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十佳农民”风采展示

发布时间:2018-01-23来源:农民日报 本文总阅读量
字号:【

杨良杰:做新时代的新农民

 http://szb.farmer.com.cn/nmrb/images/2018-01/18/02/p75_b.jpg 

图为杨良杰在培训果农

201712月中旬,记者采访杨良杰的时候,他的联合社正在搞全国首届有身份证的苹果人气王大赛。从联合社3000多个果品安全溯源户中精选出的418位果农的苹果和相关信息,都晒在相关的APP上,一周时间点击量就达到200多万。在投票过程中,那些晒出了苹果的一生的果农们纷纷接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大订单。

杨良杰,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翟店镇南小宁村人。他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却比传统的农民更爱农村更懂农业。他的父母辛辛苦苦把他供出了农门,成为一家新闻单位的编辑,他却辞职回乡种起果树当起了农民。2004年,他成立了中农乐果业联合社,带领乡亲们一起搞生产、闯市场、奔小康。目前,合作社服务农户达15.6万户,服务果园面积上百万亩,苹果、核桃、冬枣、桃等北方果树都在他的技术服务范围内。

类似于傻瓜相机的原理,杨良杰开创了傻瓜式为农民搞技术服务的办法,就是把专业的、深奥的科学原理翻译成老农民一听就能明白的白话。为此,杨良杰开始和他的同伴们专注于做专家的二传手,不但在报纸上介绍大白话实用技术,还利用自己的绘画特长,将各种繁琐的技术用简笔画表现出来,果农一看就懂。并把苹果、桃、梨、杏、葡萄、樱桃等北方果树的管理技术要领绘制成彩色挂图,把专家在园里具体的操作刻录成光盘,免费送给果农。

在服务上,杨良杰做的是保姆式的跟进。据不完全统计,十多年来,杨良杰免费为农户提供培训3000多场次,接受他培训的农户有上百万人次。通过培训和帮扶,果农的果品产量和质量得到大幅提升,以标准化示范园为例,亩产苹果8000斤,商品率85%以上,化肥使用量至少减少1/2,糖酸比提高两个百分点,亩产效益万元以上。

2015年,国内首家果业科技服务综合平台——中农乐千乡万村”APP在运城上线,开启了中农乐线上线下齐发力共同服务果农的新征程。中农乐开发的千乡万村”APP果业科技服务平台包含了果业新闻、我的果园、我要学习、我要提问、我要购买、我要卖出等板块,让果农可以更方便地免费学习果业技术,购买优惠农资;遇到问题一开口,就有专家在线帮着解答。此举使联合社所服务的15.6万户果农走进了一个全新的技术服务领域,也逐步走上了一条由老农民到新时代下新农民的转型之路。首届有身份证的苹果人气王大赛,就是中农乐千乡万村APP的一次创新之作。

杨良杰在果业技术服务和生产领域几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收到了回报。2017年,他被授予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称号,还作为代表,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汪洋副总理的亲切接见。 

杜伟军:建设绿色和谐家园 

 
图为杜伟军在查看土地冬冻情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守望相助,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阿荣旗音河鄂温克民族乡维克奇村山垴黑麦产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杜伟军将这两句话牢记心间,多年来,他就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坚守在祖国北疆。

1984年春天,杜伟军的父亲杜国兴建起了呼伦贝尔市第一家鄂温克猎民家庭农场——牛营子猎民家庭农牧场,第二年就向国家交售10万斤优质小麦,结束了自1956年以来维克奇村从来没有向国家交售余粮的历史。

两年后,杜伟军放下猎枪,应征服兵役5年,1999年父亲去世,他接手了农牧场。当时许多农户的种粮积极性不高,开始出现土地撂荒现象,他就把别人不种的田地承包过来。随着耕地面积逐步扩大以及大型农机具的应用,农场的规模效益开始显现。

2012年,他又投入150万元,建起了厂房,购进黑麦面粉加工设备,进一步延长了产业链。组建了产销合作社,严格按规范运行,实施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为种植户提供种子、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使处于弱势地位的黑麦种植户抱团发展,实现了从耕种到收割的全部机械化。杜伟军成为了呼伦贝尔市鄂温克猎民家庭经济转型的典型代表。

