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3日 星期六

字号:
|
收藏
|
背景颜色:淡绿色淡黄色白色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

发布时间:2015-10-28 10:20来源:

播出时间:20151028

 

关注农民四季生产,传授农民致富本领,这里是每天早上四点三十分至四点五十五分与您相约而至的致富早班车,今天为您带来的主要内容是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

 

1、主持人:听众朋友、农民朋友们,早上好!我是节目主持人杨林。欢迎您收听今天的《致富早班车》节目。今天我们要和大家讲的是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为我们作介绍的专家是山东省潍坊职业学院徐桂平教授。好,现在徐老师已经来到了我们的演播室,欢迎您徐老师!

 

专家:主持人好,听众朋友,农民朋友们,大家好!

 

2.主持人:玉米螟是玉米生产的头号“敌人”,它在我国玉米产区普遍发生,对玉米生产造成严重威胁,是限制玉米高产、稳产的主要因素之一。据多年调查和实验证明:每年因为玉米螟危害导致玉米减产在15%左右,特大发生年份可以导致玉米减产30%以上。为了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防治玉米螟的意义就变得尤为重要。那徐老师,您能给我们概括一下防治玉米螟有哪些方法吗?

 

专家:好的,防治玉米螟的措施有很多种,可以概况为四大类防治方法即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

 

3、主持人:具体都有哪些呢?

 

专家:农业防治的具体措施有:选用抗螟品种;处理玉米秸秆;设置早播诱虫田;压缩春播玉米面积,等等。

物理防治常用的是灯光诱杀。

 

化学防治常用的方法一是用颗粒剂撒在大喇叭口里,二是喷雾等。

 

生物防治可以利用白僵菌、苏云金杆菌等以菌治虫;再是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等。

 

4.主持人:在这些防治方法当中,哪种方法最好?

 

专家:防治玉米螟最好的方法就是将上述各种措施有机的结合起来,实行综合防治,至于哪种具体措施最好?套用句广告词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5.主持人:如果请徐老师给我们推荐一种更好的具体防治措施,您推荐哪一种?

 

专家:我向大家推荐利用赤眼蜂来防治玉米螟。理由是:玉米生长后期由于植株比较高大,叶片茂密。人工打药极难操作,加之气温较高、田间通风不好、打药人员很容易造成农药中毒。而赤眼蜂,就是我们专门请来对付这玉米螟的“特种部队”。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不仅可以控制玉米螟的为害,减少虫害造成的产量损失,提高农产品品质,同时可降低化学农药的用量,减少人畜中毒事件的发生。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省工省力,成本低,防治效果好,具有其它防螟措施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对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

 

6.主持人:当前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生物防治由于其安全性,也越来越受到欢迎。那下面就请您具体描述一下赤眼蜂长得什么模样?

 

专家:赤眼蜂,顾名思义就是红眼睛的蜂,因为它们长着一对大大的红眼睛,因此而得名。赤眼蜂是一种很微小的昆虫,体长仅有0.3——1毫米,肉眼几乎难以分辨。在显微镜下放大几十倍才能看清楚它们的像貌,赤眼蜂外型十分美丽,翅膀闪着蓝紫色的荧光,体色黄色或黄褐色,头部黑褐色,红色的复眼尤为醒目。赤眼蜂到底有多小,做个比较就能看出来了,圆珠笔的笔尖都比它们大许多倍,细细的针尖也比它们的身体粗的多。我曾经感叹道:眼不在赤褐,皮不在黑白,腰不在粗细,个不在高矮,价值的体现,看是益是害。

 

7.主持人那么赤眼蜂价值的体现体现在哪儿?

 

专家:赤眼蜂属膜翅目细腰亚目赤眼蜂科赤眼蜂属 ,约有40种之多,常见的有玉米螟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螟黄赤眼蜂、拟澳洲赤眼蜂、广赤眼蜂、稻螟赤眼蜂等二十多种。现在已经商品化应用于防治玉米螟的赤眼蜂主要是松毛虫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这两种,尤其是松毛虫赤眼蜂,是人工释放赤眼蜂寄生玉米螟最高的峰种。堪称生物防治领域的尖兵。

 

8.主持人听到这里也许有的农民朋友要问了,种植户用化学农药都治不了的玉米螟,用这些针尖大的小蜂就能把它降服吗?

