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力培肥与土壤改良配套技术
1、主持人:听众朋友、农民朋友们,晚上好!我是节目主持人关常。欢迎您收听晚间的《乡村大讲堂》节目。
随着农业生产历史的延续,耕地开发利用时间的延长,在连年性耕作的影响下,耕地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性状况都会发生变化,各项耕性指标逐年下降,加上农民朋友对保养耕地的意识比较淡薄,在生产中只用地不养地,部分区域的耕地指标已经达到极其贫乏的程度,这对生产是非常不利的。这时培肥地力和改良土壤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在2014年农业部主推的技术中,就有几项关于地力培肥与土壤改良的配套技术。在今天的节目中,我们就来逐一介绍一下。
沼渣沼液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和中微量元素,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有利于保持环境卫生,避免二次污染,减少化学肥料投入,提高农产品及水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沼渣沼液施用到果园、茶园、菜园可以减少化肥投入,改良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农产品品质,可节本增收15%~20%。沼渣沼液养鱼能减少饵料投放,减低成本,可节本增收10%~15%。因此,推广应用“猪一沼一果”、“猪一沼一茶”、“猪一沼一鱼”、“猪一沼一菜”等“沼渣沼液”综合利用技术具有广阔前景。
下面分别介绍这四种模式的技术要点。
首先要强调无论采用哪种模式,都要注意在建造猪栏、沼气池时,要按照“一建三改”建设要求设计和施工,选址要考虑方便施用沼肥。
“猪一沼一果”生态模式中,为防止水土流失,要将果园建在山坡丘陵地上,在果园四周开底宽0.8米、深0.8米的小沟,每层梯台建一横沟,平地果园要重点考虑排水防渍问题。建管道灌溉系统的应考虑与沼气池出料间连接,便于沼液灌施。定植1~2年的幼树,每株年施纯氮0.4~0.6千克,折合沼液100千克或沼渣50千克;3年左右挂果树,重点是要施好4次肥:一是基肥,每株施沼渣25~50千克,可补充复合肥250克。二是花前肥,每株施沼液50千克或沼渣25千克。三是壮果肥,每株施沼渣20千克或沼液50千克,加复合肥100克,抽槽深施。四是还阳肥,每株施沼渣25千克或沼液50千克。3~6年以上成年果树,以维护稳产为主,以春梢肥和还阳肥为重点每次每株施沼渣25千克或沼液50千克,适量补充化肥;柑橘叶面施肥,取正常产气沼气池的沼液,过滤后按1:1加清水,用喷雾器喷施。施肥原则是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氮、磷、钾配施。
“猪一沼一茶”生态模式中,一般选择在茶树地上部分停止生长后,立即施基肥,宜早不宜迟,施基肥后结合茶园深耕,有利于越冬芽的正常发育,为第二年早春多产优质鲜叶打好基础;茶园追肥一般施3次以上;根外追肥,一般一年可进行3~4次。喷施时间应在傍晚、清晨或阴天,午后不能喷施叶面肥。特别要注意叶背的喷施,因叶背的吸收能力较正面高5倍以上。施肥原则是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氮、磷、钾配施。
“猪一沼一鱼”生态模式中,一般春季清塘消毒后进行,每亩施沼渣150千克或沼液300千克,均匀撒施。每年4~6月,每周每亩施沼渣100千克或沼液200千克;7~8月,每周施沼液150千克;9~10月每周施沼渣100千克或沼液150千克。晴天8~10天施1次沼肥最好,阴雨天光合作用弱,生物活性差,需肥量少,可不施;闷热天气,雷雨来临前可不施。
另外,沼肥养鱼适用于以白花鲢为主要品种的鱼池,其他混养鱼(底层鱼)比例不超过40%;专业养殖户可采用“猪一沼一鱼”专用全自动沼气池;水体透明度大的,浮游生物数量少的鱼池可增加施肥次数,办法是每2天施1次沼液,水体透明度回到25~30厘米时,转入正常投肥。