经济转型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我们鄂温克民族从来都是敬畏自然的,生态保护的理念源自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杜伟军说。他把优良的生态环境当成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围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林下资源开发,坚持走绿色生态、产业循环的发展道路。实行土地草场轮作,把耕地进行合理划分,精心安排轮作、休耕。

凭借当地土质肥沃、水源优良、天然无污染等优势,山垴有机黑麦粉和黑麦米一经推出便迅速走俏市场,被称作是古老原始碾房的味道,是大山深处的绿色食品。林下资源开发也为合作社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在合作社带动下,周围的群众也走上了农牧结合之路,先后有20多户养起了肉牛、奶牛,日子渐渐好起来。

为了解决人们出行难的问题,杜伟军个人出资50万元修了近20公里的两条村路。他还出资修建鄂温克族祭祀敖包和莫日根民族广场;每年承办鄂温克民族节日——瑟宾节。按照他自己的理解,在这美丽的音河源头,在这鄂温克民族世世代代生长的地方,发展民族民俗和生态旅游产业,也是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绿色发展作贡献。以鄂温克民族文化为特色,他正为把小村庄建设成为集农业观光、运动健身、生态美食、森林养生于一体的多民族守望相助的和谐家园而努力。

                                             赵玉国:种田“真经”乐分享 

http://szb.farmer.com.cn/nmrb/images/2018-01/18/02/p90_b.jpg

 
图为赵玉国(右一)在向参观者介绍合作社的玉米种植情况

20171214日,张庄玉米专业合作社的培训室里聚集了400多名农民,辽宁省铁岭县的一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在这里举行。合作社理事长赵玉国和大家分享创业经验。他告诉记者:我要把合作社的种地经验传播下去,做到家喻户晓,让更多的合作社、家庭农场跟着我们走。

近年来,该合作社的种植模式与品种发生改变,玉米种植密度由20152016年每亩4000株提升到5000株。玉米产量的提高得益于由普通种植模式向大垄双行种植模式的转变。这种新的模式通风透光性很好,每亩可以增产10%-20%赵玉国说,玉米单产由过去的每亩1600斤提升到每亩1700-1800斤。

早在2000年,赵玉国靠科学种田喜获丰收,成为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家里有了卡车、农用拖拉机、播种机、大型玉米收割机,当地许多农民向他讨教致富的秘诀,他哈哈一笑说:哪有什么秘诀呀,一是咱们赶上党的富民好政策,二是5个字——‘靠科学种田

赵玉国是个热心肠的人。为了带动更多的农民开展科学种田,走共同致富之路,他又萌生了一个新想法:把技术和物资结合起来,搞技物结合服务,把原来的农业技术物资经营服务站扩大规模,成立农民合作社,更好地为农民科学种田服务。

为了使合作社真正成为农民之家,他毫不犹豫把这些年来积累的家底拿出来兴建了办公室、农业技术培训室、库房、营业大厅,还购置大型农业机械及配套机具,于20079月成立了注重新品种推广的专业合作社。

为了实现服务农民、优惠社员的办社宗旨,搞技术物资配套服务,他从各大公司引进了高产玉米杂交品种、优质化肥及农药,为农民科学种田提供一条龙服务。赵玉国成为远近闻名的土专家、农民种地的贴心人。

多年来,他每天都接待很多从外专程来讨教的农户,咨询电话更是不断。调兵山市晓明镇农民张春侠已经在张庄玉米专业合作社深造多年,作为张庄合作社的成员,他在去年成立了自己的合作社。他对记者说:我从赵理事长这儿学到不少管理知识与科学种地技术,可以说学到了真经。我的合作社规模小、人员少、土地少,老赵也帮我们做了不少工作,比如我们可以不用购买机械,从种到收的机械都可以由他们来提供,也为我们的新合作社节省了种地成本。