 

专家:赤眼蜂是一种寄生蜂,是玉米螟的天敌。它被释放到田间以后,就开始主动寻找寄主,也就是玉米螟的卵,然后将自己的卵产到玉米螟卵内,赤眼蜂的卵就吸取玉米螟卵内营养物质供其发育成长,被寄生的玉米螟卵不能正常发育为玉米螟幼虫,反而成了赤眼蜂的“育儿室”。这就是赤眼蜂的高明之处,利用借壳产子的方法,不但把自己的孩子给养大了,而且把敌人给消灭了,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大约12天后,赤眼蜂的卵在玉米螟卵内经过卵、幼虫、预蛹、蛹及成虫等五个阶段,最后咬破玉米螟卵壳飞出,,又去寻找新的玉米螟卵。赤眼蜂就是这样在田间循环往复、不断繁殖后代的过程中,将大量玉米螟消灭在卵的阶段,从而控制了玉米螟的危害。有这些小家伙来帮忙消灭玉米内隐藏的害虫,这丰收就有希望了。

 

9.主持人真可以说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啊。虽然这玉米螟个头大,可是碰到了比它们小上百倍的赤眼蜂,就得乖乖地束手就擒了。那么赤眼蜂有哪些生活规律呢?了解这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进行防治。

 

专家:赤眼蜂成虫寿命2025℃时47天,30℃以上时12天。雌蜂平均产卵42粒,在害虫卵内产卵,幼虫孵化后取食卵液,杀死寄主卵,712天繁殖一代。雌蜂产卵2528℃,相对湿度6090%为宜。20℃以下以爬行为主,活动范围变小,水平扩散半径减小,25℃以上时,赤眼蜂水平扩散半径可达10米。放蜂14天内降大雨,对寄生效果有不良影响。它的触角上的嗅觉器观寻找寄主。先用触角点触寄主,徘徊片刻爬到其上,用腹部末端的产卵器向寄主体内探钻,把卵产在其中。

 

10.主持人:认识了赤眼蜂之后,下面我们再来谈一谈,在实际生产中,如何使用赤眼蜂来防治玉米螟。想要让赤眼蜂为我们服务,首先是要保证田间有足够数量的赤眼蜂。可是随便一个县都有数以万亩计的玉米地,这么大的种植面积这要是防治起来,能有那么多数量的赤眼蜂吗?

 

专家:要解决这一问题。靠自然界的赤眼蜂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对赤眼蜂进行工厂化、规模化的人工繁殖。现阶段,我国北方地区工厂化繁殖赤眼蜂所采用的办法是,收集、挑选野生赤眼蜂,再使用寄主卵进行繁殖。一般采用柞蚕或麦蛾的卵作为寄主,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赤眼蜂繁殖一代大约只要半个月左右的时间,这就比较容易在短时间内繁殖大量的赤眼蜂。

 

11.主持人解决了赤眼蜂数量问题,下面的问题接踵而至,这赤眼蜂这么小,又是活的动物,如何才能储存、运输以及田间释放它们呢?

 

专家:在生产中,并不是直接使用赤眼蜂成虫,而是使用快要孵化、出蜂的赤眼蜂寄生卵,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对赤眼蜂寄生卵进行调控,使它们在适当的时期达到即将出蜂的标准。而后再这些卵粘在卡片上进行出售。这样一来就大大方便了赤眼蜂的储存、运输以及使用。您看,这一张张小卡片上灰褐色的小颗粒就是被赤眼蜂寄生的麦蛾卵。在这一张卡片上,就有多达1000头的赤眼蜂。

 

12. 主持人:什么时候释放赤眼蜂才是最佳日期呢?