“猪一沼一菜”生态模式中,沼渣做基肥时,每亩用沼渣I 500~3 000千克,在翻耕时撒入,也可以在移栽前采用条施或穴施。沼液做追肥时,可在早晨或傍晚淋浇和喷施蔬菜叶面。做叶面追肥时,沼液宜澄清过滤后喷施,但要注意在阳光强烈或者夏天中午不宜追施和喷施,以免灼伤蔬菜。另外还要注意,严格把握沼渣或沼液施肥数量、时间,防止烧伤作物根系,还要掌握好叶面施肥喷施的时间、方法和配比。
主持人:欢迎回来,今天我们为您介绍的主要内容是地力培肥与土壤改良的配套技术。刚刚我们介绍了“沼渣沼液”综合利用培肥技术,应该说这是一项非常成熟的实用技术了。下面我们再来说说广泛应用的绿肥种植技术。
绿肥是指用作肥料的绿色植物体,如苜蓿、满江红等。绿肥是传统的重要的有机肥料之一,种植绿肥,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和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自身调节水、肥、气、热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作物生长环境,培肥了地力,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推广应用绿肥种植技术,主要是利用秋闲田和冬闲田进行绿肥与粮食作物的轮作与间作,通过将绿肥翻压还田,使土壤地力得到维持和提高。直播绿肥每亩可产鲜草3 000~4 500千克,折合干草每亩1 000~1 500千克。据测算,翻压2 000千克鲜草,可使小麦每亩增产20~30千克,玉米每亩增产50~70千克。
先来介绍北方轮作绿肥还田技术:绿肥品种以豆科植物为主,主要有苜蓿、三叶草、豌豆、蚕豆、田菁、沙打旺、草木樨、黄豆、绿豆等,非豆科绿肥主要有玉米、油菜、向日葵等。播种前应晒种l~2天,之后用10%的食盐水进行选种,捞去上浮的秕粒、菌核和杂质后,即用清水冲洗晾干待播。绿肥种皮较硬,可用手工搓伤种皮,大量种子则用碾米机碾伤种皮,促其播后良好出苗。其次可以用开水烫种,即将种子放入开水中搅拌1分钟,迅速捞出放入凉水中,再捞出即可播种。前茬以小麦、玉米为主。一般在10厘米土壤温度≥10℃时即可播种,播种量草木樨处理后的种子每亩1.5~2.0千克,苜蓿每亩0.5~1.0千克,向日葵每亩1.7~2.0千克。播种可采用撒播、条播、机播等方式。播种深度1.0~20.0厘米。一般尿素每亩10千克左右、磷酸二铵每亩10~20千克。随着灌水次数增加,收割次数也相应增加,一般全生育期灌水3~4次。直播绿肥由于生长时间长,全生育期可收割2~3次,不同的绿肥品种其生物产量也有所不同,一般全年每亩收获1 500~2 000千克干草。收获时,用农机具进行统一收割,收割时应留茬20厘米,保证下茬生长。
接下来介绍北方间作绿肥还田技术:间作的绿肥品种以豆科植物为主,豆科绿肥具有固氮生物作用,所以可以适当减少下茬作物的氮肥用量,非豆科绿肥由于生长期较长,效益不很明显,并且由于植株高大不利于间作。目前推广较多的是玉米间作黄豆、棉花套种绿豆、油葵套种豇豆(或四季豆)等。密植条播作物播(如小麦)套种绿肥,一般以宽窄行方式进行,高秆穴播作物(如玉米)套种绿肥一般以隔行间作方式进行,或将高秆作物作为豆科作物的藤架。播种量无论是主栽作物还是间种作物,都应小于同期正播单作的播种量。间作绿肥不同于正播绿肥,间作绿肥是充分利用了主栽作物的播种空间和主栽作物收获后的时间,主栽作物收获后,间作绿肥处于苗期,由于消除了田间郁闭,浇水后绿肥大量生长,缩短了绿肥的生育时期,获得了较高的生物产量,一般一年收获1次(个别地区2次),收获时,用农机具进行统一翻压,翻压深度一般10~20厘米。要保证枝叶不外露为好,翻压时由于枝叶茂盛,可采用先镇压、后切碎、再翻压的步骤。翻压后应及时浇水,配合尿素及秸秆腐熟剂的施入,促进绿肥腐熟。