201712月底,赵玉国带领他的团队专程去台湾考察生态农业。展望未来,赵玉国信心满满:获得十佳农民的称号,对我们合作社是一个鞭策。我们正在制定合作社下一个五年、十年计划,明年种地面积要增加两万亩,让周边的农户越来越富。

                                                                              盛立国:高产种植法获专利 

http://szb.farmer.com.cn/nmrb/images/2018-01/18/02/p65_b.jpg
 
图为盛立国庆祝玉米丰收

在松辽平原和科尔沁沙地相连的吉林省双辽市有这样一个种粮大户,他流转了近4万亩土地种粮,带动了4万多人受益;他研发的玉米高产种植方法”“粮食真空低温干燥塔”“齿式玉米切雄机等技术和设备获得了国家专利;他改变了传统玉米种植模式,在轻碱沙地上创造出亩产872.5公斤的成绩;他两年接待了3.5万多人次参观学习,把玉米高产种植方法免费传向全国……他就是全国种粮售粮大户、盛满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盛立国。

47岁的盛立国是土生土长的茂林镇新发村人,他卖过冰棍,收过破烂,当过装卸工,开过拖拉机。上世纪80年代末,十年九旱的茂林农民种地赚不到钱,纷纷撂荒土地。一个大胆的想法在盛立国心中生成:要是把土地连成片,用机械耕种,肯定能行。他接手了农民撂荒的500多亩土地,竟在不觉之间成了中国土地流转经营的先行者。

从此,盛立国一头扎进地里,研究怎么种地才能有高产量、高收入。他受地头苗长得好、棒子大、籽粒饱满现象的启发,发明了“2比空玉米种植新方法:种两垄空一垄,使得每垄玉米都变成地头苗,每亩玉米多收200多斤,最多的一亩多收400斤。接着,他开始研究“3比空超高产栽培技术”“4比空超高产栽培技术玉米与矮棵农作物综合增产增收种植技术。盛立国介绍,以“4比空为例,种植4垄玉米两垄土豆,4月初种土豆,5月初种玉米,6月中旬土豆收获后,7月种荞麦或60天成熟的黄豆,一年可以种三季庄稼。“‘一高一矮、一阴一阳、一长一短作物匹配是增产增收的秘诀,按照新技术种植,一亩地至少能产出一亩半地的收益。盛立国说。

小片地是在土里刨食,土地连成片是在土里掘金。盛立国意识到集约化经营有利于先进种植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有利于大型机械作业,有利于带领农民共同致富。2010年,盛立国成立了盛满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走上了规模化发展之路。从农民手中流转土地,农民不用种,一年利润多少我给多少。粮食直补也全给他们,农民可以在合作社打工。总之,风险我担,利润共享。盛立国说。逢年过节,合作社给年满70岁的老人每年发500-1000元的生活费。合作社还建了养老院,使40多位孤寡老人老有所养。用老盛的话说就是合作社为农民服务,就要像孝敬父母一样

盛立国的心中有个目标——把他的“2比空”“3比空”“4比空的玉米高产种植技术推广到全国。2008年,盛立国注册成立了盛满种植专业技术协会,免费向农民推广种植技术。我压根儿就没想钱的事儿,全国农民都富起来,比啥都强!他说。

双辽市农业局副局长祝成宝这样评价盛立国:爱钻研、很执着、有爱心,他是吃过苦的农村孩子,在有成就的时候总想着用爱心回报乡亲。

凌继河:继续扩大种粮面积

http://szb.farmer.com.cn/nmrb/images/2018-01/18/02/p71_b.jpg

图为凌继河(左一)正在将现金分红发放给种粮能手们

我们中国自己生产的米不仅比国外的好吃,而且更安全。江西省绿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凌继河对记者说。他通过8年锲而不舍的努力,成功探索出了-再生稻-油菜的种植方式,每亩稻田可增收500元以上。如今,公司的土地托管面积已超过3.5万亩,带动周边农户6700多户,帮助他们人均增收2500元。

201718日,在江西省南昌市安义县鼎湖镇的一个大院里,凌继河正在给农民发年终奖,308万元现金整齐地码放在桌子上。这已是凌继河连续第6年给种粮的农民发年终奖了。

