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基本经验 夯实主体支撑 创新机制模式 加快培养造就高素质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

2015-12-12 来源:

20151212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把“谁来种地”作为“三农”工作的5个重大问题之一作了战略性的深刻阐述,强调建立专门政策机制、构建职业农民队伍;2014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写入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最近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三五”规划建议,再次强调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到政府工作报告,到党的全会精神,提出了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战略要求。2012201320142015年连续4个中央1号文件,对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及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提出总体要求;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建立公益性农民培养培训制度,对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明确制度要求;2014年中办国办《关于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2015年国办《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最近中办国办印发的《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单列段落对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专门规划、工程项目、政策机制和制度体系作出部署安排,从中央1号文件,到国务院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决定,到中办国办“三农”工作重要文件,明确了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部署要求。可以说,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国家战略已经全面确立和总体部署。农业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会同财政部、教育部和团中央等,顶层设计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框架,组织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和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积极构建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以下简称农广校)为基础依托的“一主多元”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每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0多万人,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正在发生可喜变化。全国农广校系统把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中心任务,充分发挥组织体系基础作用和教育培训独特优势,在打造基础平台、构建新型体系、加强教育培训等重点领域抓紧布局、务实推进、创新发展,巩固和强化了专门机构的主体地位。今年是中央农广校建立35周年,我们要系统总结基本经验、全面夯实主体支撑、不断创新机制模式,有序有效有力地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扎实深入开展,加快培养造就新型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

 

一、集中三大组织优势成就大学校

 

中央农广校是农业部直属的全国性的农民教育培训专门机构。创办于198012月,主要通过信息化手段和全国性组织体系,大规模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被誉为全世界最大的农民学校和农村基层干部“黄埔军校”。19853月,《中共中央组织部转发〈关于利用农业广播学校做好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强调,为了贯彻中央书记处关于加强对四十五岁以下、文化程度不到中专的干部进行培训的指示,大部分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任务要依靠农业广播学校承担。19971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农业部国家教委等单位关于进一步办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意见〉的通知》明确,农广校承担面向“三农”开展人才培养、科学普及、干部培训、扶贫攻坚、精神文明建设五大任务。199912月,农业部同意中央农广校加挂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牌子,主要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农民教育培训、绿色证书工程、农科教结合、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等工作。200212月,经中央编办批复,“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正式成为中央农广校副牌。20137月,《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意见》要求,加快构建以农广校为基础依托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中央农广校最大的优势是组织优势。一是横向组织优势:联合办学及其领导机制。中央农广校创办初始由10个部委(单位)联合举办,目前联合办学单位已发展到21个。包括农业部、教育部、中组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林业局、国务院扶贫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武警总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民建中央、全国工商联、中国科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农学会等。建立了三层联合办学领导机制,由各联合办学单位组成的中央农广校领导小组,由农业部聘请联合办学单位相关司局级领导担任的中央农广校兼职副校长,由各联合办学单位指派相关处室负责人担任的中央农广校联络员。中央农广校领导小组组长、校长分别由时任农业部部长和分管农业科教工作的副部长兼任。各级农广校也相应建立了联合办学领导机制。

 

二是纵向组织优势:自上而下的全国体系。经过35年的改革和发展,全国农广校系统基本形成了中央、省、市、县四级建制农广校和乡村教学点五级办学体系。现有中央校1所、省级校(含农垦)36所、市级校345所、县级校2184所、中职教育乡村教学班19105个。目前正在加快建立以农民合作社等为依托、广泛覆盖现代农业产业的农民田间学校,使农广校自上而下的线性体系在产业上实现网格化覆盖。

 

三是网络化组织优势:信息化手段应用和融合发展。从建立初期的广播应用(建校校名为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电视应用(1987年更名为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到本世纪初互联网络和卫星网络应用、到现在智能化云平台的应用,农广校一直是我国现代农业远程教育的代表。目前已形成“农广之声”“农广天地”“农广在线”“农广微教育”和“农广智云”五大品牌。

 

“农广之声”农业广播教育。中央本级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中国乡村之声频率开设《致富早班车》《三农早报》和《乡村大讲堂》3档栏目,面向全国每天播出1.5小时。其中《三农早报》栏目定位“三农”综合资讯,是农业部唯一的广播宣传窗口;《致富早班车》和《乡村大讲堂》两档栏目专注“三农”教育。地方校利用中央校广播节目资源和自办节目,通过各地广播台网合作举办农业教育;在广大农村,积极利用村“大喇叭”,通过配送广播节目实现“农广之声”进一步落地覆盖。

 

“农广天地”农业电视教育。在中央电视台开设《农广天地》栏目,在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专用频道开设《农业生产经营》栏目,面向全国和农村基层每天播出3小时。农业部历年发布的主导品种、主推技术,80%以上进行了节目制播,成为创新农技推广方式的一个重要渠道。其中《农广天地》“从农田到餐桌”专栏节目,围绕“科学种养、放心吃喝,农产品质量安全,从农田到餐桌”主线,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优质安全农产品为纽带,把生产者和消费者连在一起;“美丽乡村新田园”专栏节目,围绕“生产田园新、休闲乡村美,望山看水记乡愁,美丽乡村新田园”主线,以生产、生态、生活和文化“三生一化”的秀美乡村田园为纽带,把乡村和城市连在一起。