先来介绍北方绿肥油菜还田技术:油菜是喜凉作物,对热量要求不高,酸、碱、中性土壤均能种植。因此油菜具有地区上广泛分布的可能性。绿肥油菜一般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在雨量充足,也就是一次降雨在50毫米以上时立即撒播。在玉米田、谷子田、棉田等地撒播油菜籽,要因地制宜选用适宜本地栽培的优质、高产、抗病(耐病)品种,每亩撒播1~1.5千克。油菜播种后干旱无雨时,有条件的地区要进行灌水,以保证全苗。油菜压青处理方式有3种,一是在春季3月下旬翻压油菜青体做棉田春播绿肥;二是在夏季5月中下旬翻压油菜根做玉米(谷子)绿肥,三是秋季9月下旬直接翻压油菜青体做秋播绿肥。收割要力争做到“高留茬、轻割、轻放、轻捆、轻运”,不宜在田间堆放、晾晒,以防裂角落粒。注意防治以食叶性的菜青虫、菜白蝶、小菜蛾、油菜潜叶蝇等害虫。
接下来介绍南方紫云英种植技术:紫云英的播种适期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北纬33度以南的广大地域皆可种植。播种量每亩1.5~2千克,以保证每亩基本苗30万~40万棵。播种方式以稻田套播为主,水稻收割后要及时处理残茬,防止压苗损苗。冬至前后,撒施一层草木灰或牛栏粪等覆盖物御寒,确保安全过冬。晚稻收割后亩施过磷酸钙15~20千克,促进早结根瘤,幼苗早发。冬至前后,每亩施钾肥3~4千克,提高幼苗抗寒能力,减轻冻害。立春后,每亩施尿素3~5千克,以促进春发,提高鲜苗产量。播种时水稻田应保持地面湿润,出苗后不可积水。晚稻收割、残茬处理后要及时开好田内沟,要求每块田开4~5条竖沟(沟距3.5~4米),2条横沟,沟深25~30厘米,并做到沟沟相通,雨过田面不积水,以利全苗、壮苗。若发现菌核病和白粉病等,病株要立即拔除深埋,同时在发病处及周围,选用10%真灵悬浮剂、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40%多菌灵胶悬剂、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等对路杀菌剂实施封杀。若发现蚜虫、蓟马、潜叶蝇等,选用10%氯噻啉可湿性粉剂、50%烯啶虫胺粉剂、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等新型高效、低毒农药及时防治。如草害发生,选用高效除草剂防除,如高效盖草能,但气温低于10℃以下不宜用药。紫云英还田时间一般在4月中下旬,还田方式为直接翻压鲜草还田,亩翻耕量2 000~7 000千克。首次翻耕后,在水稻秧苗移栽前须将田再次翻耕、耙压、整平。紫云英腐熟时,会与水稻秧苗争夺养分,因此每亩需施用尿素10千克或施用碳酸氨铵20~25千克另加氯化钾5~7千克做基肥,以保证水稻前期迅速分蘖。
最后介绍苕子种植技术:绿肥苕子的种类主要有光叶苕子、毛叶苕子、兰花苕子等。毛叶苕子一般用于稻田复种或麦田套种,兰花苕子一般用于稻田秋播或在中耕作物行间间种。播种前要用水浸种5~6小时,涝出晾干播种,也可以将种子用碾米机轻轻地碾1遍,使种子起毛后播种,可以提高发芽率。同时用钼肥、根瘤菌拌种,并施用磷肥,促进及早结根瘤。苕子作为越冬绿肥,播期宜在8~10月。华北、西北地区秋播在8月份,淮河一带在8~9月,江南、西南地区在9~10月比较适宜。作物收获后播种的以条播为主,与前作有共生期的为撒播,套种实行点或穴播。作绿肥压青用的,每亩播种量为2. 0~5.0千克,最多不超过6.0千克,撒播每亩播种量4.0~5.0千克,穴播每亩播种量2. 0~4.0千克;留种田每亩播种量为1.5~2.5千克。施用磷肥促苕子增产,亩施15~20千克过磷酸钙做基肥效果好。越冬前和早春解冻时,分别追施草木灰或火土灰,可保证幼苗安全越冬和春后旺盛生长。苗期和春后生长太差时,可少量追施稀薄粪尿或液质氮肥。对于虫害可用乐果粉剂或1 000~1 500倍乐果乳剂喷杀防治,病害可用0. 3~0.5度石硫合剂喷雾防治,每亩喷药量75~100千克,每7~10天喷1次,连续3次。苕子盛花期是最佳收获期,可在冬前I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刈割1次,留茬高度10~15厘米,以利再生,翌年3~4月收2道草。苕子的鲜草翻压利用量一般以每亩不超过1 500~2 000千克为好,鲜草高产田可以分开施用,水稻田每亩1 500千克左右,旱地每亩1 000~1 500千克,稻田要在插秧前10天左右翻压,旱田清种苕子要在下茬作物播种前7~10天翻压。