 

专家:赤眼蜂的一生非常短暂,只有15天左右。赤眼蜂出壳后,只能存活34天,这34天对于它们来说非常宝贵,因为它们肩负着消灭玉米螟、繁衍后代的重任。为了让赤眼蜂更好的消灭害虫,就得准确掌握放蜂的日期。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根据当地植保部门的监测预报,制订出相应放蜂计划。

 

确定释放赤眼蜂最佳时期,做好虫情预报是关键。应根据当地越冬代幼虫的羽化进度,根据虫情调查情况,做出放蜂计划,保证蜂卵相遇。成虫产卵初期是赤眼蜂防治的最佳时期。准确地掌握越冬代玉米螟生长发育进度,及时发布玉米螟有关信息,并根据各地的不同气候条件,结合当前的气象预报资料,确定各地的最佳防治时间。

 

释放时间的确定:在越冬代玉米螟化蛹率达20%时,后推10天为第一次释放赤眼蜂时期。例如在黄淮海平原,第一代玉米螟第1次放蜂在5月底,第二次在6月初,间隔5天。第二代玉米螟放蜂时间在6月底或7月上旬。第三代玉米螟可以放一次或者不放蜂。再如北京市常年一代玉米螟卵盛期在6月中旬,二代玉米螟在7月下旬至8月初,三代玉米螟在8月下旬,具体放蜂时间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13. 主持人:有了具体的放蜂日期,那么放蜂数量呢?

 

专家: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放蜂数量是:应用松毛虫赤眼蜂每公顷释放225万一30万头,而玉米螟赤眼蜂则每公顷释放75万一12万头。一般每代玉米螟的卵期放蜂2次,例如每亩释放松毛虫赤眼蜂1.5万头,第一次放蜂0.7万头,第二次放蜂0.8万头。对于玉米螟三代区来说,约每年每亩放蜂4万头.

 

14. 主持人:为什么每代玉米螟的卵期放蜂2次,一次放蜂不是简单省事吗

 

专家:赤眼蜂从产了卵到卵出来 大概要十天的时间,成虫羽化出来以后 一般只能存活34天的时间。这样我们第一次放的蜂在地里面,只能管34天的时间。但是它的后代还不能够对田间害虫进行进一步的防治,所以我们需要第二次再放一次蜂。我们两次放蜂 一般第一次和第二次间隔35天的时间,再放第二次蜂就可以了。这样通过两次放蜂,就可以把这10天的时间全部覆盖,然后田间可以利用自然的这种卵,自然繁殖赤眼蜂 进一步防治害虫。

 

15. 主持人:如何在玉米地里挂赤眼蜂蜂卡?

 

专家:由于赤眼蜂它的个体非常小,在田间扩散的难度要大一些,最远只能飞行1015米的距离,所以得隔一段距离放一张蜂卡,这样分散兵力,多点作战,赤眼蜂才能消灭更多的玉米螟害虫。

将赤眼蜂卡均匀布置在玉米田中。选一棵玉米植株中部叶片,将叶片中间撕开一半,向下卷成筒状,然后用曲别针或线针别在圆筒内既可。或者说将蜂卡固定在叶片的背面,做到防晒、挡雨。

 

16. 主持人:那一亩地里应挂多少张赤眼蜂蜂卡?

 

专家:一亩地挂多少张蜂卡,需根据一张蜂卡有多少头赤眼蜂去计算。因为松毛虫赤眼蜂卡与玉米螟赤眼蜂卡用的寄主材料不同。例如松毛虫赤眼蜂卡每张蜂卡有1000头,那么每亩地第一次挂7张,第二次挂8.这样基本上是810米的距离挂一个卡就可以了。

 

17. 主持人:在一天当中,什么时间放蜂最合适呢?

 

专家:一般在下午稍微晚点时候挂卡。当然上午也可以,总之尽可能避开中午,因为蜂卡不能让阳光直射;同时,要注意天气情况,下雨的时候是不能挂卡的,因为下雨会淋湿我们的蜂卡,把上面的赤眼蜂冲刷掉。下雨时应将蜂卡放在阴凉通风处,待雨停后及时放蜂。

 

18.主持人:在放蜂的时候还要注意哪些问题?

