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田间地头,察看农作物长势;走进田间学校,现场做起主讲教师……春耕生产开展后,葸贤一直奔波在科技服务的路上。
从西海固农村走出的葸贤,对家乡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葸贤1982年从固原农业机械化学校毕业,从事农机化推广工作,一干就是27年,之后从事农民教育培训13年。岗位在变,科技兴农的初心始终如一,他希望尽自己的力量,让科技为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让乡亲们在致富的路上走得更快更稳。
担任原州区农广校校长以来,葸贤担当作为、守正创新,用心用情用力在原州大地上书写着科技兴农的精彩答卷。
担当作为答卷——夯实基础,建设农民田间学校
葸贤积极争取、多方协调,先后聘请行业领军人才、一线专业技术人员40余人。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的教师队伍,为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改善教学条件,规范内部管理,优化课程设置。根据原州区农业发展实际,对标三农政策,以及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农业农村工作的决策部署,葸贤想方设法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同时,建立技术信息服务平台,开通农民科技教育微信公众平台,扩大培训工作的影响力。
近年来,原州区将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作为根本之策,利用气候优势,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如何让农民群众掌握科学种植技术、提高种植效益,成为原州区农广校面临的挑战。
葸贤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在原州区建设农民田间学校15所。他创新思路,主动“走出去”拓展办学空间,加强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专院校联合办学,并承担组织、人社等部门的培训工作,将农民田间学校办得风生水起。
守正创新答卷——因“需”施教,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葸贤深入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不论在理论课堂、实训现场,还是设施农业园区、养殖场,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他因地制宜、守正创新,探索出以技能操作和观摩学习为主、理论授课为辅,适合当地农业实际和农民学习特点的培训模式。在高素质农民培育中,他结合原州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现状和学员实际,探索出“两校一基+观摩”培训模式,以农广校为主体、农民田间学校为主阵地,在已认定的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高素质农民培育基地和农民田间学校实训基地开展实操实训,组织学员外出观摩学习,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参加培训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效果。据统计,原州区农广校培育的高素质农民中,120余人成为农业企业、合作社负责人或种养经营大户,他们不仅自己成功创业,还引领周边一大批群众发展产业增收致富。
葸贤根据原州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情况,结合农民群众实际,主持编写了一套(10册)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教材,填补了固原地区农民教育培训乡土教材的空白,其中5本被原农业部评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优秀培训教材、3本被原农业部选定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推荐教材。
在葸贤的努力下,原州区农广校在农民教育培训中充分发挥了主力军作用。2016—2020年,共完成高素质农民培育3513人,完成省、市、区三级组织部门人才培训1050人,完成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培训6465人,完成精准脱贫能力培训6905人,完成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4152人。
创新技术答卷——推广应用,提高生产效率效益
2016年以来,葸贤积极开展新技术培训与推广应用相融合。在张易镇开展马铃薯黑色地膜覆盖覆土高产栽培技术培训班15期,培训学员1500人次,推广技术种植面积5万余亩,经与露地测试比较,亩净增产值215.7元,共增加产值1078.5万元。
2017年葸贤同宁夏荟峰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研制了中型破土杂物回收机,通过主机带动作业,将田间的残膜、植物根茎等杂物收集在一起,为农业增效、生态环保作出了积极贡献。2018年,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并推广使用,每台每天可完成100亩作业面积,每亩与人工相比可节约成本28元,据统计,宁夏荟峰农副产品有限公司1台破土杂物回收机近三年在当地共完成作业7.5万亩,节约成本210万。
助力脱贫答卷——真抓实干,助力特色产业发展
葸贤紧盯原州区脱贫攻坚大局,组织开展“点单式”生产技术培训。将培训项目坚持向贫困农民和建档立卡户倾斜,共培训贫困农民和建档立卡户5000余人,使他们掌握了特色种养生产技术,提升了就业创业能力。
在葸贤的心里,解决群众生产中的难题,就是自己的努力方向。2016年11月,原州区丰泽移民设施农业园区大面积出现了番茄灰霉病,直接影响到种植户的收入。葸贤坚守一线,与移民群众同吃同住,联系购买农药,手把手教群众使用。
在葸贤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原州区农广校各项工作走在了宁夏各县区前列。近年来,原州区农广校先后获评宁夏“农民培训先进单位”“科普先进单位”;2011年至2020年,连续10年被原州区农业农村局评为“先进集体”。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宁夏日报、固原日报等媒体平台对原州区农广校科技兴农的典型经验进行宣传报道,“原州农广”已成为享誉宁夏的一张靓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