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2日 星期五

字号:
|
收藏
|
背景颜色:淡绿色淡黄色白色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农村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关于落实《“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

农播【2022】8号

发布时间:2022-03-14 09:01来源:中央农广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农垦、广东农垦及大连、青岛计划单列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发展规划》)部署要求,充分发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作用,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各类人才队伍,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现结合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民体育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高度重视,深刻领会《发展规划》的内涵要义
  (一)《发展规划》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确立了行动指南。农业农村人才是强农兴农的根本。加强新时代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是促进农业全面升级的现实需要,是推动农村全面进步的客观要求,是实现农民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意义十分重大。《发展规划》全面分析了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和成效、机遇和挑战,系统谋划了新时期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思路、目标任务、重点举措,为加快“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
  (二)《发展规划》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指明了目标方向。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教育培训是基础。随着城乡加速融合、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重要性愈加凸显、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农民学习需求日趋多元,急需教育培训工作适应新变化、满足新要求。国务院《“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明确,建立短期培训、职业培训和学历教育衔接贯通的农民教育培训制度,促进农民终身学习。《发展规划》紧密结合乡村产业和社会事业发展,围绕培育主体人才、支撑人才和管理服务人才,分类提出目标任务、对象规模、主要内容、措施路径等内容,明确健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农民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实践锻炼等多措并举的培养开发机制,强化示范带动,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精准性,对推动“十四五”农民教育培训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发展规划》为农广校体系发挥主体作用提供了政策保障。中共农业农村部党组《关于促进部属事业单位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部属事业单位是农业农村部机构职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机关履职提供支撑保障和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重要职责。农广校作为农民教育培训专门机构,是农民教育培训的主体力量、三农政策宣传的重要窗口、农村农民服务的有效渠道,在培养高素质农民和知农爱农实用人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明确提出,充分发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培训机构作用,加强对高素质农民、能工巧匠等本土人才培养。《发展规划》强调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强化农广校等公益性农民教育培训机构主体功能,充分发挥农广校等机构功能,采取“田间学校”“送教下乡”等形式开展教育培训,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为农广校承担各级各类教育培训任务,提升组织服务水平,发挥实践育人作用提供了更大的政策空间。
  二、积极作为,全方位高质量推进农民教育培训发展
  (一)强化体系办学,形成人才培养合力。发挥以中央农广校为龙头的四级建制和五级办学体系优势,省级农广校侧重区域指导,市级农广校抓好落实督导,县级农广校及乡村教学点聚焦一线办学,促进体系上下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高度重视农民田间学校的五级办学终端和基本单元地位,着力发挥其贴近一线、直面学员的关键作用。坚持联合办学,加强与组织、教育、人社等部门沟通,共商共建共同推进教育培训。广泛汇聚涉农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农业龙头企业以及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等多方力量,加快形成社会资源有效参与的教育培训大格局。
  (二)抓实关键环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效果。强化师资队伍培训,建好用好农民教育培训师资库,建设一批全国共享师资队伍。优化教材建设布局,健全完善教材建管用评服机制,开发一批满足农业农村人才培养需求的精品经典教材。选好用好农民田间学校,强化实操实训和示范带动功能,优选推出一批全国共享农民田间学校。强化教育培训标准化建设,规范组织管理,建立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打造各具特色的教育培训品牌。加强培育前需求摸底,开展培育后跟踪指导、金融保险、税收信贷、电商服务等延伸服务。加强与学员的紧密联系,搭建交流展示平台,指导举办有关竞赛,促进产业协会或联盟健康发展。
  (三)发展远程教育,促进人才培养线上线下结合。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把提高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水平作为重要内容,开发优质在线学习资源,优化在线管理服务,促进线上线下教育培训有效融合、互为补充。强化云上智农App建设和推广应用,促进科研专家、农技人员与学员交流互动,为学员提供信贷直通车等在线服务。持续开展全国农民手机应用培训,让手机成为新农具,不断提升农民数字素养和应用技能。推进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和社交平台、短视频等新媒体深度融合,推动内容互通、手段互促、形式互补,助力农业农村人才培养。
