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倩,陕西省宝鸡市麟游县人,25岁,大专文化程度,现任麟游县两亭镇两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麟游县鸿发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经理。
破茧成蝶勇度“艰难关”
小时候的李倩,生长在一个幸福之家。但天有不测风云。2006年,父亲因车祸导致右腿高位截肢。她和姐姐还在上小学,家里家外全靠母亲一人日夜操劳。为了给父亲治病,母亲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欠下不少债务。无奈之下,她和姐姐放弃了学业。初中刚毕业,她便孤身一人到外地打工,想在大城市干出一番属于自己的天地。在她外出打工期间,在党的惠农富农政策的扶持下,重新振作起来的父亲在家创办了鸿发养殖场。经过两年的艰苦发展,初具规模。2014年,李倩春节返乡回家。当她看到母亲日渐消瘦的模样,听到父亲讲述办场的艰辛和困难时,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她毅然决定放弃自己的“城市梦”,回乡帮父亲打理养殖场。自此,她接过父亲的接力棒,过上了与猪为伴的生活。昔日的“娇娇女”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猪倌”。
潜心学习攻克“技术关”
作为一名90后,李倩没有养猪的经验,一下子让她去管理那么大的生猪养殖场,她感到压力很大。但为了尽快进入角色,尽早掌握技能,她除了参加养猪技术培训班,自己还购买了养殖方面的书籍。白天忙事务,晚上看书学习、上网查资料。养殖中出现的问题,她都一一记在笔记本上,有空就向兽医站的专业人员讨教学习。她还报名参加了四川农业大学畜牧兽医专业函授学习,取得了大专文凭。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她慢慢掌握了饲料的搭配、种猪及能繁母猪的筛选、疾病的防治。在每次的防疫周期内,她都亲自参与防疫,确保防疫率达到100%。自创办养殖场以来,她的养殖场没有发生过一起大的瘟情。
金融扶贫解决“资金关”
养殖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投资大,周期长,市场价格不稳定。要想长期发展下去,必须要有充足的资金支撑和坚定的信心。由于生猪存栏数量大,养殖场在购买饲料、疫苗及人工方面支出较大,仅每年的疫苗费用就在10万元以上。为了解决资金周转问题,李倩积极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在关键时刻,镇村两级大力支持农村年轻人带头发展产业,积极兑现落实各项产业扶持政策,帮助李倩渡过难关。“现在党的政策好,政府对创业支持力度很大,有扶持,有补助。镇村领导、各级部门也经常上门来看望鼓励,积极为我们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李倩常常这样说。同时,由于李倩诚信经营,热心助人,在当地树立了良好的口碑。每当遇到困难,大家都愿意帮她。再加上她养殖经验丰富,风险把控到位,养殖场的效益也在不断提升。
多方奔走打通“市场关”
搞养猪这一行,猪的品质、饲料的品质非常关键。为了购买到品质好的猪仔,李倩经常到杨凌、凤翔、岐山等周边地区养殖厂考察,学习先进的饲养管理流程。另外,她还到四川、安徽等生猪养殖较大的省份考察。经过多方考察对比,最后她将安徽大自然种猪场作为首选的能繁母猪供应方,保证了仔猪的质量和数量。在饲料的选择上,她坚持配方饲料,并在正规厂家下单购买。玉米等辅助饲料,也严格要求质量优等。为了让出栏生猪第一时间销售,减少养殖成本,她多方奔走拓宽销路。最终,她与陕西天蓬肉业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解决了销售问题。截至目前,她的养殖场已发展到占地面积9亩,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现猪存栏1200余头,年出栏量达1000多头,实现年效益达到80余万元。
扶贫帮困共度“贫困关”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那时的麟游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脱贫任务艰巨。看到周围的群众生活困难,缺乏产业支持,作为村支部书记助理,李倩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大家,带动大家共同致富。在村党支部的支持帮助下,她逐渐摸索出了入股分红、代养保本、技能培训三大帮扶模式。2017年,共吸纳200户无劳力或缺劳力贫困残疾人家庭发展养殖业,年底共为他们每人分红600元。2018年,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后,她积极参与全县脱贫攻坚战。先后与全县7个镇108户贫困残疾人签订帮扶协议,为108户贫困户代养仔猪2000多头、为100户贫困户代养仔鸡3000多只,每户增加收入800元左右。由于贫困户分散在全县7个镇,为掌握帮扶户的养殖情况,李倩几乎每月都要到各个贫困户家里跑一遍。一些贫困户住所偏远,求医不便,遇到难题就打电话咨询,她的手机也成了联系贫困户的“热线”。近年来,她先后为贫困残疾人开展养殖技术培训200余人(次)。
“能为乡亲们做一些事,我觉得很值。我要努力创业,争取将鸿发养殖场做大做强,带动更多群众脱贫致富,过上幸福日子。”如今的李倩,在经历了生活和创业的酸甜苦辣后,思想上变得更加成熟上进,群众也更加信赖。
2020年,在村(社区)“两委”班子换届中,李倩先后当选为两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成为了两亭村全面振兴的“掌舵人”。我们相信,在她的带领下,今后两亭村的群众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两亭村一定会建设成为宜居、美丽、和谐、富裕的美丽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