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现在随着人民对于饮食健康的日益重视,食用菌这种营养价值高的食品慢慢收到了人们的重视。在现在常见的食用菌的品种中,黑木耳和银耳因为被之前就被人们所熟知了解,变得日益流行。黑木耳表面光滑,蛋白质含量丰富;银耳可以补脾开胃,又能益气清肠、滋阴润肺。那么这两种食用菌的种植方法是什么呢,在栽培时又有什么要注意的事项呢?今天的节目就给您带来一个详细的介绍。
1.主持人:听众朋友们,农民朋友们大家好,黑木耳和银耳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食用菌品种,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但是对于它们的种植技术,相信很多农民朋友们还不是很了解,今天我们就有幸请到了我国食用菌协会副主任徐泽群老师为我们在黑木耳和银耳的栽培方面做出一些指导,徐老师,您给听众朋友们打个招呼吧。
专家:听众朋友们好,农民朋友们好。
2.主持人:徐老师,我们先来说说这个黑木耳,它的营养价值究竟怎么样呢?
专家:黑木耳是我国人民喜爱的传统食药用菌,含有相当于肉类的蛋白质,人体对它的吸收率较高,这是一般米、面、蔬菜类食品不能与之相比的。黑木耳中的灰分比一般肉类、米、面、蔬菜高6~10倍,它可以降低人的血液凝块,防止心脏冠状动脉疾病。另外,黑木耳的胶质有较强的吸附力,能清肠润肺,是纺织和煤矿工人的重要保健食品,并且由于他含有多糖类物质,对动物的癌细胞也有抑制作用。
3.主持人:原来黑木耳的营养价值这么丰富。徐老师,在我们准备栽培黑木耳的时候,要怎么样选择黑木耳的生长温度与栽培季节呢?
专家:黑木耳是中温品种,菌丝生长适温20~25℃,出耳适温20-22℃,生产季节的安排应以黑木耳的适温特性为依据。以北京地区为例,2月中旬至3月上旬生产菌袋,经50天发菌,5月挂袋出耳,室外温度夜间10℃左右,白天20-25℃,6月为出耳旺季。
4.主持人:在选择好了栽培时间之后,另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配置黑木耳代料栽培的原料,徐老师,黑木耳代料栽培的配方是什么呢?
专家:代料栽培的配方有很多种,这里我简单地说一下最常见的三种。
第一种是木屑70%,玉米芯10%,麸皮10%,豆粕6%,糖1%,石膏3%。
第二种是粉碎成颗粒的玉米芯50%,木屑30%,玉米面10%,豆粕8%,糖1%,石膏1%。
第三种是棉籽壳90%,麸皮8%,糖1%,石膏1%。
配制时先将原料拌匀,调含水量60%,手用力握料,指间有水渍而不下滴。装17厘米×33厘米×0.05㎜的耐高温塑料袋,每袋装湿料约1.2kg,常压灭菌温度 100℃,保持10~12小时。高压灭菌温度 120℃,保持2小时。
5.主持人:徐老师,在配置好栽培料对食用菌进行栽培的时候,最开始都要有一个接种与发菌的阶段,那这个黑木耳是如何进行接种与发菌的呢?
专家:菌种一般都是去专业公司购买。在料袋温度冷却到28℃以下接种,1瓶菌种接种25~30袋。接种的菌袋移到黑暗房间发菌,前10天室温控制在22~25℃,以后室温保持在20℃左右。每天通风2~3次,每次5~8分钟,培养室空气湿度控制在55~65%。
6.主持人:黑木耳进行好接种与发菌后,接下来就是它的出耳阶段。徐老师,这个黑木耳在出耳的时候,是怎么进行出耳的呢?
专家:中国北方大多采用地沟排袋出耳方式,这种方式简单,省工、省料,温湿度、阳光可人为调节。沟宽2米,深0.5米,盖草帘,通风良好,光照“三阳七阴”。此外,还有树荫下平地排袋出耳、吊袋出耳等方式。
7.主持人:徐老师,我们都知道这个出耳阶段对于黑木耳来说十分重要。在出耳过程中,有一个环节是对菌袋进行划口出耳,这个划口出耳具体是怎么操作的呢?