凌继河说:我从小在农村长大,热爱农村,喜欢农业。”2009年,他毅然弃商从农,带着多年在外打拼的积蓄返乡创业。在自己的家乡南昌市安义县鼎湖镇西路村,他组建了集农业开发、水稻种植研究与优质粮食加工于一体的江西省绿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规模经营,建立了基地+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加工的生产管理模式,种植优质水稻,带动农民共同致富。

要用规模化、科技化和市场化的眼光,对待种田的事情。凌继河说。他投入2800万元建设农民培训办公楼、10万吨精制大米加工厂、日处理700吨的稻米烘干机,参与一些农业院所的科研项目,致力于更快更好地发展规模农业、科技农业、现代农业、特色农业。

他在安全种植上格外下功夫,他告诉记者:我们使用有机肥,注意轮作,不断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使用生物农药,种植出安全优质的大米,做强一个品牌,真正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引领作用。

我有信心用现代农业来带动村民提高收入。凌继河对记者说,他已经把扶贫纳入到公司的工作中,对安义县三个贫困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土地进行托管,由公司进行专业化管理,每户一年连地租加上公司的分利可以增收3000元以上。

现在,有些乡镇领导已经主动来找我,希望复制这种扶贫模式。我准备再扶持十几个村,全面助力脱贫攻坚。他介绍说。

多年的奋斗和汗水带来丰硕的成果。2017年他被授予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称号。作为党的十九大代表,凌继河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感触最深。他说:我是从事农业工作的,进入新时代,我要继续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同时成立绿能职业农民培训学校,培养更多新型职业农民,鼓励更多的年轻人从事农业,进一步推动本地区农业产业的发展。同时,结合绿能自身的优势,大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延伸农业产业链,让本地农民更多地参与到农产品加工和流通、旅游等农村服务业中,拓展农民的增收空间。

孙茂东:做村集体的领航员

http://szb.farmer.com.cn/nmrb/images/2018-01/18/02/p78_b.jpg

  图为孙茂东(左一)在走访本村贫困户

孙茂东是山东省微山县一个地地道道的渔家汉子,一个村民眼中不辞辛劳、执着前行的带头人、领路人,他的梦想朴实而厚重:实现全村共同富裕,使渭河村鱼肥鸭壮、苇绿荷翠、莺歌鹭飞、村民幸福、欣欣向荣。

2002年,微山县渭河村全村党员群众推选了懂经营、会管理、善致富的孙茂东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在群众的期望中,孙茂东毅然卖掉了生意好、来钱快的水上运输队,投身到建设和管理渭河村的事业中。作为一名村干部,既要像足球场上的守门员,能顶住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又要像个船上的舵手,带领群众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孙茂东说。

渭河村坐落于微山湖腹地,不少村民从事水上运输。多数村民缺乏资金,使用的是吨位小、安全性差的水泥船。孙茂东担任党支部书记不久,就与两委班子和村民代表讨论决定:以村集体名义注册成立微山县兴渭航运公司,把在外从事运输的村民纳入到航运公司的管理中来。这样既增强了公司在航运业中的竞争力,又能保障村民的合法权益。航运公司成立后,村民们推举他当公司总经理,但孙茂东婉言拒绝了。他说:成立航运公司是为了全村的发展,这是一个村党支部书记应尽的责任,专业的事情应交给专业的人管理,只有这样公司才能发展壮大。兴渭航运公司选聘了专业经理人,而孙茂东则被聘为航运公司的荣誉职工。他收集航运信息、联系货源和客户、咨询法律维权,全力支持航运公司发展。

渭河村是一个典型的渔业村。为了增加村民收入,孙茂东利用湖区优势,大力发展渔业养殖和生态旅游。引入推广了虾(南美白对虾)蟹(中华绒螯蟹)混养技术,仅此一项就让村民人均增收6000余元。同时,他带领全村发展生态旅游业,发掘原生态的湿地景观、淳朴的渔家文化。经过近5年的努力,独具北方渔乡风情的微山湖渔家水街景区填补了微山湖民俗生态旅游的空白,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山东省旅游特色村