 

“农广在线”农业网络教育。通过互联网络“农广在线”教育平台和农广校卫星网络系统,开展现代网络教育培训。“农广在线”教育平台线上教学资源已达到11966个,年点击量超过300万次;农广校卫星网络目前由中央播出平台、5个省级直播分中心和800个远端接收站组成,具有直播、点播、录播和教学资源包传送功能。其中《农科讲堂》栏目,定位农业系统干部、农技推广人员、农民教育培训师资知识更新课堂,年培训40多万人次。

 

“农广微教育”农业移动学习。通过在微信平台开设“农广微教育”公众服务号,设立微校情、微学习、微服务等专题专栏和网页网站,利用移动互联网覆盖手机终端,发布教育培训信息,共享媒体教学资源,搭建沟通联系平台,为农民提供方便灵活、互动性伴随性强的信息交流和移动学习服务。

 

“农广智云”智慧农民云平台。应用云计算技术,创新整合现有手段和资源,面向广大农民和新型职业农民,提供一站式的集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市场资讯、农情预警、专家咨询于一体的智能化服务平台,利用PC终端和手机APP,提供人人可学、时时能学、处处宜学的伴随式学习环境。按照农业部总体规划要求,科技教育司已启动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统筹建设,包括互联互通的全国农业科教环能综合业务管理云、科技创新支撑云、成果转化应用云、农技推广云、循环农业云和智慧农民云。中央农广校负责云平台(国家)运营中心具体承建工作,今年将实现1万名农业科技专家、10万名农技推广人员、100万名新型职业农民上线。

 

二、把握三个阶段特征锁定新任务

 

适应“三农”发展形势要求,中央农广校办学工作及职能任务也不断发展变化,具有三个阶段性特征。

 

第一个阶段性特征:农村基层学历教育。农广校办学大致在头10年,基本上是面向农村基层开展中专学历教育,形成了农村基层学历教育阶段性特征。阶段性特征是指一个阶段的主体任务,农广校学历教育一直延续并向多层次发展。中等层次学历教育“十年磨一剑”,以1985年中组部文件为标志,主要开展乡镇干部中专学历教育;以1995年开设“现代乡村综合管理专业”为标志,主要开展村级干部中专学历教育;以2005年《农业部关于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的意见》为标志,主要开展农村实用人才中等职业教育;以2015年开设“家庭农场生产经营专业”为标志,启动了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截止2014年底,累计招收中等层次学历教育学员471万人,毕业259万人。同时拓展多种形式的合作高等学历教育,联合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74万人。

 

第二个阶段性特征:新型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农广校办学大致在中间20年,特别是在加挂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副牌后,不断下沉办学重心,紧紧围绕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中心任务,大规模开展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形成了新型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又一阶段性特征。从1991年开设一年制初等农业技术教育开始,先后承担国家绿色证书培训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地方各级各类农民培训工程项目主体培训任务;同时以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为载体,广泛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截止2014年底,累计开展绿色证书培训78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引导性培训2154万人、职业技能培训1186万人,实用技术培训近3亿人次。

 

第三个阶段性特征: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2012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农业部按照中央“建立专门政策机制、构建职业农民队伍”的部署要求,顶层设计了教育培训、规范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专业服务型“三类协同”,初级、中级、高级“三级贯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框架,会同财政部等先后启动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和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明确以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以下简称农民科教中心)为骨干支撑打造专业化多元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础平台,以农广校为基础依托构建“一主多元”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至此形成了以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为主体任务的农广校(农民科教中心)新的阶段性特征。

 

三、抓住三条工作主线夯实主阵地

 

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2012年中央1号文件在2月初向社会公开发布,3月下旬中央农广校联合农民日报社、中国农村杂志社,邀请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农办、中国社科院等机构有关专家,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座谈会”,研究政策举措、创设制度机制、营造舆论环境。农广校(农民科教中心)第一时间投入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主战场,三年来紧紧抓住三条工作主线不断强化主体支撑。

 

一是着力打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础平台。充分发挥农民科教中心决策参谋、技术支撑和政策执行等公共服务职能,配合农业行政部门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础工作。先后承担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途径、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政策等重大课题研究,为顶层设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框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研究起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方案和指导意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和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实施方案等工作文件,举办各级管理人员业务培训班,推动培育工作积极、有序、规范开展。加强基层调研指导,总结推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十大模式。举办中法农业职业教育和中美农业开放远程教育研讨会,实施中美、中欧农业国际交流合作有关项目,学习借鉴发达国家专业农民教育培训经验做法,引进和开发优质教学资源。在主流媒体开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栏,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和新型职业农民典型进行集中报道和经常性宣传。着手研究布局务农农民职业化程度(职业农民占务农农民比重)指标及监测点,筹备务农农民职业化进程监测工作。研究起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十三五发展规划和《职业农民促进法》立法提议,谋划长远发展和法制化建设。

