑选一颗又大又甜的西瓜,到果园采摘一串葡萄、一篓李子,到院坝沉浸式体验打糍粑、柴火灶炒菜……游客们在田园风光中尽享夏日清凉。
“趁着周末,想和孩子一起逃离城市的喧嚣来体验乡村生活、放松身心,今天的活动温馨治愈,充满了乐趣。”游客刘女士说,一天下来还没玩够,准备下次带上家人来游玩。
“农场开设了抓鸡、浑水摸鱼、种菜等休闲农业活动,并会根据游客的不同需求私人定制,更好地满足游客游玩需求。”农场负责人、重庆六悦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呈印说。
潼周共享农场总占地面积1200亩,是集粮油、蔬果种植和水产、畜禽养殖于一体的农业基地。以种养循环农业为理念,首创“高品质鱼塘种稻”模式,农场产出的“潼周”牌生态大米备受好评。近年来,该农场着眼农村发展实际,抓住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以产业兴旺引领乡村旅游,激活农旅融合发展动能,逐步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综合性农场。
新技术、新思路铺就返乡创业之路
周呈印大学毕业后,在重庆主城的一家建筑公司工作,梦想着通过打拼实现人生价值。每天急急忙忙赶地铁上班,有时连午饭也没时间吃,时间长了,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开始凸显,周呈印发现自己不太适应这样的快节奏生活。2017年,周呈印裸辞了城里的工作,回到家乡潼南区龙形镇池坝村,决定自主创业。
周呈印的梦想是打造一个现代化的有机农场。然而对于一个毕业不久的大学生来说,选择回到家乡背靠农业创业,承受的压力不是一般的大——有资金匮乏的焦虑,有不懂农业技术的困惑,更有家里亲人絮叨、左邻右舍闲言碎语带来的烦恼,最大的压力还是来自农业本身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创业初期,周呈印将这些压力都顶住了。池坝村水资源丰富,适合发展水产,于是他尝试了多种水产品的养殖,包括龙虾、泥鳅、巴沙鱼等,但因为技术瓶颈、销路、资金等问题,这些养殖项目都没有什么起色。
周呈印开始认真反思,意识到自己对于农业的印象还停留在“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认知上,而发展现代农业不仅要掌握种养技术,还要有企业运营的思维。于是周呈印决定扑下身子学习,增强创业创新的本领,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现代经营理念引入基地。他积极与潼南区农业农村委取得联系,参加了潼南区农广校、重庆市农广校举办的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业职业经理人、青年农场主等系列培训。授课的都是一些农业领域的“老法师”,他们的宝贵经验和现身说法,给了他很多的启发,帮助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
“参加这些培训,使我全方位学习了农业相关知识和技术经验,对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和如何做一名新型职业农民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同时结识了许多深耕农业的同行。”周呈印感激地说。为了学习先进的农业发展模式,周呈印又前往江苏、湖北、云南、安徽等地考察学习,了解到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效益和前景很不错,他便结合龙形镇多为浅丘地貌,有田有坡有池塘,不适合集约化耕作的现状,因地制宜,将流转的坡地规划成果园,将水田用来种植水稻、养殖水产品,平地用来种植蔬菜,并与池坝村村集体组织合作,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盘活撂荒地和闲置的土地,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2018年,周呈印发展了近千亩生态稻,养殖的水产品有鲤鱼、白鲢、草鱼、乌鱼、小龙虾、鳜鱼、加州鲈等品种。虽然稻渔共生模式在全国推广已久,但把控产量是技术难点,生产环节有很多不可控因素,因为放养密度、水位、水质没有把控好,养殖鱼类损耗较大。后来,周呈印在西南大学水产学院专家的指导下,开始统一改造传统稻田,修筑防逃设施和给排水管道,建成标准化养殖池20亩。
“水质好了,病害少了,鱼的产量较发展初期增加约一成,品质也更高了,批发价也比一般养殖场高出不少。”周呈印站在自家养殖场的池埂上高兴地介绍着水产养殖尾水治理给他带来的好处,“看,这几个池子就是基地养殖尾水处理设施,主要是通过‘多级沉淀’过滤排放,养殖尾水经过沉淀池、过滤坝、曝气池、生物净化池等多道环节处理,实现达标排放。”
周呈印指着几个相连的养殖池介绍,各池子的功能不同,通过层层关卡处理,可有效滤去水中悬浮物,还通过处理池中栽种的各种水生植物吸收利用水体中过多的营养成分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处理后的养殖尾水可以再循环利用,生态和经济效益都很显著。
不断创新经营模式,激发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新动能
模式上的成功激发了周呈印不断探索的热情,恰逢潼南区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周呈印积极配合,陆续改建了50亩鱼稻综合种养系统,将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筑得更牢。周呈印创新鱼稻共生体系,摸索出一套全新的鱼塘种稻模式,水面铺设的漂浮板上立着一棵棵翠绿的秧苗,水下的罗非鱼苗正悠闲畅游,养鱼不换水、种稻不施肥,让鱼稻共生更加完美。
周呈印不断调整发展目标与方向,农场定位以粮食生产为基础,开发出生态米、富硒米、紫米等差异化特色农产品,服务不同消费群体,通过搭建农场终端服务体系,实现农场产品直供餐桌,以优质产品和服务获得人心,积累了一批忠实客户。客户还可在农场认领土地,种花种菜,寄养家禽。“到后来,我不仅仅是一个农场主,还是每一个客户远在乡村的亲人, 迄今为止,我们农场获得了3200名忠实客户。”周呈印高兴地说。
周呈印让自己像海绵一样不断吸收“新技术”“新思路”,乡村创业致富路越走越宽。2020年起,周呈印又将发展重点转向电商,利用网店、直播等形式,让乡村特色农产品获得更广阔的销售渠道和展示平台,还通过智慧零售让农场生产的“潼周”牌农产品走进潼南各个小区。同时,他还招揽许多附近的种植户组成产业联盟,联盟成员负责生产任务,周呈印主要负责对接渠道销售。产业联盟可提供放心蔬菜、水产品、家禽、猪肉等,每年给周呈印带来毛利润180多万元,也增加了周边村民的收入。
“我要做的,是通过企业运营的思维改变人们对农村的刻板印象。”周呈印强调,下一步,他将大力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升产品品牌影响力,带动农民增收,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注入强劲动力。
创业5年,周呈印成功打造了“潼周”品牌;如今,他不仅是一名创业者,还是初级创业导师。在潼南区农业农村委的支持下,周呈印成立了青年农场主培训基地,并建立潼南本地首个为年轻人创业提供服务的孵化站点,用自己积累的经验和技术为返乡创业青年提供产业规划、技术指导等服务。谈起建设培训基地与孵化站点的初衷,周呈印激动地说:“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总想替别人撑把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