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技术(二)
1、主持人:听众朋友、农民朋友们,晚上好!我是节目主持人关常。欢迎您收听晚间的《乡村大讲堂》节目。
在上一期的节目中我们给大家介绍了关于我国退化草原的现状、特征、发生原因,并且简单地介绍了两个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技术,那么生态草原修复还有什么其他好的办法呢?今天我们还是请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邵新庆教授给大家介绍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方面的技术。
2.主持人:邵老师,您好。
专家:主持人好。
3.主持人:邵老师,关于这个退化草原的生态修复技术,除了您上一期节目中提到的,还有那些办法呢?
专家:一般来说还有补播、施肥、灌溉、鼠虫害控制这四种方法。
4.主持人:那这四种办法具体都是怎么操作的呢?邵老师在这期节目里面,您就给我们牧民朋友们介绍一下吧。
专家:好的,我先来说一下这个补播。补播就是在不破坏或少破坏草原原有指标的情况下,在草原上补播一些有价值的,适应能力强的优良牧草,原则是以乡土品种为主。
我国草原面积辽阔,各地生态条件差异很大,进行草原补播时,应注意选择适宜的牧草品种。首先注意选择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品种,首选当地的乡土草种。其次要选择生产和经济效率高的草种,牧草产量高,养分含量高,适口性好。最后呢,要选择那些生态价值高的草种,水土保持能力强。具有抑制水土流失、沙尘暴和土壤盐碱化等功效。
还有就是在我国一些牧区天气干旱、气候寒冷,补播时应选择耐旱和耐寒的牧草品种,一般以选用当地野生和栽培的优良牧草为主。
5.主持人:邵老师,除了您刚才说的这个选择草种要注意的问题之外,在播种等方面还有什么要注意的技术问题吗?
专家:除了在选择草种方面,补播要注意的关键技术问题有这么几个:
首先是对牧草种子的处理,禾本科类牧草要进行清选和去芒以保证种子有较高的发芽率;豆科硬实率高的草种,可以采用擦破种皮和化学处理的方法。
其次对补播时期应选择原有植被生长发育最弱的时期进行补播,这样可以减少原有植被对补播牧草幼苗的抑制作用,由于在春、秋季牧草生长较弱,所以一般都在春、秋季补播。如新疆北疆地区草原,春季正是积雪融化时,土壤水分状况好,也是原有草原植被生长最弱时期,因此可在这个时间段进行补播。
在选择方法上,补播可采用撒播和条播两种方法。最简单的方法是人工进行撒播,面积大的草原可用马车、拖拉机或汽车装上草籽,人在上面撒播草种。条播则使用补播机进行补播。在大面积的沙漠地区,或土壤基质疏松的草原上,可采用飞机播种,但飞播时,最好把小粒豆科牧草种子制成种丸。
至于播种量,在干旱地区比湿润地区要稍多一些,以防出苗不齐。一般应比普通的播种量增加50%,常规补播时,禾草种子每公顷播量为22.5~52.5公斤,豆科牧草每公顷为15~22.5公斤。
最后一点要注意的是播种深度,应根据牧草种子大小、土壤水分、质地和气候情况来决定播种深度。土壤质地疏松可播深一些,黏重的土壤可播浅一些。一般牧草播种深度,不应超过4~5厘米。
6.主持人:您刚才说到修复技术里面还有灌溉,对退化草原来说,灌溉的作用是什么呢?
专家:我国天然草原大部分布在干旱地区,降水量少,且分布不均,冬、春季节降水量极少,雨量大都集中在7~9月间。降水的年变幅大,湿润年和干旱年相差几倍到几百倍。这些变化直接影响牧草的产量,这一特点成为草原畜牧业年际生产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统计,我国牧区无水或缺水草原面积约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1/3左右,水资源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草原的合理利用。因此,必须积极进行草原的水利建设,保证人畜饮水,并发展灌溉,改良草原。
7.主持人:那草原灌溉的方法都有哪些呢?请您简要介绍一下。
专家:首先是漫灌。也称浸灌、漓漫灌溉,就是在草原上引水漫流,短期内浸淹草原,达到灌溉的目的。漫灌的水利工程结构简单,投资少,收效大。缺点是,耗水量大,灌水不均匀,坡度大的地方不太适宜。
其次是沟灌。沟灌适用于渗水性较好的草原。灌水时使水沿水沟流动,以毛管作用向沟的两侧渗入土壤,沟的间距视土壤透水性的大小而定,一般为50cm左右。
还有一种办法是喷灌。喷灌是一种先进的灌溉技术。它是利用专门设备将水喷射到空中,散成水滴,洒落在草原上。这种灌溉方法与地面灌水方法相比,有以下的优点:省劳力、省水、防止土壤盐渍化、增加牧草产量、受地形限制小。但是尽管喷灌有许多优点,但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的缺点是喷灌受风力、风向的影响较大,一般3~4级以上的风就不宜进行。因风大,水滴被吹走,使洒水的均匀度大为降低。并且喷灌要用一定的机械设备,投资较多,使用中还需消耗能源。
8.主持人:欢迎回来,听众朋友您现在收听到的是《乡村大讲堂》节目,本期节目主要给您介绍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技术,为我们作介绍的是中国农业大学的邵新庆教授。邵老师刚才介绍了退化草原修复技术中补播和灌溉这两种技术的特征、类型和基本情况。接下来我们听邵老师继续为我们介绍。
邵老师,除了您之前说的这些,退化草原恢复还有哪些技术措施呢?
