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传喜:校企团合作共育现代青年农场主人才的创新实践

发布时间:2018-10-29 14:29来自:中央农广校

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  马传喜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受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邀请,参加“2018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发展论坛”,根据论坛安排,我就安徽农业大学、共青团安徽省委、荃银高科合作共育现代青年农场主人才培养工作做一简要介绍,供大家参考。
  一、创立背景
  2012年2月,安徽农业大学、共青团安徽省委员会、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发起了“安徽现代农业青年人才培养计划”。荃银高科10年共支持500万元用于校企团联合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人才培养工作,为现代农业发展培养“懂生产、擅经营、会管理”的综合性高级专门人才。
  为什么要推动这项工作呢?核心目的有两个,一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深入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构建高等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二是解决“四化同步”发展背景下农业从业人口流失、农业从业人口老龄化、农业从业人员兼业化和农村空心化等“三农”新发展中的新问题。
  二、目标定位创新
  校企团三方共同确立了“现代农业实践者、粮食生产贡献者、美好乡村建设者、基础政权巩固者、农业国际合作的促进者”现代青年农场主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建立了“懂生产、擅经营、会管理的具体培养目标”,这个具体目标就是要满足“四化同步”发展背景下农业集约化、适度规模化、装备现代化、三产融合化发展对人培养的新要求。
  三、体制机制创新
  我们建立了系统的校企团联合育人的有效机制。实现了“资源贡献、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高效实现了人才培养、创业孵化和就业创业一体化。

  建立了校企团领导联席会议制度,实施了校企“双导师制”,校企团“三辅导员制度”,毕业后跟踪联系制度。
  确定了创业孵化(基地、园)的管理机制。依据不同创业孵化园区建设特点,制定了适应不同园特点的安徽农业大学创业孵化基地管理办法和各类实习实训和创业孵化协议。
  形成了经费投入保障机制。荃银高科每年提供50万元用于试验班人才培养。2015年开始,安徽省农业委员会每年支持50万元用于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和创业孵化。5年来,吸纳各类社会资金参与人才培养累计超过5000万元。
  四、培养模式创新
  试验班创造性设计了“211+”综合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大学前两年在原专业学习,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在全校范围类遴选人才,大三进入试验班系统学习懂生产、善经营、会管理的核心技能,大四开始创业实训和毕业后创业孵化。2015年后,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安徽农垦集团皖津联盟企业、涉农企业、社会资本等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来,拓展形成国内创业孵化和就业“三一”模式、海外就业创业“二一”模式。当前,创业孵化和海外计划都是与资本合作进行的。

  按照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要求,校企团三方共同研究制定了人才方案。构建了农、工、理、经管多学科交叉课程体系,无缝对接“懂生产、擅经营、会管理”具体目标,创新性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五大课程模块。