 

在农业行政部门指导下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础建设。组织编制论证教育部、农业部《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推进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起草《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教材建设的通知》,推动建立建、管、用、评教材工作机制。编制发布50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规范,组织编写26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规划教材。组织开发和运行管理“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申报系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信息管理系统”及“新型职业农民信息库”,建立和运行中国新型职业农民网站和微信公众号。

 

按照农业行政部门要求承担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事务。认定工作是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目的是为了明确谁是新型职业农民,有利于加强针对性培育和职业农民队伍统筹建设。今年农业部印发了《关于统筹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认定工作的通知》,明确农广校等专门机构作为承办机构,具体负责受理审核、建档立册、证书发放、信息库管理及相关组织服务等认定事务。

 

二是努力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一主多元”体系。我国农民教育培训资源总体丰富与实力不强、注重统筹与机制缺失并存,构建“一主多元”体系需要加强建设壮主体、创新机制活多元。首先抓好农广校建设强化基础依托。下大力气稳定机构队伍、明确职能任务、改善公益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条件,农广校教育培训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同时把农广校“空中课堂”、“固定课堂”、“流动课堂”、“田间课堂”一体化建设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十三五发展规划,争取进一步改善专门机构设施条件。第二,充分发挥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作用,参与组建中国农业职业教育校企联盟及现代农业、现代畜牧业、现代渔业、都市农业和现代装备五大职教集团,积极构建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同时着手调研农职院校与农广校系统点面联动机制,统筹组建培养基地,用好农职院校和农广校两个资源,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第三,以农广校为平台载体,加快建立农民教育培训师资库和导师制度。吸引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院校、农技推广机构专家教授和技术人员、农业企业管理人员、优秀农村实用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分级建立10万人的高素质师资库。同时在县级试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导师制度,建立“一对多”的稳定关系和考核激励机制,对新型职业农民全程开展教育培训辅导、产业发展引导和生产生活指导。第四,研究制定农民田间学校建设方案,通过政策推动、扶持拉动、工作带动和机制联动,引导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普及农民田间学校。同时抓紧研究乡镇(区域)农技推广机构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中的组织延伸功能,以及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业企业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实践基地的办法措施。

 

三是大力加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深入推进农广校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及时推出家庭农场生产经营专业,指导基层校抓好招生和教学工作,目前中职教育在校生23万人。积极承担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和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主体培训任务,2014年农广校系统完成全国总任务量的55.7%。创新培训方式,开展务农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摸底调查,建立培育对象数据库,在培育对象上实现与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对接和融合;围绕产业开展从种到收、从生产决策到产品销售“一点两线”全程培训,在培育目标上实现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对接和融合;适应农民学习和生产生活特点,推行“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训,在培育方式上实现与农民学员实际要求的对接和融合。

 

四、推进三种力量结盟实现全覆盖

 

农民教育培训最大的问题是组织问题,创新农民教育培训模式,首先要创新农民教育培训组织方式,有效破解“低水平简单重复”和“搞培训不抓队伍”问题。农广校坚持开放的大体系观,创新机制模式打造资源集合平台,探索建立政府部门统筹领导下的“专门机构+相关资源+市场主体”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组织服务方式,努力构建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经常性、制度化教育培训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新型体系是专门机构、相关资源和市场主体三种力量结盟的“苹果型”一体化有机整体,“一个果柄”是作为“国家队”的专门机构,由中央、省、市、县四级建制农广校组成,起组织支撑和资源保证作用。“三片叶子”是相关资源的有序高效利用,第一片叶子是依托乡镇(区域)农技推广机构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层站,将专门机构的组织支撑和资源保证作用进一步向乡镇(区域)延伸;第二片叶子是对接农职院校建立培养基地,提供新型职业农民高端培训和高职教育;第三片叶子是联系现代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建立产业实训基地,服务新型职业农民实习实践。“一个果实”是市场主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农民合作社等建立农民田间学校,以“一社一校”的布局实现对产业和农民的全覆盖。新型体系将政府部门的统筹主导职能、专门机构的支撑保证作用、相关资源的有序高效利用机制导入市场主体,共同培育和服务新型职业农民。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三农”工作的一个制度创新。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强调,再过1020年,中国农业将主要由新型职业农民来承担,中国农业将由此走向现代化。农业部副部长、中央农广校校长张桃林要求,农广校(农民科教中心)要全面创新、重点突破、提质显效,在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我们将以专业队伍的专注精神担负专门机构的职责使命,全面加强基本职能、基本队伍和基本条件建设,不断完善基础工作平台、资源集合平台和教育培训平台,更快更好更大规模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Copyright ◎ 2000-2015  www.ngx.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京ICP备05072014号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24号楼   邮编:100125   电话:010-59196030    电子邮箱:ngxiaobao198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