当一任村官、兴一方事业、建一方文明,上不愧党、下不愧民。孙茂东带领村党支部研究渭河村党建工作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不断总结经验,创新工作方法。村里建造了党群服务中心船,每月5日,这艘船就开到大湖生产基地、渔民住家船前,村民不出舱就能查村账、知党务、明村务。每年71日召开全村党员大会,创新三建四联五帮管理模式,建立流动党员QQ群,在水上实现了流动党员离家不离党,船行千里不迷航。渭河村党支部两次被山东省委授予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被中组部授予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并被中组部确定为全国党员教育基层联系点。 

 

杨莉:梦想在栀子花开之地

http://szb.farmer.com.cn/nmrb/images/2018-01/18/02/p81_b.jpg

图为杨莉(左二)与合作社成员在商量来年如何发展

这个季节的洞庭湖畔,山坡上的茶花开得正艳,成群的鸟在林间时起时落……走在机耕道上,丝毫感觉不到寒意。远处红彤彤一片就是挂在枝头的栀子果。杨莉指着那些还没来得及采摘的栀子果说,这些看上去像红宝石的果成了老百姓的致富宝。

今年50岁出头的杨莉是洞庭湖畔土生土长的农家女,是湖南省岳阳市屈原区凤凰乡河伯潭村村委会主任。20多年来,她带领农民科技种田,将现代生物育种、细胞繁育技术等高科技引入农村,建成了大型的生物工程实验室,成为当地现代农业的领军人物。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一直有个目标,就是要带领乡亲们依靠产业脱贫致富。杨莉意识到,传统耕作方式下的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低下,很难真正让农民富起来。

栀子花是岳阳的市花,荒坡上都能种。她通过调研了解到,栀子树是原卫生部颁布的第一批药食同源植物,特别适合湖南的土壤、气候和环境,经济价值高,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经过一年多的调研取经,2012年底,在中国林科院遗传学首席专家齐力旺教授的鼎力支持下,杨莉自掏腰包,创办了集引种、科研、育苗、培训、展示于一体的实验室——“海泰博农,这也是湖南第一个由农民创办、建在乡村并直接服务农民的高科技农业实验室。实验室投入使用后,出于稳妥考虑,杨莉没有急着把改良成功的种苗交给农民栽种,她流转了1000多亩山地作为示范基地,种植黄栀子。

改良过的黄栀子适应性好,可以1年挂果、3年丰产,到了秋天满树金黄。杨莉说,2013年底,她决定向乡亲们推广黄栀子。

为探索推动产业致富的好模式,杨莉成立了湖南省第一家集栀子科研、种苗培育、示范种植、产品销售于一体的农民合作社——湖南海泰栀子专业合作社。现在已带动1080户农民入社,合作社社员人均增加收入1800元,其中有20%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杨莉说。如今,岳阳及周边地区种植黄栀子面积超过6000亩,每亩每年可盈利近3000元。

如何让散户种几亩栀子也能脱贫致富?杨莉推广栀子林下养殖鸡鸭。当年就产生了额外的收益,去年纯收入达到8万多元。合作社社员柳科阳说。

“‘海泰博农目前已与中国林科院等多家科研单位进行合作,组建高科技组培实验室,形成一整套稳定成熟的黄栀子优质种苗快速繁育、工厂化育苗技术体系,具备年产5000万株黄栀子优质种苗组培的生产能力。杨莉说。

梦想就在栀子花开的地方。目前,湖南海泰博农栀子深加工项目正在建设当中。设备已经基本安装完毕,正在调试,很快就能正式投产。杨莉说。

赵海伶:农村电商探路先锋

http://szb.farmer.com.cn/nmrb/images/2018-01/18/02/p68_b.jpg

                                             图为赵海伶(中)下乡收购香菇

小作坊大产业,从单打独斗集团作战,从孤帆独舟联合舰队”……1988年出生的赵海伶,于2009年夏天从四川外国语学院毕业后,回到刚经历了大地震的家乡——四川省青川县创业。她把目光精准地投放在农村电商这一崭新领域,20099月创建海伶山珍淘宝店。8年间,一个小网店发展成年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的知名网店。通过努力奋斗,她成立了自己的土特产经营公司,成为农村电子商务达人。她带领百余户山区群众走出大山,创业致富,成为青川县城里人尽皆知的青川山大王