 

专家:1蜂卡不能与农药、化肥等有刺激性物质混放;

 

2)放蜂前5天内玉米田不要喷洒农药尤其是喷杀虫剂;

 

3)不要把蜂卡放置在玉米心叶和叶鞘上;

 

4)赤眼蜂的活动和扩散能力受风的影响较大,因此在放蜂时既要布点均匀,又要在上风头适当增加放蜂点的放蜂量。

 

19.主持人: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优势在哪儿?

 

专家:长期大面积释放赤眼蜂防治害虫,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使一些天敌昆虫免受化学农药的杀伤,不仅可使赤眼蜂在田间建立起优势种群,也可以使其他自然天敌昆虫的种群得到恢复和发展,抑制害虫的发生和危害,提高对害虫的控制水平,保持自然界昆虫的生态平衡,同时也保护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根据十几年来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实践经验,以及持续放蜂治螟的效果证明,凡是长期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地区,由于螟虫数量逐年下降而螟害减轻,化学农药的残留得到控制,生态平衡得到恢复,保证了玉米生产高产优质。

 

20.主持人:防治玉米螟,松毛虫赤眼蜂与玉米螟赤眼蜂哪种效果好?

 

专家:玉米螟赤眼蜂对玉米螟卵的寄生能力和防治效果远远高于松毛虫赤眼蜂,应用松毛虫赤眼蜂每公顷释放225万一30万头,防效达60%一70%,而玉米螟赤眼蜂则每公顷释放75万一12万头,防效即可高达90%,尽管如此,但由于玉米螟赤眼蜂只能用米蛾卵繁殖,远不如用柞蚕卵和人工卵繁殖松毛虫赤眼蜂那样效率高、成本低,应用松毛虫赤跟蜂防治一、二代螟,它虽不能在玉米田长期定居,但能在放蜂阶段建立暂时的种群优势,在自然玉米螟赤眼蜂种群上升前起到控制前期螟卵的作用,较好地解决了前期大量释放和后期保护利用的问题。因此,我国大部分地区仍应用大量释放松毛虫赤眼蜂来控制玉米螟的为害。而且取而且取得了很好的防治效果。

 

21.主持人: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这么好,是不是要投入很高的成本?投入以后能产生多少效益? 

 

专家: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对种植者来说投入很低。据估计,应用赤眼蜂投入约1.2/亩,每亩可挽回粮食损失大约35公斤左右,投入产出比达到1:20多。

 

据统计1996-2004年,仅吉林省放蜂治螟面积就达到4200多万亩,平均防治效果达到65%,共挽回玉米损失14.7亿公斤,农民挽回损失近12亿元人民币,可见,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2.主持人:农民朋友到哪里购买赤眼蜂呢?

 

专家:虽然放蜂防螟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但赤眼蜂作为生物产品比较特殊,赤眼蜂的生产必须是有计划的进行订单生产,如果生产过多而不能被释放,厂家就会造成严重的损失,同时赤眼蜂虽然已是一种商品,但因其是一种活的生物,储存、运输及释放等技术要求也比施用化学农药要严格得多。因此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目前是实行专业化统防统治。不实行统防统治,没有政府行为,生物防螟搞不了,也搞不好。吉林省在这方面做出了典范,自2002年以来一直坚持推广《生物防螟技术推广计划项目》,不但为生产优质玉米开创了新路,特别是实现政府对农民的间接补助、减轻农民负担进行了成功的尝试,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为今后实施和利用“绿箱政策”,降低玉米生产成本、农民增收和玉米经济的发展探索出了一套成功的经验。

 

23.主持人:最后,请您谈谈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发展前景?

 

专家:赤眼蜂是目前农业生产上应用面积最大、应用范围最广的一种寄生性天敌昆虫。根据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实践经验,凡是长期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地区,由于玉米螟数量逐年下降,虫害减轻,化学农药的残留得到控制,生态平衡得到控制,从而保证了玉米生产的高产优质。可见,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这小小的赤眼蜂为保护玉米产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农业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得力助手。因此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4.主持人:通过徐老师今天的讲解,我也学会了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这一技术,我把它概括的总结为:无毒无害无污染,省工省力价低廉,放蜂时期掌握好,以虫治虫夺增产。

 

专家:听众朋友、农民朋友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