专家:发菌50天后,菌丝长到袋底就可以划口出耳。实践表明,菌袋增穴划口以“V”形口最好。一是口形小,减少水分散失;二是口形上大下小,上方的薄膜一经划破即翘起,有利通气;三是“V”口正好让水分保留一小点于下方尖口,有利于穴口保湿出耳;四是原基形成时,划口两条斜角连接,一个杏核大小的原基顶起穴口的塑料膜,自然向上翘起,耳片封住穴口,水浇不进袋口,形成菌袋"内干长菌丝,外湿长子实体"的良好出耳条件;五是穴口小,耳芽集中,出耳成形美观。在划口的时候要注意以下事项:
(1)划口长短:划口角度为45~55度,长度2~2.5厘米。划口不能过长,否则培养基裸露面积大,外界水分易渗入袋内,导致染菌。划口也不能过短,否则穴口小,原基发育受抑制,产量降低。
(2)划口深度:划口过浅,耳基未深入基料,子实体朵小,一碰就掉,长耳慢;划口过深,原基形成晚,耳根粗。划口适宜深度为0.5厘米左右,最多不超过0.8厘米。在正常温湿度条件下,一般7天形成原基。
(3)划口数量:17厘米×33厘米短袋,立式排放栽培,划3层口,每层4个划口,每袋12个划口,上下错开排列。12厘米×50厘米长袋,立式斜靠栽培,每袋划12~15个口。
8.主持人:欢迎回来,今天我们为大家介绍的是“黑木耳和银耳的栽培技术”为我们作介绍的专家是我国食用菌协会副主任徐泽群老师,徐老师刚才给我们介绍了栽培前准备、栽培料的配置、接种、发菌和木耳出耳这几个阶段的注意事项,接下来我们接续听徐老师介绍。
徐老师,除了这个划口出耳之外,在黑木耳出耳阶段,在管理上还有哪些要点呢?
专家:菌袋划口后菌丝由营养阶段转入生殖阶段,在适宜的温度、湿度条件下,7天左右形成耳基,15天左右耳基发育成耳芽。为了促进耳基迅速形成,要掌握这么4点:
第一是集中复壮,由于菌袋从室内搬到野外,又经划口工序,菌丝受到一定挫伤。为使其迅速恢复,划口后必须采取集中培养复壮。把菌袋密排在排袋架上,罩紧薄膜,让菌袋在小气候内恢复5~7天,使穴口菌丝尽快复壮。如果划口后直接把菌袋散排在各畦床上,穴口菌丝容易干燥,喷水又易腐烂。
第二是干湿交替,在耳基形成期,湿度小会有“旱”死耳芽的可能;湿度大,又有“涝死”耳芽的危险。实践表明,在温度18~24℃时,适宜的湿度是80~85%,即观察耳芽湿润不干巴便可。在耳片发育阶段,如果让耳片长期处于吸水澎胀的饱和状态,菌丝输送营养受到耳片“吸收力差”的影响,会生长缓慢,使耳片发育期延长。湿度宁偏低,不偏高。喷水必通风,避免高温高湿烂耳。
9.主持人:一个是要集中复壮,一个是要做到干湿交替,那另外两点是什么呢?
专家:另外两点一个是温度调控,黑木耳发育最佳温度为20~25℃,出耳率高、朵形大。若低于15℃,白天将覆盖物适度拉起,提升膜内温度,夜间覆盖保温。出现25℃以上高温时采取空间喷雾、地上洒水及空中挂湿草帘等降低温度。实践证明,气温超过25℃管理难度增大,气温达30℃时若通风不良,2~3天耳芽就会被霉菌感染而“全军覆没”。所以,进行大面积黑木耳袋栽,充分利用春、秋适温季节十分重要。规律是:温度高,生长快,成熟早,总产低;温度低,生长慢,成熟慢,总产高。
还有一个是光照刺激,黑木耳菌丝见光易现原基,因此排袋后荫棚要有散射光射入,促使原基迅速形成,并逐步分化。在耳片发育阶段,需要有一定的直射光,以促进耳片的蒸腾作用,使耳片变得肥厚,色泽黑,品质好。据试验,光照强度400勒克斯,黑木耳浅黄色;1000勒克斯以上为黑色,出耳环境要求“三分阳,七分阴”。
10.主持人:徐老师,之前我们说了这么多的注意事项就是为了确保黑木耳的栽培成功,那在黑木耳栽培成功之后,黑木耳是如何进行采耳与转潮的呢?