“9年前,对于一个处在震后援建阶段位置偏僻的小县城,可以想象环境和条件的艰苦,可以说不具备网上卖东西的任何条件,甚至连住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我坚信在这样一个青山绿水的地方,最好的出路就是把地域资源转化为财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赵海伶说。

没过多久,她注册成立了青川海伶山珍公司,拥有了自己的厂房、基地,在成都设立了办事处,还在9年间开了10余家实体店,不但吸引了一批年轻人加入她的团队,也帮助深山里的乡亲们改善了生活。

赵海伶深知,在互联网竞争时代,只有优秀的团队、优质的产品、最好的服务才能真正胜出。刚开始创业时,赵海伶只有一间5平方米的办公室,如今她拥有了600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当初赵海伶说要为家乡灾后重建发展作贡献,她也确实做到了:海伶山珍在两年时间里共吸纳3000多名当地妇女及老人在基地务工。公司还给周围300多户农民免费发放食用菌种,提供种植技术。

过去经营产品单一,风险和成本都很高。赵海伶说:今后我们要打造更多品牌产品,不仅要种植木耳,还要种植竹荪、天麻等特色产品,不断延伸产业链,真正实现农副产品从小作坊大产业过渡,从单纯的电子商务领域向实体经济转型。

在合作社经营上,赵海伶让种植户入干股,享受年底分红。她以1200元一亩的较高价格从当地农民手中租借土地,还让他们在合作社里打工,不仅学到技术,还可以领到劳务报酬。2014年,她的合作社实现了网上销售额1200万元,带领3000个农户共同致富。

据介绍,海伶山珍团队中年轻人居多,而且大部分都是“90。作为农村电子商务的实践者,其发展模式已成为当前农村电子商务的典范。赵海伶作为海伶山珍的创始人,从手拿2000元创业到如今年收入2000余万元,她历经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值得诸多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学习和借鉴

余留芬:蹚出小山村振兴路

图为余留芬(左三)在向参观者介绍酒业发展情况

17年的时间,她呕心沥血,披荆斩棘,使一个人均收入不足800元、1/3村民没过温饱线、村级债务缠身的贫困村,发展成为人均纯收入达1.55万元、集体资产达6200多万元的示范村;她带领全村调整产业结构,创办村集体企业,建成刺梨种植基地,养殖肉鸡,壮大村集体经济;她带领村民退耕还林,修通进村公路,让全村90%的村民住上了平房,适龄儿童入学率、计划生育率、电视覆盖率都达100%……她就是位于贵州省高寒山区的盘县淤泥乡岩博村党委书记余留芬。

这位年近50岁的铁娘子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简单干练,言语间透出坚毅和执着。生长在大山里的余留芬干过农活,做过家务,开过餐馆、照相馆、超市,辛勤劳动使她成了岩博村首先富起来的人。2001年,她被推举为岩博村党支部书记。她说:一个人富起来不算富,全村人富起来才算富。

余留芬走马上任第一件事就是要修一条通村公路。她垫出了自己的所有积蓄4万元,还挨家挨户做通搬迁户的思想工作。一个冬天过去了,一条4公里长的通村公路终于建好了。现在说起这件事来,村民们仍会竖起大拇指说:要不是当年余书记的决定,我们还是一辈子被封在大山里面。

路修好了,余留芬开始琢磨起了村里那片1480亩的林场。当时只有初中文凭的她仔仔细细地算了一笔经济账,随即决定赎回林场作为岩博村发展的突破口。林场赎回来了,第一次间伐就获得了8万元的利润,成为第一笔属于岩博村的收入。随后,用林场作抵押的贷款让休闲山庄建起来了,煤矸石砖厂建起来了,小锅酒厂建起来了,养殖场建起来了,火腿加工厂建起来了。2008年,余留芬带领村民投资186万元,在村里建起了生态养殖场,与此同时,村里的煤矸石砖厂、小锅酒厂、生态农庄的效益也不断提高,彻底改变了岩博村传统单一的生产模式。村民家家盖起了新房,开起了小汽车。村集体经济由0元跃升到了800多万元。2013年,村里办起了岩博酒业。2016年,她争取到计划投资3.2亿元的彝人谷旅游项目,积极发动村民入股,将岩博村的发展推向高峰。