  五、实践实训创新
  优化了人才培养的实践过程。一是优化了课程实习过程。根据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进行了系统设计,从种到收全过程一次推进。非生产性实践交替安排在课程学习中,实现了课程间的交叉互作实习。二是综合实习实训和创业孵化实训有机融合,并将创业孵化和实习实训统一组合构建一个完整的实践综合体,增强了实践教育的系统性,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三是综合实习实训和创新创业项目实体化推动紧密结合,以市场化推动产业发展,实现“三产融合”发展。
  为做好实习实训和创业孵化工作,我们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了体系完备的实践教育平台。一是校内综合实训平台。二是校外综合实训平台。先后建成两个占地面积超过4000亩的规模化创业孵化基地。三是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优秀农场主基地。先后在六安、芜湖、马鞍山、宣城、旌德、黄山等三部委万名现代农场主计划中的家庭农场建设基地并开展实习,双创互促推动校内外青年农场主的发展。四是海外实训基地。依托荃银高科、皖津联盟在安哥拉、津巴布韦建设了海外基地,培养适应大规模农场管理人才。先后分别安排3人到安哥拉实训半年、6人在津巴布韦开展创业和工作。
  六、思政教育创新
  试验班形成以党建工作为引领,党团班建一体化“三全育人”,专业和思政教育高度融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现代青年农场主人才培养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坚持德育为先,用党建工作引领学生发展,把献身“三农”发展作为奉献社会的价值取向,让学生成长为可靠接班人和高素质建设者。设计了以党建、团建和班建一体化,以专业发展为主线,以全体教师、管理服务人员、校外兼职人员共同参与的专业和思政教育融合的队伍共同体,以实践平台打造为支撑的实践育人平台共同体,真正做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切实践行在实践中育人。青年农场主党支部获批2015年安徽省学习型党支部建设点,2016年评为学校优秀基层党支部。
  七、主要成效
  校企团合作培养现代青年农场主是高等农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一次大胆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李源潮、汪洋专此批示。2014年9月10号,安徽省委原书记张宝顺在与青年农场主试验班座谈交流时说:这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成果,也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2015年2月初,时任安徽省委副书记李锦斌批示指出:合作培养现代青年农场主是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创新模式。今年的合肥农交会,李锦斌书记等主要省委领导专门听取了现代青年农场主人才培养的汇报,批示要求“再接再厉,探索实践,着力服务乡村振兴”。
  截至目前,试验班已经招生五届学员共计151人,辐射培育、示范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000多人。已经毕业的试验班学生121人,参与创业孵化的学生55人,服务一带一路和农业走出去的10人,继续深造的28人,出国深造3人,选调生和基础公务员5人,当兵入伍1人,农中职教师1人。除少数女生其他大部分同学在农业领域就业、创业。试验班累计获得国家大创项目十多项,孵化成立实体公司8家。获得省级大创比赛金奖1项,其他等级的奖项多项。
  2014年底现代青年农场主人才培养模式被评为农业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十大模式之一。
  2015年11月3日,马传喜副校长向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袁纯清等领导同志汇报了我校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培训工作实施情况。农业部、团中央、教育部共同推出了万名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现代青年农场主人才培养模式在全国开展。
  2015年,安徽省农委与我校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双创互促”工程。累计指导“双主体”农场主学员520人次,完成30余次现场技术指导和实训活动,共建创业孵化基地和教学实训基地10个。
  2012年校企团合作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以来,在大学生中培养现代青年农场主受到媒体的普遍关注。各主流媒体都进行了相关报道和宣传,“现代青年农场主”收纳为百度词条,搜索相关结果57200条。
  2017年2月,《人民日报》以《大学能否培养出“农场主”》为题,全面报道了我校现代青年农场主人才培养的经验和成效。
  2016年安徽卫视新闻联播做了《现代青年农场主 农业现代化的生力军》专题报道。《光明日报》等多家国家主流媒体从不同视角宣传报道了我校青年农场主人才培养的成效。
  在项目实施过程《农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专题报道大学生成长故事。在服务一带一路方面,《合肥晚报》专题报道了现代青年农场主服务农业走出去的成效。在创业方面,《中国教育报》等10多家媒体对试验班学生创业故事分别作了报道。

马传喜:校企团合作共育现代青年农场主人才的创新实践

2018-10-29 14:29中央农广校
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  马传喜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受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邀请,参加“2018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发展论坛”,根据论坛安排,我就安徽农业大学、共青团安徽省委、荃银高科合作共育现代青年农场主人才培养工作做一简要介绍,供大家参考。
  一、创立背景
  2012年2月,安徽农业大学、共青团安徽省委员会、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发起了“安徽现代农业青年人才培养计划”。荃银高科10年共支持500万元用于校企团联合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人才培养工作,为现代农业发展培养“懂生产、擅经营、会管理”的综合性高级专门人才。
  为什么要推动这项工作呢?核心目的有两个,一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深入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构建高等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二是解决“四化同步”发展背景下农业从业人口流失、农业从业人口老龄化、农业从业人员兼业化和农村空心化等“三农”新发展中的新问题。
  二、目标定位创新
  校企团三方共同确立了“现代农业实践者、粮食生产贡献者、美好乡村建设者、基础政权巩固者、农业国际合作的促进者”现代青年农场主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建立了“懂生产、擅经营、会管理的具体培养目标”,这个具体目标就是要满足“四化同步”发展背景下农业集约化、适度规模化、装备现代化、三产融合化发展对人培养的新要求。
  三、体制机制创新
  我们建立了系统的校企团联合育人的有效机制。实现了“资源贡献、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高效实现了人才培养、创业孵化和就业创业一体化。

  建立了校企团领导联席会议制度,实施了校企“双导师制”,校企团“三辅导员制度”,毕业后跟踪联系制度。
  确定了创业孵化(基地、园)的管理机制。依据不同创业孵化园区建设特点,制定了适应不同园特点的安徽农业大学创业孵化基地管理办法和各类实习实训和创业孵化协议。
  形成了经费投入保障机制。荃银高科每年提供50万元用于试验班人才培养。2015年开始,安徽省农业委员会每年支持50万元用于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和创业孵化。5年来,吸纳各类社会资金参与人才培养累计超过5000万元。
  四、培养模式创新
  试验班创造性设计了“211+”综合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大学前两年在原专业学习,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在全校范围类遴选人才,大三进入试验班系统学习懂生产、善经营、会管理的核心技能,大四开始创业实训和毕业后创业孵化。2015年后,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安徽农垦集团皖津联盟企业、涉农企业、社会资本等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来,拓展形成国内创业孵化和就业“三一”模式、海外就业创业“二一”模式。当前,创业孵化和海外计划都是与资本合作进行的。