专家:具体操作是在耳片充分展开、长度5-6厘米时,用刀片沿袋面整朵割下。采收第一潮耳后,要进行转潮管理,具体有以下三点注意事项:
(1)清除耳根:耳根如果除不干净,气温高时出现霉烂,无法再生新耳。
(2)停水养菌:采耳后的菌袋要停止喷水4~5天,同时加强通风,并把遮盖物拉稀,增加光照度,使采耳的穴口收水干缩。此时温度掌握在24~26℃,袋内菌丝由生殖生长转回营养生长,促进菌丝复壮,为第二潮耳提供条件。
(3)重划穴口:经过7~10天的养菌,必须在菌袋上重新划口,露基促耳,管理同第一潮耳。一般能采耳3~4潮,头潮耳质优,2潮次之,3~4潮较差。
11.主持人:徐老师,说完了黑木耳之后,我们今天再来说说这个银耳。徐老师,在介绍银耳的栽培技术之前,您先给我们说说这个银耳的营养价值吧。
专家:银耳又称作白木耳、雪耳、银耳子等,属于真菌类银耳科银耳属,是门担子菌门真菌银耳的子实体,有“菌中之冠”的美称。银耳子实体为纯白至乳白色,直径5~10厘米,柔软洁白,半透明,富有弹性。味甘、淡、性平、无毒,既有补脾开胃的功效,又有益气清肠、滋阴润肺的作用。既能增强人体免疫力,又可增强肿瘤患者对放、化疗的耐受力。银耳富有天然植物性胶质,外加其具有滋阴的作用,是可以长期服用的良好润肤食品。
12.主持人:看来这个银耳的营养价值还真是不低,难怪很多人都喜欢食用。徐老师,介绍了银耳的营养价值后,我们来说说银耳的栽培技术,这个银耳的母种是怎么制作的呢?
专家:制备母种时,挑取米粒大的纯银耳菌丝,转接于试管斜面上,24℃培养6~8天,待菌落长至黄豆大小时,在距银耳菌落2cm处,接入一小块“耳友菌”丝,培养7天左右形成白毛团覆盖银耳菌落,12~15天在白毛团上产生红黄色水珠,母种制备成功。
生产上用的银耳菌种是双菌培养物,两种菌需要平衡。如先接入“耳友菌”丝,则其很快覆盖斜面,后接的银耳菌丝就不易生长;若同时接入“耳友菌”丝和银耳菌丝,也会出现银耳菌丝少、“耳友菌”丝多的缺陷。因此,制备银耳母种时一定要注意接种的先后,并控制两菌的比例。此外,多次转接双菌培养物容易使银耳菌丝弱化,“耳友菌”丝优势生长而失去平衡,致使银耳栽培失败。
13.主持人:欢迎回来,今天我们为大家介绍的是“黑木耳和银耳的栽培技术”为我们作介绍的专家是我国食用菌协会副主任徐泽群老师,徐老师刚才给我们详细地介绍了黑木耳的栽培技术,顺便也介绍了银耳的营养价值和母种制作,接下来我们接续听徐老师介绍。
徐老师,听您上面的介绍,这个银耳母种的制作还是比较复杂,我们农民朋友们要多加注意了。徐老师,在制作好了母种之后,原种和栽培种都是如何配比的呢?
专家:1支双菌斜面母种转接1瓶原种,培养满瓶后,合格的原种银耳菌丝丰满、“耳友菌”丝粗壮有力。在瓶内搅拌均匀后,培养3~5天,使搅断的银耳菌丝恢复生长,然后1瓶原种转接50~60瓶栽培种。
14.主持人:徐老师,今天我们说的这个银耳是食用菌,既然是食用菌,就离不开栽培原料与配方,那银耳的栽培原料与配方都是什么呢?
专家:银耳的栽培原料广泛,取材容易。棉籽壳是好原料,产率比木屑高20~30%。玉米芯、甘蔗渣、花生壳等,晒干粉碎均可用。常用配方有这么三个:
(1)木屑75%,麸皮23%,尿素0.5%,石灰0.5%,硫酸镁0.5%,过磷酸钙0.5%。
(2)棉籽壳75%,麸皮24%,石灰0.5%,过磷酸钙0.5%。
(3)甘蔗渣30%,棉籽壳20%,木屑30%,麸皮19%,过磷酸钙0.5%,尿素0.5%。
选定配方后,混合主料与辅料,含水量55%~65%,搅拌均匀。
15.主持人:徐老师,那在我们配置好了栽培料之后,是要如何制备装料袋呢?
专家:首先是时间选择,银耳属中温型真菌,出耳期在20~26℃生长最好,春、秋两季为最佳栽培期。
在具体操作上,第一步是装袋,栽培袋选用耐高温聚乙烯筒膜,扁宽12cm,长50cm, 膜厚0.05㎜,1kg筒料裁230个袋。采用装袋机1小时装400袋。要求装实,绑扎袋口。用打口器在料袋上打4个接种穴,穴口直径1.2cm,深1.5cm,擦去袋面木屑,用3.3×3.3cm的纸胶带贴封穴口。第二步是灭菌,农户一般采用常压灭菌。灭菌要求:一是料袋进灶码袋要有空隙,以使蒸汽流通;二是旺火猛攻,4小时内达到100℃,保持14~16小时,以杀死料内杂菌。
16.主持人:徐老师,前面说了这么多栽培银耳的准备工作,在栽培阶段,银耳是如何进行接种与发菌的呢?