在带领村民致富的同时,她把每一位村民都当成家人。岩博村农户谢胜利向银行贷款40万元却无力偿还,余留芬就借他40万元,帮其还贷;村民王综万无法偿还两万元的小额贷款时,余留芬就无偿拿出两万元帮助他。余留芬说:当看到村民的困难时,就像看到了家人茫然无助的眼睛。

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余留芬,被推选为十九大代表。说起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她说:我打算一方面通过酒业、旅游、种植、养殖等整体协作,延长岩博集体经济的产业链,另一方面促进技术升级,调整生产布局,在发展的同时,打造生态宜居、乡村和谐、共同富裕的新岩博。

张凌云:田野上的别样青春

http://szb.farmer.com.cn/nmrb/images/2018-01/18/02/p87_b.jpg

图为张凌云在查看沼气设备运行情况

和张凌云见面是在陕西省宝鸡市一个扶贫工作会议上。她迎面走来,时尚、干练、漂亮,初见张凌云,很难把她和猪倌联系起来。然而,就是这个外表柔弱的女孩子,大学毕业后义无反顾地回到家乡,不仅养猪养出了名,还带头发展循环农业,把猪粪变废为宝,用沼液浇灌蔬菜,形成一个----五位一体的农业循环新模式。

2011年,24岁的张凌云大学毕业后,回到了家乡凤翔县陈村镇槐北村。槐北村是一个养猪大村,全村养殖户最多时达到200余户,张凌云的父亲也是其中一员,全村年出栏生猪3万头左右。

在大学学经济的张凌云把养猪和自己的专业结合起来。父辈这一代不了解市场规律,养猪没有规划,所以猪周期一来就亏。养猪也是一门技术行当,张凌云说,要养好猪,必须懂得生猪养殖的基本生产流程以及每个阶段的免疫防疫,否则往往会让农民多年的辛苦打了水漂。

幸运的是那段时间参加了职业农民培训,打开了我的思路,首先想到必须改变传统养殖模式。张凌云组建起专业养殖团队,高薪聘请兽医等技术人员,开始公司化运作,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宝鸡市畜牧兽医中心等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短短两年时间,养殖规模从三四百头增加到了一万头,张凌云又组建了合作社,带领60多户村民搞生猪养殖,效益连年攀升。

养殖风险规避了,但以前留下的气味村帽子还在。猪粪用不好污染环境,但用好了能产生效益,我要让猪粪成为金蛋蛋”2013年,张凌云在多次参观学习后,决定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她先后投资1000万元,引进大型粪污处理设备,建成年产1万吨的有机肥料加工中心、700立方米的大型沼气池,并配套建设280亩设施蔬菜基地,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形成能源良性循环的----五位一体农业循环模式。猪粪变成了沼气,村子里327户群众成了最大的受益者,1立方沼气只要1元,环保又经济;猪粪变成了有机肥,每吨800元,受到周边村镇的果农热捧;沼液用来浇灌蔬菜,280亩设施蔬菜得到了无公害认证。仅此一项,企业当年销售收入增加了500多万元,带动当地80余人就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丰收。

张凌云成功了,老百姓的困难她可没忘。2015年,响应国家精准扶贫号召,张凌云拿出10多万元帮扶当地贫困户及残疾户,为其免费发放疫苗、饲料、有机肥等生产资料,组织有劳动能力的人进行生猪养殖、蔬菜种植技术培训。

我觉得新型职业农民以后对咱们国家农业的发展会起到特别大的作用,是一种中坚力量。张凌云说。下一步,她要发展集采摘、游乐为一体的现代观光农业,在希望的田野上带领老百姓奔小康。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