  按照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要求,校企团三方共同研究制定了人才方案。构建了农、工、理、经管多学科交叉课程体系,无缝对接“懂生产、擅经营、会管理”具体目标,创新性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五大课程模块。

  五、实践实训创新
  优化了人才培养的实践过程。一是优化了课程实习过程。根据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进行了系统设计,从种到收全过程一次推进。非生产性实践交替安排在课程学习中,实现了课程间的交叉互作实习。二是综合实习实训和创业孵化实训有机融合,并将创业孵化和实习实训统一组合构建一个完整的实践综合体,增强了实践教育的系统性,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三是综合实习实训和创新创业项目实体化推动紧密结合,以市场化推动产业发展,实现“三产融合”发展。
  为做好实习实训和创业孵化工作,我们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了体系完备的实践教育平台。一是校内综合实训平台。二是校外综合实训平台。先后建成两个占地面积超过4000亩的规模化创业孵化基地。三是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优秀农场主基地。先后在六安、芜湖、马鞍山、宣城、旌德、黄山等三部委万名现代农场主计划中的家庭农场建设基地并开展实习,双创互促推动校内外青年农场主的发展。四是海外实训基地。依托荃银高科、皖津联盟在安哥拉、津巴布韦建设了海外基地,培养适应大规模农场管理人才。先后分别安排3人到安哥拉实训半年、6人在津巴布韦开展创业和工作。
  六、思政教育创新
  试验班形成以党建工作为引领,党团班建一体化“三全育人”,专业和思政教育高度融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现代青年农场主人才培养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坚持德育为先,用党建工作引领学生发展,把献身“三农”发展作为奉献社会的价值取向,让学生成长为可靠接班人和高素质建设者。设计了以党建、团建和班建一体化,以专业发展为主线,以全体教师、管理服务人员、校外兼职人员共同参与的专业和思政教育融合的队伍共同体,以实践平台打造为支撑的实践育人平台共同体,真正做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切实践行在实践中育人。青年农场主党支部获批2015年安徽省学习型党支部建设点,2016年评为学校优秀基层党支部。
  七、主要成效
  校企团合作培养现代青年农场主是高等农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一次大胆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李源潮、汪洋专此批示。2014年9月10号,安徽省委原书记张宝顺在与青年农场主试验班座谈交流时说:这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成果,也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2015年2月初,时任安徽省委副书记李锦斌批示指出:合作培养现代青年农场主是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创新模式。今年的合肥农交会,李锦斌书记等主要省委领导专门听取了现代青年农场主人才培养的汇报,批示要求“再接再厉,探索实践,着力服务乡村振兴”。
  截至目前,试验班已经招生五届学员共计151人,辐射培育、示范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000多人。已经毕业的试验班学生121人,参与创业孵化的学生55人,服务一带一路和农业走出去的10人,继续深造的28人,出国深造3人,选调生和基础公务员5人,当兵入伍1人,农中职教师1人。除少数女生其他大部分同学在农业领域就业、创业。试验班累计获得国家大创项目十多项,孵化成立实体公司8家。获得省级大创比赛金奖1项,其他等级的奖项多项。
  2014年底现代青年农场主人才培养模式被评为农业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十大模式之一。
  2015年11月3日,马传喜副校长向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袁纯清等领导同志汇报了我校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培训工作实施情况。农业部、团中央、教育部共同推出了万名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现代青年农场主人才培养模式在全国开展。
  2015年,安徽省农委与我校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双创互促”工程。累计指导“双主体”农场主学员520人次,完成30余次现场技术指导和实训活动,共建创业孵化基地和教学实训基地10个。
  2012年校企团合作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以来,在大学生中培养现代青年农场主受到媒体的普遍关注。各主流媒体都进行了相关报道和宣传,“现代青年农场主”收纳为百度词条,搜索相关结果57200条。
  2017年2月,《人民日报》以《大学能否培养出“农场主”》为题,全面报道了我校现代青年农场主人才培养的经验和成效。
  2016年安徽卫视新闻联播做了《现代青年农场主 农业现代化的生力军》专题报道。《光明日报》等多家国家主流媒体从不同视角宣传报道了我校青年农场主人才培养的成效。
  在项目实施过程《农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专题报道大学生成长故事。在服务一带一路方面,《合肥晚报》专题报道了现代青年农场主服务农业走出去的成效。在创业方面,《中国教育报》等10多家媒体对试验班学生创业故事分别作了报道。