  (四)深化合署合力,推进人才培养智育体育融合。促进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民体育工作有效融合,优化课程体系,将科学健身技能、体育指导管理、乡村体育治理等内容纳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和高素质农民培育。利用互联网、全媒体等现代信息化手段,开发一批农民体育健身教学资源,强化健身知识普及。配合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打造农耕农趣农味体育健身活动和文体赛事,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培育文明乡风。推进农民教育培训各类基地与农民体育健身活动示范基地资源要素互通共用,提升农民体育工作管理水平。
  三、发挥优势,全力投入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主战场
  (一)主动承担主体人才队伍培养。聚焦农广校主责主业,充分发挥农民教育培训主渠道作用,推动教学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快培养农业农村领域主体人才。培养产业带头人。积极承担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重点培养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等高素质农民,以提升生产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为目标,开展系统性教育培训,为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提供人才支撑。培养基层组织负责人。聚焦乡村治理从业人员,主动承接农村基层干部学历提升任务和乡村振兴主题培训计划,以提升治村兴村能力和产业发展能力为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能力教育培训,为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强化主体人才培养跟踪指导服务。跟踪学员后续产业发展情况,主动提供政策信息、技术指导、平台交流、在线服务等配套支持,开展职业技能鉴定,举办面向农民的发展论坛和技能大赛、创意大赛、创业大赛等活动,服务主体人才队伍全面发展。
  (二)努力推进支撑人才队伍培养。发挥农广校农村农民服务有效渠道的作用,建立联结农民和市场的桥梁纽带,促进支撑人才队伍更好地服务乡村全面振兴。对接科研机构。联合科研机构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的试验示范和成果转化,帮助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农业科技人员,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对接社会化服务。摸清农民多样化生产需求,帮助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带头人有效对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广大农民,提供农资供应、代耕代种、统防统治、驾驶维修、信息咨询、代储代销等生产性服务,促进服务组织带头人队伍加快发展。对接市场主体。发挥市场主体贴近产业、贴近农民的优势,联合农业企业、农业园区、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建设农民田间学校和实训基地。帮助广大农户通过务工就业、合作经营、产销对接等形式,与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建立新型利益联结机制。对接创业服务。通过集中授课、案例教学、现场指导、创业孵化等方式,帮扶一批返乡、入乡、在乡创业人员发展乡村产业,协调对接创业帮扶政策,促进农村创业带头人队伍不断发展。
  (三)积极助力管理服务人才队伍培养。发挥农广校教育培训主体职能,面向农村改革服务、农业技术推广、农民体育健身等工作,协助做好管理服务人才培养。助力农村改革服务人才培养。有条件的基层农广校积极参与农村改革服务人才轮训,围绕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和纠纷调解仲裁、宅基地管理和利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等重点内容,协助做好课程编排、组织管理等工作。助力农技推广人才培养。依托农科讲堂、云上智农App等平台载体,围绕植物保护、动物防疫、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内容,重点开发在线教学资源,有效服务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强化农民体育人才培养。不断拓展队伍建设视野,从村干部、合作社负责人、农业企业人员中选拔一批农民体育健身事业骨干,从热心乡村体育的城镇人员中发展一批农民体育积极分子,培养一批有情怀、有担当、高水平的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打造一支懂体育、爱健身、会组织的农民体育工作队伍。
  四、强化保障,切实组织实施《发展规划》落地见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高度重视,把落实《发展规划》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纳入农广校事业发展规划,融入各阶段工作布局。要充分结合本地人才工作资源条件,形成切实可行的落实举措,强化任务分解,明确职责分工,逐级压实责任,加强督导考核,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二)推进全链条服务。各地要强化有为有位意识,突出教育培训优势,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农业农村部门的重视和项目支持。要夯实培养基础,优化培养机制,推进工作提质增效。要树立大人才观,主动参与当地人才评价、激励、使用等环节工作,以扎实有效的作为不断拓展农广校工作新领域。
  (三)强化典型引领。要及时总结交流各地的创新做法和工作成效,深入挖掘先进典型,推出一批人才培养的经验模式、典型案例、模范事迹,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资源强化宣传,在全社会营造重视、关心、支持人才的有利氛围。要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有序有力推进各地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不断出人才、促发展的生动局面。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农业农村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
                                                                                                                                      2022年3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