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割机驶进阿李田园农场金黄色的稻田进行收割作业。农场主李永春看着这再熟悉不过的情景,仍然无法抑制住心头的兴奋,赶紧拍下来发了个朋友圈,和大家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
因为种地,李永春先是成为种粮大户,后来注册自己的大米品牌,被评为创业新星。在昆山市职业农民培育指导站的支持下,他又成为了一名大学生。“我迎来了越来越多的收获时刻。”他动情地说。
扎根泥土 逐梦田园
李永春是个“农二代”。“14岁时,父亲带我去田”李永春表示,那时觉得农活比较脏,种地还很累。“那时农民基本上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夏收、秋收基本上靠肩挑。”李永春回忆,即使脏苦累,田园梦还是渐渐种到了心里。
随着父母年事渐高,以及农业机械化的普及,26岁的李永春做了个决定:接替父母的工作,成为一个农民。没有经验怎么办?在父母的支持下,他先试种100亩进行摸索。
周边其他农户一开始表示质疑,后来逐渐觉得这个年轻人不简单。首先他有勇气。高新区的农业部门来推广新机械、新技术,他敢于第一个使用。他还有一副热心肠。农忙时节,恰逢雨天,看到别人家有没收好的粮食,他毫不犹豫地过去帮忙。他身上没有年轻人身上的浮躁,种地虽然辛苦,但是他肯干活,踏踏实实积累种植经验。
在高新区农业部门的指导下,几年下来,李永春种植面积逐渐扩大到500亩,不断优选稻米品种,靠着踏实肯干在泥土中深深扎下了根,成为周边小有名气的种粮大户。2018年,李永春被昆山市认定为高素质农民,很快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二个“收获时刻”。
转型发展 绿色种植
在市农业农村局的组织下,李永春得以有机会到江浙沪周边的种植基地参加培训。“能坐在上海交大这样的高等学府的教室里听课,这哪是一个农民之前能想到的啊?”李永春很激动,也很珍惜这些学习机会,像一块海绵一样吸收课程内容。
“有一次,到上海青浦的光明米业去参观,看到他们在田里竖着巨大的广告牌,我一下子被触动了。”李永春回来之后就开始着手成立自己的公司,注册大米品牌,正式从卖稻谷向卖大米转型发展。
他开始践行水稻的绿色生态种植,通过轮作休耕种植、施用水稻绿肥和有机肥等打造生态大米,建立了200亩苏州市绿色防控示范区,引进种植彩色水稻、宁香粳9号等近10个优新品种,还获得了江苏省绿色优质农产品(水稻)生产基地示范户的荣誉称号。
他的用心得到了良好回馈。“大米口感好,回头客多,10月底开始秋收,到第二年的3月份大米就卖完了。”他表示,通过朋友圈、社区代销以及团购等多种销售模式,大米年销售量达30万斤,加上夏收收益,一年收入达60余万元。除此之外,李永春还在生产中应用植保无人机等,经过层层选拔,管理白渔潭现代农业园3000余亩良田,成为现代农业的“田保姆”。
选择农业 未来可期
收获的喜悦在田地里、钱包里,还在脑袋里。2019年,李永春报名参加了由昆山市职业农民培育指导站实施的“农民免费读大学”项目,进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学习。2022年7月,他取得专科学历证书,紧接着又报名了南京农业大学的本科。
前行的脚步不止于此。9月15日下午,李永春进入昆山市第二届“十佳”高素质农民评比大赛决赛。最终他以92.73的高分获评“十佳”高素质农民。“高素质农民,一个让我充满收获感和幸福感的职业。”这句他在演讲中的话,引发了现场很多人的共鸣。
所有的喜悦都沁入心田,化成更积极的行动。李永春尝试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开发米酒等加工类食品和农旅融合产品。今年,稻田秋收的时候,他联合其他研学机构,组织亲子家庭到农场了解粮食生长过程,体验农耕的快乐。他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意识,建立追溯体系,积极申报绿色大米。
更重要的是,他想把儿子李杰培养成“农三代”。今年7月,李杰职高毕业后,直接进入“田间学校”,学习植保无人机的使用。短短三个月,在李永春的指导下,李杰掌握了农产品追溯知识,开始尝试做生产记录,研究农产品直播销售。种粮15年,李永春感觉“还是咱农民这碗饭越来越香,农业越来越有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