专家:还有草原施肥技术措施和草原有毒、有害植物的防除措施。
草原施肥施肥是提高草原牧草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合理的施肥可以改善草原群落组成和大幅度地提高牧草产量。在草原施肥中,通常采用有机肥和无机肥两种。有机肥包括厩肥、厩肥汁液、堆肥、人粪尿、腐植酸类肥料、泥炭和绿肥等。无机肥包括尿素、硝酸铵、硫酸铵、过磷酸钙、磷酸氢二铵、硫酸钾等化学肥料。
在草原有毒、有害植物的防除的这方面,因为有毒、有害植物的生长,不仅危害牲畜,而且同饲用植物争夺营养、光和水分,妨碍优良牧草的生长发育,降低了草原的产量和质量。因此,对有毒有害植物予以防除。
9.主持人:那草原上对于有毒有害植物的清理,都有哪些具体的方法呢?
专家:一是机械除草法。机械除草是利用人工和简单的机具将毒害植物铲除的方法。这种方法需花费大量劳动力,所以只适宜小面积的草原。
二是化学除草法。广泛使用的除草剂为有机除草剂,比过去应用的无机除草剂更为优越,有机除草剂药量少,杀灭率高。
三是生物学防除法。生物防治是要引入一种在其他方面无害而对杂草是“天敌”的生物,昆虫仍是最成功的天敌;根据我国牧区目前的情况,应当首先采取的生物防治方法是选择性放牧方法。选择性放牧就是利用某种家畜对某些植物的喜食性,组织它们作有计划的反复重牧,耗竭有毒有害杂草的生机,使其逐渐被清除。
四是综合恢复措施。草原封育、草原施肥、灌溉以及划区轮牧等措施,均可使退化的草原得到恢复,优良牧草增多,毒害草的数量减少。
10.主持人:按照邵老师讲的,我们通过使用这些方法对草原进行生态修复之后,怎样来评价修复效果呢?
专家:退化草原恢复的成功与否取决于项目的实施效果。因此,恢复效果评价与判定尤为重要,但草原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动态性,目前,尚未有统一的恢复成功的判定指标和标准,以及恢复成效的评价体系。
Constanza等(1997)年提出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概念,以及生态系统健康的测度指标,为退化草原恢复效果提供了新的评价思路。即可采用活力-组织力-恢复力的VOR草原健康评价体系,通过比较参照系统和恢复系统之间生态服务价值的差异大小,来判定恢复目标是否实现、恢复项目是否成功。
活力的具体指标有:地上生物量、光合速率、有机质、土壤容重等。
恢复力的具体指标有:包括生物多样性、优势种比例。
抵抗力的具体指标有:括盖度、草原承载力。
这些指标不仅全面而且可以量化,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11.主持人:当今全球由于温室效应等原因气候变暖,气候的变暖对于我国的草原有什么影响呢?
专家:我国西部呈暖湿化的趋势,青藏高原近50年来气温呈上升趋势,平均每年升高0.024°C,降水呈增加趋势,平均每年增加1.196 毫米。总体气候条件有利于草原植被生长和退化草原的生态恢复。
北部草原呈暖干化的趋势,过去的50年里,锡林郭勒草原年平均气温每10年上升0.44℃,降水则呈现平均每10年减少3.73毫米之势。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不利于草原生态恢复和畜牧业生产。
因此,全球变暖对于草原来说,有利有弊。在不同草原区域,应有不同的适应对策,如发展草原水利设施,建立病虫鼠害预防体系,加强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等。
12.主持人:现在草原的生态环境恶化,很多原因都是人为造成的,我们进行草原修复也只是治标不治本,在合理利用草原这个根本的问题上,邵老师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专家:草原恢复重建后的持续管理是草原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基础。草原恢复重建后,必须对草原进行可持续管理以及合理利用,保护和利用草原应该注意的技术和事项。
首先是以草定畜,确定合理的载畜量和适宜的利用率。要求实际载畜量控制在理论值以内,理论载畜量是指一定放牧时期内,一定草原面积上,在不影响草原生产力及保证家畜正常生长发育时,所能容纳的放牧家畜的数量;根据适宜利用率来衡量并确定合理的放牧强度,一般来说,如家畜的采食率与草原利用率相等,放牧适宜;采食率大于利用率,放牧过重;采食率小于利用率,放牧过轻。
其次要确定正确的放牧时期。牧草返青期禁牧,即禾本科牧草进入拔节期,豆科牧草进入分枝期开始放牧;为了让牧草安全越冬和正常返青入冬前一个月禁牧。
还有要实施划区轮牧和季节性轮牧。划区轮牧的优点,便于管理,减少家畜游走,提高牧草产量、品质和利用率,降低家畜感染寄生蠕虫病的机会。
季节牧场可根据草原气候、地形、植被和水源等条件划分为春季牧场、夏季牧场、秋季牧场和冬季牧场。给草原提供休养生息的机会,实现草场的合理利用。
总之,我们在放牧利用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草畜平衡,根据以草定畜原则确定合理的载畜量,坚决杜绝过度放牧现象的发生,实现草原的永续利用。
13.主持人:好的,由于时间关系,今天我们先给大家介绍到这儿,再次感谢邵老师为我们带来的精彩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