主持人:欢迎回来,今天我们为您介绍的主要内容是地力培肥与土壤改良的配套技术。土壤酸化是指土壤pH值在原有基础上逐渐下降的现象,当土壤酸化至影响作物正常生长时就会变成酸性土壤。如何科学的改良酸化土壤呢?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
土壤酸化是土壤肥力下降的一个重要方面,土壤酸度的提高,大量营养元素的流失,造成土壤肥力下降,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据测算,我国土壤30年间pH值下降了0.5个单位,且酸化面积有不断扩大、酸化程度有不断加剧的趋势。为此,农业部专门立项研究酸化土壤改良技术模式,探索土壤酸化改良技术评价规程,制定《酸化耕地(园地)土壤改良评价技术规范》,改善我国土壤酸化的状况。酸化土壤改良技术就是通过施用石灰、钙镁磷肥、钾硅肥等碱性土壤调理剂,配合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酸化改良技术,来提高土壤pH值,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和理化性状,改善作物根系生长条件,减少土壤盐基离子淋失和活性铝的溶出,降低土壤重金属活性,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从改良效果及增产增效情况看,通过施用石灰,南方水田土壤pH值每年可提高0.2个单位,北方旱地可提高0.1个单位,水稻增产10%~15%;施用钙镁磷肥、钾硅肥等碱性土壤调理剂,平均每年土壤pH值提高0.1个单位,改善了土壤结构,农作物增产15%左右;配合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酸化土壤改良措施,土壤有机质每年提高l%,农作物增产15%~20%。
在酸化土壤改良过程中,石灰的用量,一般情况下,熟石灰粉适宜用量为每亩75~105千克,碳酸钙粉每亩适宜用量100~150千克。pH值小于5.6的酸化土壤,每亩施石灰75千克;pH值5. 5~6.0的,每亩施石灰50千克。提高土壤pH 值1个单位以下的,选用粒径大于0.425毫米的石灰质物料,提高土壤pH 值1~1.5个单位的,选用粒径0.246~0. 425毫米的石灰质物料,提高土壤pH 值l.5个单位以上的,选用粒径0.147~0. 246毫米的石灰质物料。施用时间间隔:石灰质物料每亩施用量40千克的时间间隔为1年半,每亩施用量75千克的时间间隔为2年,每亩施用量105~165千克的时间间隔为两年半。在作物收获后均匀撒在土壤表面,通过耙地、整地,使之均匀地与土壤混合。
酸化土壤改良中,硅钙肥等酸化土壤调理剂的用量是每亩50~60千克,酸化程度高的每亩适当增加10~20千克。在施用时间间隔上,一般每亩施用45千克的田块间隔1年,每亩施用55千克的间隔1.5年,每亩施用65千克的间隔2年,每亩施用100千克的间隔3年。在作物收获后均匀撒在土壤表面,通过耙地、整地,使之均匀地与土壤混合。
酸化土壤改良中,秸秆还田以每亩用150千克左右的干秸秆或500千克左右的湿秸秆,将其铡成10~15厘米长,铺撒于田中,翻压于土壤10~15厘米内,在作物收获后均匀撒在土壤表面,每亩80~100千克,机械耕翻,通过耙地、整地均匀与土壤混合后播种或插秧。
生产中要注意,施用石灰一次施用量不能太多,施用上限是每亩110千克,可采取每年少量多次施用的方式,每次以每亩施用40~50千克为宜。
酸化土壤改良技术适宜区域是长江以南稻作区,主要包括湖南、湖北、江西、浙江、福建、广西、广东、云南、贵州、四川、海南等省份;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东部;山东半岛设施蔬菜和果园种植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