专家:首先说接种,料袋温度降到30℃以下方可接种。在接种室,挖去菌种表层老化菌丝,将银耳菌丝与“耳友菌”丝搅拌均匀。用接种器提取蚕豆大小的菌种,揭开胶布迅速接入穴内,顺手贴封好胶布,防止杂菌侵入。菌种要比胶布凹1~2毫米形成空隙,有利于原基形成。每瓶栽培种接30个料袋。
发菌与出耳可同用一室,也可以在庭院内搭建棚室。为提高空间利用率,用竹木设置8层架床,层距30c米,架高2.5米,宽50厘米。室内四壁用塑料薄膜围罩,以保温保湿。银耳子实体的分化、发育需要一定的散射光,在50~600Lx的光照条件下,银耳的生长发育正常。
发菌室温度25℃较适。7天后菌丝生长蔓延,进行翻堆检查,检出杂菌污染袋。室内空气相对湿度为70%以下,在保持室温的前提下,每天通风1~2次打开门窗通风换气,每次30分钟,若气温不低于25℃,可延长时间以降温并使空气新鲜。
发菌10天后,接种口菌丝长到直径10厘米,菌圈形成连接,要把胶带掀起孔隙,让氧气透进料内,以加快菌丝生长。发菌期一般14~18天即可见接种穴逐渐突起白色菌丝团,俗称“白毛团”,此时温度20~23℃为宜,相对湿度为80~85%。
17.主持人:徐老师,我们知道对于任何食用菌来说,出耳期都是至关重要。那针对与银耳这个品种,它的出耳期要如何管理呢?
专家:随着菌丝生理成熟,白毛团上出现浅黄色水珠(菌丝新陈代谢的分泌物),此时将温度调到25℃,使黄水收缩。接种后18天后,穴内逐渐出现白色碎米状的幼耳,把胶带去掉并在菌袋上覆盖报纸,喷水于纸上,保持湿润。管理要点如下:
(1)扩穴增氧:用刀片沿着出耳穴口边缘割去薄膜1厘米左右,扩大穴口增加袋内的氧气。幼耳出现后要加大通风量,切忌高温。
(2)喷水保湿:每天喷水1~2次于报纸上,保持报纸湿润,当子实体长到3厘米时,为避免烂耳,应把覆盖的报纸取下,放在阳光下曝晒一天,再收回使用。每隔3~5天进行一次,每次取下报纸12小时,让子实体接触氧气,然后再覆盖,继续喷水保湿。幼耳阶段天气阴湿应少喷,多通风;子实体生长期天气晴而干燥,应多喷水少通风。
(3)停水采耳:接种后30天左右,子实体已长到12厘米左右,停止向报纸喷水,防止耳片过湿霉烂。停湿5~7天后,耳片增厚,转入采收期。
18.主持人:徐老师,最后一个问题,也是我们农民朋友最关心的收获问题,那就是银耳是如何进行采收与干制的呢?
专家:从银耳原基出现到采收一般为15~20天,从接种到头茬耳采收一般为35~40天,管理好仅需33~35天。成熟的银耳每朵直径15~20厘米,形似菊花,大如玉碗,耳片伸展,具有弹性,单朵鲜重可达150~200克。当银耳的耳片完全展干,中间没有包心时即可采摘。采收时用刀片从耳基处沿袋平割,朵大的应分割开,放在竹编上向阳曝晒至干,若遇阴雨天不能晾晒,采耳时间可适当延后。晒的时间以短为好,以保证银耳洁白。过长会导致银耳质地发黄,降低商品价值。干耳密封包装,防止受潮发霉变质。
19.主持人:好的,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节目到这里就要告一段落了,再次感谢徐老师的精彩介绍。
片尾:好,听众朋友,又到了节目结束的时候了,感谢今天专家的精彩介绍,同时也感谢听众朋友您的收听!如果对节目有什么意见或建议,需要了解节目相关资料、收听更多的节目,与我们在线交流互动,您可以登录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央广网,可以关注《乡村大讲堂》新浪微博,关注“中央农广校—乡村大讲堂”微信公众账号。同时欢迎您关注“中国新型职业农民”微信公众账号,了解更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服务内容。我们的通讯地址是: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农业部北区24号楼,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广播教育中心,邮政编码:100125,热线电话是:010-59196068转8008。欢迎您继续收听中国乡村之声的其他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