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同部署同落实 经费渠道改革初见成效

发布时间:2018-01-22来源: 本文总阅读量
字号:【

    

    我市农委科教处集农村实用人才管理职能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职能于一体。这为两项工作有序推进同部署,整合资源同落实奠定了管理体制基础。同时,我市作为今年4个带头人培训经费渠道改革试点省,因地制宜作了探索尝试,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切实加强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一)在认识思路上求“实”。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需求,突破传统人才开发理念,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按照“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进一步优化了结构,壮大了队伍。全市培养农村实用人才32.8万人,其中新型职业农民11万人。

  (二)在教育培训上做“实”。转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训的培训方式,我们努力做到“四结合”、“两强化”。“四结合”,即与产业发展需求相结合,增强培训有效性;与农民技术需求相结合,提高培训针对性;与基层农技体系改革与建设相结合,探索培训长效性;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相结合,扩大培训广泛性。“两强化”,即强化分层培训,促进受训农民从体能型向技能型综合型转变;强化载体培训,把“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孵化基地”、“农民田间学校”作为农村实用人才技术指导、现场交流、成果示范的主要载体。全市有家庭农场2.2万家,农民合作社3.3万个,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孵化基地84个,实现170余万人就近就地就业。有效地发挥了“选培一批能人、搞活一片经济、带动一方百姓”的人才效应。

  (三)在选拔机制上落“实”。严把政治素质、专业技能和组织审核“三个关口”,把真正能带领农民群众学用科技、走致富路的农村实用人才挑选出来。全市评定高级农民技师1050人、农民技师3.55万人、农民助理技师1.5万人、农民技术员7.6万人。对这些实用人才实行逐一记录,统一保存和分类管理,做到乡镇有名册、区县有台账、市级有信息库,使一大批“田秀才”和“土专家”有名有分,进一步优化了结构,壮大了队伍。

  (四)在管理使用上务“实”。坚持在政治上“推”,全市农村实用人才中,有3人当选十九大党代表,163人担任区县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5000余人担任了村社干部。在舆论上“引”,营造良好氛围,今年宣传报道农村实用人才增收致富的先进事迹300余次。在典型上“树”,有2人评为“全国十佳农民”,5人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0人评为全国“风鹏行动”新型职业农民,50人评为全国青年致富带头人,130人获得重庆市杰出人才突出贡献奖。在政策上“扶”,去年,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流转土地550万亩,参与农业政策性保险品种33个,保额50亿元,参保次数65万次,金融信贷5.32亿元,获得农业项目资金1.6亿元。

  二、带头人培训经费渠道改革初见成效

  今年,我市的上河村部级培训基地承担了6期培训任务。我们按照中组部农业部部署,坚持“两个到位”:一是资金到位。在当前涉农资金“大专项+任务清单”整合改革大背景下,我们积极向市财政部门争取,采取将示范培训经费全部划拨到市农广校的办法,由市农广校与南川区农委、上河村基地签订三方合同,将资金划拨至基地。二是监管到位。督促各级实施单位制定线路图时间表,加快资金拨付进度,加强资金使用监管,确保“钱随事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通过以上探索措施,我市今年的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经费顺利拨付至基地,避免了常规资金渠道下可能会被区级财政整合的困扰,保障了基地培训的正常运转,初步实现了经费渠道改革试点的预期目标。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本次培训会的要求,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切实抓好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作。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农村电商人才、农业经营人才“三大培育工程”。提升农民职业化素质、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两大能力”。培养一批“善于经营、精于管理、勇于创新、乐于带领”的农村致富带头人,计划到2022年全市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50万人,为实现农村产业兴旺、治理有效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